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千万工程”
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
交
流
材
料
目 录
1.忠实践行 守正创新 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千万工程”新篇章……省委农办 省农业农村厅 省乡村振兴局 (1)
2.推进“两个先行”的“三农”实践 打造诗画江南的美丽乡村…………………中共台州市委 台州市人民政府 (6)
3.强化党建统领 加快城乡融合 以变革之力激发乡村活力……………………中共龙游县委 龙游县人民政府 (9)
4.深化“千万工程” 走好共富之路
………………………嘉善县姚庄镇党委、镇人民政府 (12)
5.红色引领 绿色发展 红土地上的传承与蝶变
…………………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党委、村委会 (15)
6.绘好富春山居图 走出共同奔富路 加快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杭州速度…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19)
7.奋力打造“田园城市、都市乡村”宁波乡村样板
………………………中共宁波市委 宁波市人民政府 (25)
8.聚焦“三基三主”建设核心 绘就未来乡村共富图景
………………………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 (31)
9.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未来乡村 打造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中共湖州市委 湖州市人民政府 (37)
10.笃行不怠 赋能未来 描绘全域美丽诗画江南村景图
………………………中共嘉兴市委 嘉兴市人民政府 (43)
11.踔厉奋发夯基石 勇毅前行向未来 高质量绘就绍兴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中共绍兴市委 绍兴市人民政府 (49)
12.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争当共同富裕乡村示范
………………………中共金华市委 金华市人民政府 (55)
13.系统集成 共建共享 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富样板
………………………中共衢州市委 衢州市人民政府 (61)
14.全域共美 同舟共富 奋力打造共同富裕海岛样板
………………………中共舟山市委 舟山市人民政府 (67)
15.以“花园”特质深化“共富”内核 争创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中共丽水市委 丽水市人民政府 (73)
16.奋楫笃行创乡村未来 宏伟蓝图显共富实景
………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 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 (79)
17.深化改革集成 推动强村富民 全力打造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县域样板………中共象山县委 象山县人民政府 (83)
18.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标杆 建设共同富裕海上花园
………中共温州市洞头区委 温州市洞头区人民政府 (87)
19.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奋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新图景………中共安吉县委 安吉县人民政府 (91)
20.深化“千万工程” 绘就“水韵嘉善” 以华丽蝶变姿态再造江南水乡新明珠
……………………中共嘉善县委 嘉善县人民政府 (95)
21.打好“促农增收”组合拳 夯实共同富裕基础盘
……中共绍兴市柯桥区委 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政府 (99)
22.生态富县 生态富民 争当山区共同富裕样板县
……………………中共磐安县委 磐安县人民政府 (103)
23.深化“千万工程” 建设海岛大花园 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海岛样板……中共岱山县委 岱山县人民政府 (107)
24.聚力“三新”共富模式 走好走实强村富民路
……………………中共天台县委 天台县人民政府 (111)
25.接续奋斗 跨域赶超 绘就畲乡新图景
中共景宁畲族自治县委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115)
忠实践行 守正创新
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千万工程”新篇章
省委农办 省农业农村厅 省乡村振兴局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浙江见行动、‘三农’勇争先”,自觉锚定“两个先行”目标,以“千万工程”为总牵引,以未来乡村为新抓手,联动建设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协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奋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同步先行。
一、推动“千万工程”在赓续中持续深化
“千万工程”是***总书记留给浙江的宝贵财富。19年来,全省上下按照总书记的战略擘画,一以贯之、接续奋斗。一是牢记嘱托久久为功。在历届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广大农业农村干部始终铭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深入抓、持之以恒干,创建美丽乡村风景线665条、特色精品村1835个、新时代美丽乡村1.58万个,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走在全国前列。二是与时俱进迭代升维。根据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千万工程”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拓展,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广大乡村从整洁有序、迈向美丽宜居、跃进共富共美。三是顶格推进合力共举。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省最高规格的现场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到会部署;每五年制定出台一个实施意见。省“千万工程”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和各级党委政府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画好同心圆,形成大合唱。
二、推动美丽乡村在传承中创新突破
一年多来,我们坚决扛起使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彰显未来味、共富味、数字味,取得标志性成果。一是启动建设未来乡村。把未来乡村作为引领美丽乡村迭代升级的重要抓手,制定指导意见、建设引导、评价办法,建立未来乡村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先后两批启动378个省级创建村,建设各类项目4488个,带动市县建设未来乡村509个。二是全力推进强村富民。聚焦缩小三大差距,聚力农村“扩中”“提低”,联动打好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组合拳。前三季度,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53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9%,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7%。三是率先建设数字乡村。推进“三改融合”,迭代“浙里未来乡村在线”等系列应用,“浙农码”赋码用码量突破1亿次,“浙江乡村大脑”、“浙渔安”分别被评为最强大脑、最佳应用。推广乡村数字化治理“一张图”,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县域整体智治改革,加强“141”框架下党建统领网格智治,创建善治示范村8097个。
