高校思政课主题材料汇编(4篇)
目录
1.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逻辑理路 2
2.高校思政课讲好红色故事的瓶颈及突破路径 15
3.用好红色资源增强思想自觉 27
4.培根铸魂育时代新人 30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逻辑理路
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里面,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2021年12月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②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关照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和实践逻辑。回答和解决好这一现实课题,应从为什么讲、讲什么以及怎么讲等方面厘清和探究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价值意蕴、内容选择和基本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重要意义
所谓故事,一般是指通过记忆和口述形式传播特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叙事或典故。故事侧重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具有生动性、内隐性和情境性特征。①中国法治故事是中华民族法治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缩影,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一般表达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法,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是阐释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提升教学亲和力以及增进法治道路自信的基本要求,从而有力促进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首先,有利于提升高校法治教育教学实效性。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当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法治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效性还有待提高。其中,法治重难点理论讲得不透彻不清楚,其为学生吸收和认同的满意度还有待提升。现实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法治素质与知识能力远不能适应法治教育的需要,缺乏专业理论基础,无法系统地、全面地讲授法律知识”。②讲故事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思想文化传播的生动载体。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英国学者卡拉瑟斯曾经指出:“历史上最有说服力的人物都是讲故事的高手。”③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汲取中国法治故事这一铸魂育人的素材和资源,可以通过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中国法治故事将晦涩难懂的法治理论讲清楚,做到深入浅出和传情达意,以小故事引出大道理,以问题链、中西对比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优势,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法律法规、基本法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以讲好故事赢得受众,逐步提升高校法治教育教学感染力和实效性。
其次,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教师是引领学生立大志、成大才和担大任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肩负着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重任。当前,高校思政课尤其是法治理论部分在教学效果上面临抬头率和点头率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的现实困境。比如,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学习兴趣不浓,认为其与学生实际联系不紧密、实用性不强。④部分教师因学科背景受限没能深刻领会教材中涉及的法治理论,拈轻怕重的思维习惯,导致教学过程中重德轻法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为切入点,以法治故事阐释中国法治智慧和法治发展,以激发教师学习和思考***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期待,变“教师导学”为“师生互学”,提升学习法治理论的自觉性和内驱力,进而不断提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法治素养。
最后,有利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指出,道路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我们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中,必须始终牢牢把握这条红线,不断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信、自觉,不为噪音杂音所扰,不为错误思潮所惑,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法治故事构成了法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法治道路的历史符号记忆。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有利于从传统和现实两个角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利于充分发挥故事的教化功能,引导大学生从内心深处信仰法治,引导大学生增强法治中国建设的底气和士气,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内在道理,继续坚定不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内容选择
讲故事作为案例教学法的必要环节被广泛应用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然而,“讲好故事并非易事。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缺一不可。同时,也要看到案例教学法的效用边界,它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育时机和教育对象,精选案例,讲好故事”。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应坚持内容为王。学习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教学要求蕴含于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中,具体包括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治概念法治术语的认知,引导学生了解法律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本质,在认识法律的起源与发展演进、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知识基础上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特质与优势等,不断提升大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一)讲中国传统经典法治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历经各个时代的千锤百炼后凝练而成的文明瑰宝。传统文化和中华古典古籍中蕴含丰富法治资源和法治文化精华,积淀了丰富多彩蕴含深意的传统法治故事。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中国法治故事是我国优秀文化的基因,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②在树立“四个自信”的当下,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用中国独特的文化和语言来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了解中国传统法治故事的故事情境和法治人物的个性特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法律文化。比如讲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皋陶以獬豸决狱断案的故事,商鞅为推进变法徙木立信的故事、子产铸刑鼎、包公案百家公案之铡美案、廷尉罚金等故事,中国古籍中《执法如山》的故事、《黄浮惩恶》的故事、《私不废公》的故事等,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秉持公平、正义、诚信等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对传统“引礼入法”、“隆礼重法”、“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理论的分析,认识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德法共治的优良传统,认识到国家治理需要道德和法律协同发力。
(二)讲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中国法治故事
没有游离生活实际的真实故事才能让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精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时代感的法治故事,让青年大学生理解宪法法律不是水中月镜中花,不是束之高阁的白纸,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讲好中国法治故事,能引导大学生理解法治能够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能够帮助公民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引导公民知晓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明白道德诉求的弘扬需要法律的强力支撑。而法律的公平正义则需要道德加以周详诠释,理解当情与法发生冲突时司法机关是怎样处理和思考解决类似的两难问题,如何在执法决定和司法案件中守护公平正义。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孙志刚案例、劝阻吸烟致死第一案、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老人摔倒扶不扶故事,涉及天理、国法、人情等诸多方面的于欢案、情与理冲突的陆勇案等大众关注度较高的案例故事,通过讲授这些与生活密切关联的法治人物真实故事,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发展完善过程,理解法治中国建设的与时俱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法治建设过程。讲上海民警教科书式执法、公民参与民法典的编撰和修改故事,可以让大学生整体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
(三)讲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法治榜样人物故事
人物是故事的集结体,人的成长经历让人物变得更加人格化并充满命运感,人物的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会影响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选择,可以说人物是故事的助推器。①法治榜样、法治典型人物的故事,往往因其法治实践上的硬核奉献和破釜沉舟的担当,因其接地气、敢担当和守护公平正义身先士卒,能给民众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撼,让听故事的受众产生受感染、受教育的组场效应,从而激发民众向榜样学习的自觉性。比如讲获得全国“最美基层民警”称号缉毒专家周脉军的故事,讲把爱融入为民服务基础工作中的上海铁路公安局虹桥站派出所所长张雷的故事,讲热情执著让社区矫正见实效的广东省社区矫正工作者胡丽雅的故事,讲矢志不渝精耕刑法学三尺讲台“人民教育家”高铭暄的故事,等等。以此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认识到法治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关联,认识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成离不开法治榜样的示范和引领,离不开每一个中国公民尤其是青年学子的奉献与奋斗,引导大学生用自身的法治实践行动为法治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四)讲与大学生青年群体密切关联的鲜活法治故事