我们也清醒看到,我省乡村建设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比如,农村人居环境成果巩固长效机制不健全;乡村风貌整体协调性不够,离“整体大美、浙江气质”还有差距;农村优质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不足,文化力有待提升;部分村庄活力不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乡村经营人才缺乏等等。我们高度重视这些问题,正在采取措施努力破解。
三、推动和美乡村在奋进中走在前列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千万工程”路子走下去,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加快形成“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新格局。一是重塑乡村空间,提升整体风貌。彰显全域之美,完善城乡一体的规划建设和风貌管控体制机制,推动串珠成链、连片成景,深化“五级联创”,加快海洋风情、钱江山水、生态绿谷、江南水乡、和美金衢等“五朵金花”组团发展。塑造生态之美,加快生态振兴,巩固提升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推动实施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行动,让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成为乡村最亮眼标志。赋能生活之美,迭代建设“浙江乡村大脑2.0+浙农系列应用”,五年建设未来乡村1000个以上,关注“一老一小”优质共享公共服务,打造现代乡村生活圈。二是重塑乡村功能,激活村庄经营。实施点亮乡村行动,从做“美”乡村迈向做“活”乡村。唤醒沉睡资源,对村庄的人、财、物、地、产、景、文等资源统筹规划、配置、组合、营销,以组织振兴激活乡村多重价值,五年新增闲置农房盘活10万宗、整村盘活1000个。推动产业植入,加快产业振兴,因村制宜发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及休闲康养、农事研学、电商直播、文化创意等产业业态,迭代建设“乡村产业大脑”。深化“两进两回”,加快人才振兴,实施乡村绿领人才培育、农创客培育等行动计划,引进一批农村职业经理人,强化村庄经营人才支撑。三是重塑乡村风尚,弘扬文明乡风。加快乡村文化振兴,持续提升农村文化力。以风化俗树新风,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推广人情随礼封顶制、喜丧宴席套餐制、乡村治理积分制,让清风正气充盈每一个乡村。以文塑魂守根脉,深化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档升级,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一县一策”精准发展,打造古今融合乡村幸福家园。以文化人美心灵,实施文艺星火赋美工程,提质农村文化礼堂,打响“我们的村晚”、农民运动会等品牌,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和此次现场会袁书记、王省长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擦亮“千万工程”金名片,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筹备好第二十次“千万工程”现场会,为“两个先行”贡献“三农”力量,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浙江样本。
推进“两个先行”的三农实践
打造“诗画江南”的美丽乡村
中共台州市委 台州市人民政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台州坚决贯彻中央、省委部署,深入推进“两个先行”的三农实践,努力打造“诗画江南”的美丽乡村。
第一,以“集成改革”重塑美丽乡村建设格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坚持“全域景区化”导向,强化集成改革思维,以系统重塑的力度迭代美丽建设形态。全面梳理全市3023个行政村发展路径,积极探索“中心镇+中心村+保留村”(1+X+Y)片区化组团发展模式。今年在全市选择20个片区开展“七要素改革”试点,涉及425个行政村、面积1749平方公里,集中流转土地4.89万亩,盘活闲置农房10284幢,推动片区乡村空间布局、产业结构、村庄形态迭代升级。以片区化改革为抓手,打破“就村论村”“就镇论镇”的传统建设路径,串联美丽村庄、美丽公路、美丽河湖、美丽田园,全域打造东中西三条主轴带和八大精品区块集群,形成了温岭石塘、环神仙居等具有鲜明山海特色的台州美丽乡村示范带。
第二,以“三新并举”优化共富乡村实践模式,创造多方利益联结的最大效益。今年以来,台州提出以新农村、新农民、新产业为特点,探索打造“三新”农村共富台州模式,构建生态美与生活富一体的美丽乡村新格局。台州新农村的共富模式,重点在于组建共富联盟。我们变各村单干为抱团作战,按照“片区带全域,组团促发展”思路,变一地共富为全域奔富。目前全市共谋划片区136个,如天台县以后岸村为示范引领,联动始丰溪沿线2个乡镇7个村打造共富联盟,今年1-10月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1.5万元。台州新农民的共富模式,重点在于创新“全民持股”。我们在总结推广玉环干江镇“全民持股”做法的基础上,围绕解决“农村集体收入怎么花”的问题,打造了“强村公司+农民持股”2.0版,探索股份众筹、片区联盟、优企操盘等“持股联合体”模式,完善农村集体收入使用分配路径。目前全市建成各类“强村公司”246家,涉及771个村。台州新产业的共富模式,重点在于推广共富工坊。坚持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建立农村闲置资源、闲散劳动力、企业需求订单、工坊运行计划等“四张清单”,以市场化机制实现多方共赢。目前已启动建设“共富工坊”1089家,截至10月我市有劳动能力低收入农户就业率居全省第1。
第三,以“提标创星”构建和美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施乡村治理“提标创星”行动,今年启动600个星级美丽乡村创建。坚持整治促提升。创新提出星级美丽乡村“九个一”和“十不宜十提倡”建设标准,每周、每月、每季曝光通报问题,形成工作闭环,梯度培育“一星级整治村-三星级精品村-五星级未来乡村”。目前已启动建设省级未来乡村33个,建成省级特色精品村214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绩效评估优秀率全省第1,600个星级美丽乡村全部达到“15分钟公共服务圈”要求。坚持网格固底盘。打造网格、微格、户三级贯通的网格架构,围绕“风险感知、末端执行、人员管控、护航发展”强化网格能力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网格化基层治理领域地方标准,全市全科网格建设达标率100%。坚持数字促善治。以“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为引领,加快基层智治体系建设,目前全市所有村社“三资”管理系统上线全覆盖,村务实现“钉办”,9个应用场景上榜全省农业农村系统重大应用场景第一批先行先试名单。
台州近年来抓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村庄风貌设计水平有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升级、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不够健全,离全域美丽、常态美丽还存在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特别是袁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新时代美丽乡村提档升级,努力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旅游休闲的理想乐园、创业创新的希望热土和共同富裕的展示窗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三农样板。
强化党建统领 加快城乡融合
以变革之力激发乡村活力
中共龙游县委 龙游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龙游着眼构建共同富裕大场景下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新图景,坚持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大花园建设,以变革之力激发乡村活力,两次进入全省共同富裕试点,获得省级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县域风貌样板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大满贯,全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去年全省第5、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第2。
一、用好党建统领公开讲话,系统集成、汇聚合力。围绕解决党建、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坚持党建统领活的灵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持续深化党建治理大花园工作体系,以“红色根脉强基工程”为牵引,加强规划布局、政策资源、工作保障“三个统筹”,做好党建、农房、集聚、资源、改革、产业、治理“七个篇章”,推动乡村“五大振兴”;持续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全面推广“龙游通+”智治模式,落地“浙里未来乡村在线”,实行“岗位赋分+模块评分+组团积分+专班计分”四维考评,“龙游通”实名认证32.8万人,日活2.6万,实现乡村智慧场景全覆盖;持续深化善治乡村和清廉村居建设,擦亮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金名片,倡导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实践,民主法治、文明乡风浸润人心。
二、抓牢城乡融合牛鼻子,空间重构、见物见人。围绕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坚持“小县大城、整体大美”,把城乡风貌提升作为催生发展蝶变的牵引性抓手,实施“一核两极、全域美丽”空间发展战略,打造具有田园风光、乡村风情的“龙游瀫”核心引擎,片区化打造龙南溪口、龙北塔石“增长极”。聚焦衢江、灵山江流域,统筹连片推进“两非”整治、生态疗愈和风貌提升,集成打造山水相依、稻浪滚滚、产村人文融合的示范带。坚持微改造精提升,持续深化农村“三大革命”,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9个、特色精品村23个、新时代美丽乡村208个。把农民集聚转化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牵引性抓手,建立健全“721”导控体系,打通公寓安置、货币安置、迁建安置通道,配套公积金贷款、土地流转、就学保障等政策,让群众搬得出搬得起。推行“搬富卡”、开发“奔富通”,打好技能提升、就业帮扶、创业贷款等组合拳,让群众留得下富得起,今年已集聚5257人。
三、找准产业振兴着力点,激发活力、守牢底线。围绕解决“两山”转化通道不通畅的问题,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大力实施“双强一赋能”农业增效行动,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数字赋能,发挥龙头型企业引领作用,构建完善村播体系,探索CS***“同心共富·八个一”产业联盟,携手正大集团打造国家级融合产业示范园,引进香满亭菇业、龙和蔬菜等亿元以上共富项目。着力构建“两江化一龙”全域旅游格局,以95联盟大道串联3个4***级景区、7个3***级景区和80余个特色村,投资过百亿的“六春湖·龙之梦”正式开工、“绽放灵山江”项目年底将建成,团石音乐节、溪口长桌宴、畲乡民族风成为“好听好看好玩好吃”的特色品牌。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连年获评省产粮大县,生猪饲养量持续保持全省第一。
四、聚焦共富单元主抓手,面向未来、示范引领。围绕解决乡村发展人气活力不够、优质服务不足的问题,坚持一体推进三类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突出“一老一小”,建设乡村生活馆,实现教共体、幼共体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入选省级未来乡村试点6个、谋划培育12个。在溪口未来乡村,我们传承1959年建矿奋斗精神,确立“奋斗公社、快乐老家”主题和“改革集成地、旅游集散地、双创集聚地”定位,推出共享办公、共享食堂、共享公寓、共享礼堂,推行党建联建、共富工坊、创客联盟、青春联合会等,打造产教政企共同体,让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一起生活、一起创业、一起致富,成功孵化一盒故乡、瓷米文创、乐道户外等创客品牌。
深化“千万工程” 走好共富之路
嘉善县姚庄镇党委、镇人民政府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同志到嘉善调研,提出“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指示。姚庄镇认真落实指示要求,深入开展“千万工程”、大力推动“两山”转化,先后获得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全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镇”“两美浙江特色体验地”等称号。2021年,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69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55。主要做法是:
一、狠抓环境治理,实现江南水乡新蝶变。姚庄镇位于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地,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但也曾一度面临“水乡无好水”的窘境。近10年来,通过大力开展“五水共治”,国控、省控断面三类及以上水体占比从0提高并保持在100%,获评全省“五水共治”优秀乡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姚庄镇作为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五镇之一,主动对标示范区“生态绿色”要求,狠抓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累计整治乱搭乱建、污水直排等12类8832个问题。丰富生物多样性,开展萤火虫回“嘉”行动,盛家湾水生态修复项目列入浙江省第一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培育名单,全球仅有的9种水生萤火虫已在姚庄出现3种。创新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水源地共保共治机制,与青浦区金泽镇共保“金泽水库—长白荡水源地”,水质合格率持续保持100%,共同守护了沪浙两地近800万群众的饮水安全。