讲故事需要满足教育客体的实际需求,消除学生在思政课法治理论学习问题上存在的消极思想和心理,认可法治理论学习的价值意义。同时,选择的故事素材贴近学生现实,来源于真实生活,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与大学生相关且鲜活典型的法治故事,能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法治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认同法治的实用性,让***法治思想入耳入脑入心。教师通过讲授校园贷、复旦大学求情信、冒名顶替读大学以及其他社会实践中的大学生法治故事,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学习法治观念能够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培养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正当程序的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向学生讲解因为考试舞弊而受罚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法律关于考试作弊的相关规定,对违背道德的法律后果进行警示。向学生讲解在求职和工作过程中遭受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而运用法律维权的故事,运用法治故事赋能,激发大学生学法的热情和兴趣,努力争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和表率,提高大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严守法律底线。
(五)讲与中国法治建设国情契合的法治焦点故事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要树立法治道路自信,就需要依据中国法治建设的国情,善于发现、挖掘和传播在法治建设中生成的法治故事。比如马锡五断案的故事、毛主席参与五四宪法制定的相关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征集民智民意的故事、枫桥经验的形成以及向全国推广的故事,以此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进程,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领导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而做出的努力,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法律的演进历程以及各阶段法律的特点,认识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把握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深刻认识宪法的至上地位,自觉维护宪法权威,弘扬宪法精神和法治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全面整体认识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和实践基础,充分把握***法治思想的内容和重大意义。
三、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着力点
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八个相统一”的整体要求,在讲中国法治故事的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授课教师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方法得当、教育目的明确。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法治故事需要在深耕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依托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知情信意行”的一般逻辑,从政治要求、教学用语、基本准则、核心要求和教学技巧等方面着力。
(一)遵循政治要求
思政课教师必须懂政治讲政治,必须始终坚持思想性和政治性相结合。法治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政治决定法治,法治服务政治,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完全脱离政治的纯粹的法治。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法治故事需要紧扣政治原则和要求。首先,授课教师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三者有机统一的理论基点下讲中国法治故事,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讲中国法治故事,帮助学生弄清党大还是法大为何是个伪命题,法大还是权大为何是真命题的理论依据,精准把握党和国家对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期待,立足高度的政治站位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其次,要树立历史观,结合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斗争史、建党奋斗史、新中国的发展历史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历史,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结合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分析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和法治理论的创新,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再次,需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讲清楚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在坚定“四个自信”的精神指引下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二)用好法言法语
法治故事和其他类型的故事相比,在话语使用方面有其独特性。法言法语作为法律领域中的专用语,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法律职业者执行法律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文字等。法言法语作为党内法规建设与法律制度建设的话语体系支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表达与全面依法治国要义的彰显。在讲中国法治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法治思想为指引,注意法学语言和法学词汇的运用,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用语准确、逻辑严密、内容与形式俱佳,方便学生理解和识记。比如:“法无授权不可为”、“疑罪从无”的法学术语;列宁说:“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伏尔泰说:“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培根在《论司法》中所说的“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的违法行为更严重。因为这些违法行为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这些经典法言法语的合理适时运用还能提升故事的吸引力。为帮助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淀教学的知识厚度,活学活用法言法语,高校可以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法治知识集体备课和培训,以教学重难点为切入口,研究探讨如何将教材体系合理转化为教学体系。授课教师自身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法治基础知识的理论学习,深入研读马克思恩格斯法学经典著作、中央文件以及《***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法治思想概论》等法学专著,形成专博结合的法治理论知识结构,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时政敏感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依托校内外合作平台,深化法治实践,扎实法学根底。
(三)注重德法结合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方式方法。“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做德法兼修的时代新人,不仅是***总书记对政法大学师生的叮嘱,也是对全国大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的具体要求。教师应结合现代化国家治理理论,结合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历史角度和实践需求分析德治和法治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必然性,讲中国法治故事的同时注意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探究故事背后道德与法律的协同效应,透析法治故事背后的道德情怀和哲学底蕴,引导学生认知道德与法律同属于上层建筑,都能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挥规范作用,都能调节人们的思想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协调人际关系,二者不可偏废,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顾此失彼。
(四)聚焦法治价值
任何故事本身都蕴含着国家和社会共有的价值与理想。讲中国法治故事的重要理念就是要通过故事的叙事传递公平、平等、正义、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核心价值理念,在讲授中国法治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底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中国法治故事要紧扣法治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初衷和目的,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将人民作为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授课教师应借助法治故事的讲授,让大学生移情于故事人物、沉浸于故事节奏、专注于故事发展,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中感悟到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是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的必然选择,是民心所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法治建设的成就来源于一代代人民群众的接力奋斗,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尽享法治建设的成果。通过法治故事的讲授,不断提升大学生进行科学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
(五)活用叙事技巧
好听的故事往往能带给学生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其中教师的叙事技巧是有效方法。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合理运用故事叙事技巧和叙事用语,将法治人物、法治历史、法治过程、法治思维的运用等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教师在科学设计故事叙述环节之时巧妙安排适宜的叙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110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