二、狠抓“两山”转化,激活美丽经济新动力。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老百姓的腰包却没有随之越来越鼓。为了把江南好风景变成群众好收入,我们创新方法,加大投入,坚持项目带动,邀请土人规划设计公司、乡伴文旅等参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创新编制《姚庄镇美丽乡村规划》,打造全长16公里的“桃源渔歌”美丽乡村风景线,连接6个美丽乡村精品村,串联水上森林、桃源栈道等30多个节点。“桃源渔歌”风景线获评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最美香湖风景线入选浙江省美丽乡村风景线。累计吸引游客2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200万。坚持放大优势,发挥地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区位优势,挖掘姚庄北部湖荡众多、蓝绿空间比超过80%的生态基底,开发环沉香荡“一湖一镇一居两村”亲子旅游产品,三年累计吸引长三角游客5万余人次,为周边农户增收400余万元。坚持改革赋能,紧抓嘉善列入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二批试点、姚庄作为主要承载地的契机,积极创新“三集三进”强村富民新机制,推动县、镇、村三级乡村振兴公司实体化运作,努力解决“钱从哪里来”“事情谁来干”“农民怎么富”三大难题。在一个共富场景中,由乡村振兴公司租用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并聘用农民参与民宿经营,租金收入叠加工资收入,每年可为农户增收7万元以上。
三、狠抓城乡统筹,共享幸福富裕新生活。农房布局散、基础设施差、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等,是长期困扰姚庄农村发展的难题。为了让农民群众更好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我们坚持以农房改造集聚为抓手,累计引导7000余户散居农户“带地进城”,集聚率超过70%,形成了“地集约、产兴旺、城提质、村秀美、人享服”的城乡统筹经验。2020年,“空间集聚”的姚庄模式成功入选省乡村振兴十大模式。近五年累计投入6.5亿资金,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道路硬化、民居美化、路灯亮化和服务设施配套化。累计完成26公里农村公路“白改黑”提升,农村公路亮化率达到100%。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省级卫生村全覆盖。深化数字化改革,在全镇建成17个5G健康小屋、50个数字医生工作站,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地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来自:gw.rulaixiezuo.com,联系管理QQ 3231169,微信3231169,海量热门优质材料和PPT课件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今天会议的精神,提高站位、明确方位、找准定位,不断创新实践,努力彰显特色,为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贡献更大的乡镇力量。
红色引领 绿色发展
红土地上的传承与蝶变
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党委、村委会
横坎头村地处四明山深处,村域面积7.3平方公里,共有村民871户,总人口2471人,村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64名,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被称为“浙东红村”。但在2003年前,我们村却是个经济薄弱村,交通闭塞,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700元,村集体负债20多万元。老百姓总感叹“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
所有转机都发生在2003年1月29日,临近农历春节,天寒地冻,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到我们村调研,并当场作出指示:只有老区人民富裕了,才谈得上浙江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对我们村无疑是一剂强心剂。新年上班第一天,我们村两委喊上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向***总书记写信汇报今后的打算。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2月11日,仅仅3天时间,***总书记就给我们回信了,希望我们:发扬老区的优良传统,保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当时刚并村不久,村集体、老百姓都很贫困,怎么办是个大问题。我们村党委反复研究,最终决定党员干部先带头!为了脱贫,村里根据专家建议,引进樱桃产业,但樱桃三年才结果,村民不看好,于是党员干部带头,认领首批70亩樱桃园,三年后樱桃迎来大丰收,如今我们村被誉为“花果红乡”;村集体经济壮大后,党员干部连片包干,村民共同参与,开展了村庄环境大整治,过去的土疙瘩路不见了,村民住的矮平房都“拔高”宽敞了,苍茫的天空都变得湛蓝,昔日破败景象一去不复返;村里环境变好后,村党员又带头,使旧址群内55户居民统一搬迁,为发展红色旅游打下基础。
到2017年底,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已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村民年人均收27000多元,是2003年的10倍。2018年2月10日,我们村全体党员满怀喜悦与感恩,把村里的发展变化,和获评“全国文明村”的喜讯,汇成一封由143名党员代表签名、饱含老区人民深情的书信。2018年2月28日,这是一个至今仍然让我们村全体党员、全体村民激动万分的日子。这天,***总书记给我们村全体党员再回信,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提出“两个必须”和“两个作用”,勉励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前后两封回信,跨越15年,***总书记对老区人民的关怀从未间断。在各方关心关爱下,我们党员带头,整装再出发、爬坡再过坎,向更高质量的美丽乡村蝶变!从村民到游客,大家都感受到,村里的环境更好了,红村特色风貌愈加凸显,老百姓化身“乡建艺术家”,就地取材、美化乡村;村里的产业更旺了,强村公司成立后,农民绿领学院、田园综合体等项目纷纷落户;浙东红村的人气更高了,每年超100万人次的游客,到横坎头村体验红色研学、非遗制作;老百姓的口袋更鼓了,红村互助组织每年向村里推送350万元的住宿、餐饮量,村民纷纷在家门口开起了民宿、农家乐。202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和村民年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59.6万元和44258元,分别是2003年的11倍和16倍。
在回信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村从昔日的“贫困村”到“小康村”、再向着“共富村”努力。建立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村民大病保险等红利共享机制,为村里弱势群体托底;与周边8个村党建联建,开展未来田园、飞地物业经济等组团项目,半年时间片区增收超80万元;依托四明红锋服务社,线上线下年销售200多万元老区农产品;与大凉山三河村结对共富,通过直播带货、彝族文化演出,带动三河村增收超50万元。
一路走来,我们村自觉做好红色根脉基因的传承者,红村老百姓的精神气越来越足了,红村传人在村里的“红色电台”讲着红村故事,我们的村歌《我自豪,我是红村人》也越唱越响亮!
绘好富春山居图 走出共同奔富路
加快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杭州速度
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杭州市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眼“千万工程再深化、共同富裕作示范”,按照“美丽普惠、数字赋能、未来引领”的格局要求,加速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迭代升级、未来乡村领跑示范,让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共富共美大画卷在杭州大地徐徐展开,让杭州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幸福美好家园。
一、聚焦亚运“重底色”,绘就富春山居“大画卷”
围绕“杭州亚运”办会主题,推进人居环境品质大提升,打造全域美丽大花园,以富春山居之美展现杭州城市之窗。扮靓人居环境新颜值。持续推进“迎亚运”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推进“三清行动”“三改五园”。年初以来,累计清理废弃垃圾5.05万吨、乱堆乱放点47921处、河塘沟渠13314条、田园废弃物7438吨、整治田园棚架围栏10596处。持续推进美丽乡村扩面提质,如余杭区推进“百路千里美乡村”行动、钱塘区开展“星级美丽乡村”创建、临平区每户补助2.5万元推进全域环境整治,目前全市美丽乡村覆盖率达85%,力争年底实现全覆盖。打造美丽乡村体验点。围绕乡村底色美、江南韵味足、“双创”活力强,在全市培育首批17个美丽乡村国际旅游体验点,作为亚运会对外展示重要窗口。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要求,每年推进30个市级美丽乡村特色村建设,充分展示乡村的精美画卷、独特神韵和创新活力。共绘全域美丽大画卷。积极创建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每年打造10条市级美丽乡村风景带,并指导各区、县(市)共绘美丽大画卷,如余杭区打造大径山核心样板区和西部访茶寻幽线、中泰慢谷风光线、良渚文化风情线;临平区打造塘栖丁山湖核心圈和运河北片核心圈精品区块;淳安县环千岛湖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线。
二、聚焦未来“重引领”,打造共富共美“新样板”
按照目标领先、指标争先、富民优先、机制率先要求,积极描绘未来乡村新图景,打造乡村共富硬单元。打造未来乡村标杆样板。在全省率先出台未来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和建设指南,启动两批共85个(其中省级44个)未来乡村创建,西湖区长埭村等5个未来乡村获全省首批命名,探索形成了一批建设成果。如文化赋能提升山水品味的富阳区黄公望村,“茶+艺术”带动村强民富的西湖区长埭村。推进未来乡村智慧发展。注重数字技术与未来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推进产业数字化、治理智慧化、生活现代化。如西湖龙井茶数字化管理、临安山核桃特色产业云平台,富阳“富春山居、公望智理”平台,建德“建村钉”“数智草莓”和“数智之江”服务平台,钱塘江东村“红星居”“共富通”等应用场景,让群众感受到了“数智”带来的便利。推动未来乡村全域发展。围绕“三江两岸”黄金线,以“山脉、水脉、文脉、业脉”为轴线,规划建设“龙井茶香、浦阳印迹、径山尽美、运河水乡、钱塘围垦、富春山居、天目叠翠、千岛环湖、新安诗路”等12条市级未来乡村共富引领带。余杭区围绕打造全国“未来乡村实验区”,推进10条未来乡村示范带建设;西湖区全域推进未来乡村建设,让杭州全域呈现“绿不断线、景不断链、县域互通”大美风景。
三、聚焦富民“重经营”,走出美丽蝶变“共富路”
坚持政府、社会、市场三方联动,充分激活乡村资源要素,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产值。“引凤筑巢”抓经营。持续吸引新农人、新匠人、新头雁,建立多元主体投资、专业团队运营、利益联结紧密的村庄经营模式。如余杭和临平乡村职业经理人、临安乡村运营师(团队)等机制创新,持续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临安区近两年141家强村公司签约项目总金额达1.77亿元、营收2173余万元,助推270个行政村完成“5030”增收目标,得到农业农村部批示肯定。“深化融合”强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民宿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如萧山区横一村围绕“稻子、柿子、院子”做文章,系统培育生态种养、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文旅产业;建德市之江村发挥“山江田村”资源,壮大四季花海、风光摄影、避暑康养等产业。专门组织全市乡村美丽经济现场推进会,宣传推介杭州茶叶公共品牌、特色小吃、乡土特产、乡村露营地、水果采摘园等乡村产品,促进乡村美丽经济发展。“抱团取暖”促发展。积极推广淳安“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模式,带动抱团式、集群式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如余杭区径山镇以3个明星村(小古城村、径山村、前溪村)联动周边村组建共同富裕“乡村新社区”,实现从单村作战到抱团发展;富阳区将全区划分6大联动组团,按照“一区域一品牌”定位,培育打造美丽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临安区天目山镇积极探索村落集群化协同发展,在资源利用、市场引流、品牌打造等方面实施一体化运营。
四、聚焦融合“重改革”,打好强村富民“组合拳”
大力实施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行动计划,加快城乡共富步伐,激活强村富民活力,着力创造美好生活。启动开展新一轮区县协作、联乡结村活动,建立“区县协作、联乡结村、镇街结对、村社结对、干群结对”五大协作机制,重点帮扶37个欠发达乡镇。创新开展“百社百企结百村”帮促活动,组建100个新型帮共体,结对帮促西部山区4县100个重点村。扎实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推广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片区组团等模式,启动实施闲置农房激活计划。西部山区4县全部实现“5030”目标,东部地区75%村经营性收入超过100万元。积极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标准配套,提升“一老一小”群体供给水平,让乡村更乐居、更乐业、更幸福。如萧山区梅林村系统建设美好生活中心,西湖区长埭村配套茶园市集、邻里中心,建德市千鹤村打造“鹤家童馆”,增强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五、聚焦乡愁“重传承”,激发传统村落“新活力”
着力让江南古村落“既见新貌又留古韵”,成为人们“望山见水、记住乡愁”的心灵寄托。让传统村落“活起来”。持续加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吸引名人、工匠、创客入驻,实现乡村艺术、创意、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如桐庐县深澳村打造“百匠创客街区”,静谧的古村落成为文艺创客梦里花园。临安区统一赋予龙门秘境古村落群和湍口非遗文化、河桥国漫小镇“天目村落”品牌名称,激活了古村落价值。让乡土文化“传下来”。深挖传统习俗、乡土人情、时令特产、特色小吃等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持续开展“跟着节气游乡村”系列农耕文化活动,让乡村更具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如建德新叶村的“二月二龙抬头”、富阳东梓关村的“开渔节”、桐庐江南镇的“江南时节宴”得到传承;临安天目山宝、建德豆腐包、桐庐绣花鞋等品牌持续打响。让家训家规“亮出来”。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明,倡导“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把村规民约、家风家训“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如萧山区欢潭村传承“义仓、义学、义诊、义渡、义葬”五义精神,余杭区小古城村推进“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建德市千鹤村传承“妇女能顶半天”千鹤妇女精神,让农民群众更有“精气神”。
下一步,杭州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乡村美好生活向往为初心使命,高水平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高颜值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高质量走好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路,在“两个先行”中奋力开创杭州乡村的美好未来,为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增添靓亮风景。
奋力打造“田园城市、都市乡村”
宁波乡村样板
中共宁波市委 宁波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宁波市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精神,以“两个先行”统领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统筹实施“千万工程”“精特亮”工程和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突出系统重塑、环境整治、风貌营造、内涵提升,聚力十线共富、百村未来、千村精品、万户示范,全域构建点上出彩、线上精彩、面上共美的新格局,全力塑造整体大气、细节精致的新形象,全面展现田园城市、都市乡村的新风貌,连续四年荣获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秀单位。主要做法如下:
一、聚焦大美宁波,重塑乡村“形”之美
立足大美宁波建设,着力优布局、强基础、塑风貌,全域打造具有宁波独特辨识度的乡村新形态。一是高站位谋划布局。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契机,加快推进资源重组、功能重塑、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构建以县域为中心、街镇为纽带、中心村为基点、自然村和居民点为单元的村镇体系,形成城乡统筹、一体发展新格局。未来乡村、特色精品村等美丽乡村创建项目紧密锲入“精特亮”工程、翠屏山片区规划建设等,成为“枕山、拥江、揽湖、滨海”精品线上璀璨明珠,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田园与城市融合发展,累计联动创建各类美丽乡村项目近1000个。二是高标准建设提升。坚持全市域统筹考量,建设沿江、沿山、环湖、环海绿道1400余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农村停车场,全市通三级以上公路的乡镇实现全覆盖,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启动新一轮农村规模化供水“应通尽通”工程,全市城乡同质化供水覆盖率达96%以上。优化农村燃气设施布局,加快天然气管道向农村延伸,鼓励生物质能、光伏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应用,形成更加清洁、更加低碳的农村用能体系。三是高品质塑造风貌。坚持从大处着眼,协同推进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田园建设,跨县域打造“一环十线”风景线,长度713.9公里,涉及90个乡镇街道、480个行政村,推动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连线成景,展现“江南韵、乡愁味、活力劲、共同富”的大美图景。坚持从微处入手,用心打磨、精心雕琢,抓好村庄公共空间“微改造”,强化农民建房和风貌管控,最大限度地保存浙东元素、历史印记和乡愁记忆。全市累计创建梳理式改造村711个,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村150个。
二、聚焦艺术赋能,重塑乡村“神”之美
找准“艺术设计”切入口,开展“艺术家驻村”“艺术提升品位”“设计改变生活”行动,用艺术激活乡村资源,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既“塑形”又“铸魂”,让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一是突出特色选好村。综合考虑区域位置、发展定位、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等因素,选择在村庄肌理、生态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传统建筑等方面优势明显的村,以艺术化、活态化方式进行传承和创新,保护老祖宗的“精气神”“筋骨肉”,让其在传承中迸发出勃勃生机,历久弥新。全市开展90个艺术赋能村建设,呈燎原之势。二是外引内育选好人。建立乡村实践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产业孵化基地,筑巢引凤,吸引外地院校人才、文化艺术大咖、艺术“两新”、全国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生等参与乡村创意设计、建设,打响宁波“品牌”。探索创新驻地实践指导、项目全程陪伴等方式,推广“鄞州区精品线营造师培训”模式,培育一批本土优秀文艺人才,组建一批“艺建小分队”,成为艺术振兴乡村的主力军。全市有30余所高校、专家团队与村结对,组建了167支1560人艺工队,其中宁海县葛家村艺工队走上了人民大学讲堂。三是分类施策选好路。立足村庄的资源禀赋和特点,就地取材,差异化打造主题依托、产业导入、技艺传承、资源挖掘、文化深耕等不同类型的艺术赋能村。东钱湖城杨村、奉化区后畈村等成了网红打卡地,鄞州区“清奇嵩江·蓝色海湾”艺术风景线、宁海县“汶溪翠谷”艺术谷等成为乡村共富的新增长极。
三、聚焦产村融合,重塑乡村“富”之美
强化乡村多产业、多元素跨界融合,推动乡村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探索走出一条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产业富民振兴之路。一是打造都市田园。充分利用城乡结合部区域,顺应城市发展规划,彰显城市建设特点,将田园要素植入城市,打造“田园+城市”综合体,推动农业园区与城市融合发展,实现市里人的田园梦,提升村民收益,城郊结合部也从脏乱差到华丽蝶变。重点打造了12个城郊田园综合体、3个都市农业公园、1个种业研创农业公园。二是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以美丽田园、景区村庄、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为依托,做好休闲体验、访古研学、沉浸式康养等业态植入,大力推广“认种认租认购+电商”模式,发展绿色经济、直播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促进“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2021年农家乐和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90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突破100亿元、特色农家小吃销售突破50亿元。三是推进村庄运营。结合未来乡村建设,引进乡村运营团队,强化旅游产品打造和市场营销,整村性、系统化、多维度培育乡村新业态,提升村庄“造血”能力。镇海区永旺村引进乡伴集团打造运营,以“野与望”为主题,集多彩花海、双创漫居、共享创业、特色民宿、野奢营地、未来智慧乡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半年时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50万元,村民分红增加20万元。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46元,村集体经济分红达38亿元,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四、聚焦共建共享,重塑乡村“和”之美
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精神风貌,展现村、景、人和美共融新画卷。一是共育文明风尚。以迎亚运、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抓好“浙江有礼·宁波示范”市民文明素质养成行动,促进城乡精神大提振、形象大提升、市民素养大提高,擦亮“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城市新品牌。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全覆盖、市级以上文明村镇建成率超过60%。二是共治乡村环境。坚持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人文环境一体打造,重拳整治城乡接合部、城中村、城边村,高水平打造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等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积极推广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等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以改促治、以线带面、以文塑韵,绘就“诗意栖居”新场景。今年完成城乡接合部、城中村、城边村改造182个,力争完成未来乡村(社区)125个,创建低(零)碳试点县1个、乡镇(街道)3个、村(社区)21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农村无害化公厕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三是共享美好生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同标,以打造“15分钟卫生服务圈”为重点,完善农村卫生服务设施,打通农村群众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等级村卫生室创建率达93.5%。持续优化农村“一老一小”服务,因地制宜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智慧养老等,分类推进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联合办园,全市建成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300余个,农村等级幼儿园比例达87%。
聚焦“三基三主”建设核心
绘就未来乡村共富图景
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温州市牢记***总书记寄予温州“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嘱托和对温州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以“一统三化九场景”为引领,聚焦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主导产业、主体风貌、主题文化等“三基三主”建设核心,因地制宜推进55个未来乡村建设,5个村创成全省首批未来乡村,形成6种未来乡村共富模式,建成首批省级10个“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在全省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现场会上作典型介绍。
一、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夯实未来乡村发展根基。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建好未来乡村,需要发挥党组织在农村基层的领导力,温州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为契机,不断推进乡村基层党建整体跃升。一是建强基层组织堡垒。聚焦加强党在基层的统一领导,以“百县争创、千乡晋位、万村过硬”工程为载体,全方位推动组织体系向下延伸,同时以党组织共建为纽带,通过以强带弱、以大带小,建设党建联建单位809个,引领未来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举办未来乡村党支部书记专题培训班,大力培养未来乡村发展的“领头雁”。二是建好党群服务阵地。抓实瓯江红“共享社·幸福里”建设载体,推进向未来乡村延伸,整合村民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等阵地资源,推进老年食堂、儿童之家等“一老一小”场景建设,全市打造358处15分钟可达、至少具有10个功能的“1510”党群服务圈,其中,未来乡村100%全覆盖。三是构建新型治理体系。推动“141”体系与村社连接贯通,打造“村社+网格+微网格”治理体系,高质量打造省级清廉村居建设示范单位15个,“四治融合”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二、强化基础设施提升,完善未来乡村生活功能。现阶段城乡差距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差距大,未来乡村建设必须要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抓起,大力推进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不断提升生产生活水平。一是持续优化交通设施。实施“四好农村路”新改建和养护工程1100公里,未来乡村农村公路列养率100%,加密城乡公交班次,推广公交数字化服务应用。统筹规划未来乡村道路建设和停车场、停车位布局,实现户均车位1个以上。二是加快建设农村新基建。推广广电700M网络向农村覆盖建设,千兆光纤网络、5G移动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自来水户用、快递网点、电商配送等实现未来乡村建设村全覆盖,乡村建设更加智慧便民。三是健全乡村防灾减灾体系。打造乡村气象、水文、地质、山洪、旱情等数据实时发布和预警应用,实现农村应急广播和“雪亮工程”全覆盖,构建未来乡村地理信息多维立体“一张图”。
三、强化公共服务升级,打造未来乡村幸福生活。宜居宜业美好乡村生活,需要健全的公共服务作保障,在未来乡村建设中,围绕“人的一天、人的一生”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加快“民生七优享”率先落地,全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医疗圈、养老圈。一是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未来乡村100%配置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老年食堂和老人活动中心,构建“居家+机构+智慧养老”新模式,打造日托、助浴、助餐等生活便利15分钟养老服务圈,新建提升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55个、老年食堂55个。二是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实施“点亮乡村童年”计划,开展符合乡村实际的托育服务,建设托育托幼场所58个,打造“小而优”学校56个,未来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100%。三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建设智慧健康站35个,配置5G云诊室30个,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十类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80%以上,全面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两慢病”排查和重大疾病筛查、先天性残疾早筛,实现全周期健康管理和不出村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未来乡村智治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和智慧健康站,成为温州未来乡村的标配。
四、强化主导产业培育,提升未来乡村发展动能。乡村产业振兴是基础,未来乡村要立足“一村一业”,吸引更多乡贤、年青人回乡投资创业,做实未来乡村发展基础,实现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一是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以一盘菜(预制菜)、一根草(铁皮石斛)、一条鱼(大黄鱼)、一杯奶(一鸣奶业)、一片叶(温州茶叶)、一个柑(瓯柑)“六个一”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为重点,开展农业“双招双引”和“两进两回”,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培育发展乡村旅游、都市农业、研学体验、农商直供、预制菜肴、冷链配送、文化创意、数字经济等新业态,集中签约重大产业项目36个,投资211亿元,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6个,打造预制菜产业示范基地8个,建成“瓯越鲜风”标准化生产基地9万亩。二是大力发展特色项目。每个未来乡村谋划农业产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精品民宿等共富产业类项目3个以上,打造了一批未来农场、未来牧场、未来渔场。今年未来乡村备案项目1023个,截至9月底,已开工项目945个,项目开工率92.38%,完成投资34.05亿元,投资完成率81.32%。三是大力激活富民动能。开展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双激活”试点,打造农创空间、小微创业园等创业创新平台,吸引更多农创客、新乡贤在未来乡村创业就业,闲置农房激活率达50%以上。做强做活强村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前三季度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20%以上,农民收入增长7.8%,增速居全省第3位。
五、强化主体风貌塑造,打造未来乡村浙南民居。乡村建设既不能照抄照搬城市,也要避免“千村一面”,温州立足泰顺厝、塘河人家、海岛石头房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打造山区、平原、海岛不同风格的“浙南民居”。一是完善乡村建设规划。完善“1+4+1”乡村规划建设体系,开展未来乡村村庄规划和村庄设计,建立城乡风貌“正面+负面”清单,每个未来乡村优选确定1-3个风貌和谐有序的农房设计通用图集,强化建筑风貌要素的刚性引导和管控。二是开展村貌提升行动。实施“三拆三整三清”行动,拆除违法农房、违法搭建、违规设施3189处,整治外立面2197处、乱圈围3512处、乱拉线178处,房前屋后、河塘沟渠、沿线沿路垃圾杂物得到有效清理。探索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治理“一把扫帚扫到底”、污水处理“一支队伍管到底”、公厕服务“一套标准抓到底”、绿化养护“一把剪刀剪到底”等城乡一体长效管护机制。三是打造乡村风貌样板。严格落实农房带方案审批制度,实行驻镇规划师和驻村指导员制度,实施“微改造、精提升”,推出村貌整治样板村“十有”标准,今年打造村貌整治镇级样板区10个、村级样板区100个。
六、强化主题文化挖掘,厚植未来乡村发展内涵。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温州坚持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动力,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一是抓好乡村文化保护。坚持“文化为魂、景观为体、业态为用”,开展“瓯”系列、“名”系列、“古”系列普查和保护,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乡土文化、民俗节庆、传说故事,推动历史文化在建筑场景、文旅业态中“活态呈现”,累计建设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39个、一般村138个。永嘉稻作梯田农业系统、乐清铁皮石斛文化系统、苍南古磉柚栽培系统等入选全国农业文化遗产,瓯海龙舟赛(立夏)、洞头妈祖平安节(夏至)列入省二十四节气活动。二是建好乡村文化舞台。提标升级农村文化礼堂3593个,创建“1+8+N”模式农家书屋1688家,开展“跟着节气游乡村”“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我们的村运”等乡村文化文艺活动。三是讲好乡村文化故事。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推动2951个村完善村规民约,广泛开展最美家庭、身边好人等选树活动,培育防疫、救灾、敬老、助残等志愿者队伍,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日常生活,全面涵养文明乡风。
下一步,温州市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精心打造有温州辨识度和广泛影响力的未来乡村共富单元,加快绘就新时代未来乡村共富图景,奋力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建设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温州”,为我省农业农村同步实现现代化先行和农民农村同步实现共同富裕先行提供温州样板、贡献温州力量。
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未来乡村
打造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
中共湖州市委 湖州市人民政府
湖州是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也是组团式未来乡村全省首创地。近年来,湖州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省委“两个先行”的奋斗目标,深入开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久久为功深化“千万工程”,拉高标杆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开拓创新打造组团式未来乡村。湖州在省对市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蝉联全省第一,获得2021年度国务院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督查激励。
一、组团先行,引领美丽乡村“最未来”
组团共建未来乡村。聚焦“一统三化九场景”,推进“四个集成”落地机制,以组团式未来乡村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全市已建设31个组团式未来乡村、覆盖133个行政村,其中安吉“余村两山示范区”、德清“莫干国际·智绘乡村”等10个首批组团式未来乡村已经通过市级验收。今年上半年,湖州组团式未来乡村建设工作得到省领导批示肯定并被《农民日报》2次头版宣传。全市已有35个村入选省级未来乡村建设名单,其中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德清县莫干山镇仙潭村、吴兴区妙西镇妙山村3个未来乡村已通过省级验收。全域树立美丽标杆。深入开展美丽乡村“五美联创”,全域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迭代升级。建成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1个、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7个、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17个,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3条。累计实施67个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活化传承农耕文化,拓展桑基鱼塘、二十四节气、丝笔茶渔等农业文化遗产和特色农业文化保护传承,打响湖州“月月农”特色农事节庆品牌,成功举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湖州南浔站系列活动。持续深化环境革命。持续助力“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常态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新”行动,深入开展“迎亚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行动,以暗访督查、问题交办、反馈通报为闭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高水平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100%,农村公厕智能化、人性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智慧化管理行政村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出水达标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二、品牌经营,打造产业发展“最前列”
推进产业体系品牌化。全面构建“八业千亿”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体系。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2021年全市农业亩均产值9510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7.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5.22%。聚焦种植业、渔业、畜牧业、休闲农业等四个领域,创新打造“四化六高”(产业生态化、管理智能化、要素集约化、生产标准化,建设水准高、科技含量高、智能程度高、生产效率高、质量效益高、共富成色高)的“未来农场”,首批30家市级“未来农场”全面推进建设。推动种业强市建设,打造水产种业硅谷、湖羊种业之源,罗氏沼虾苗种年产量占全国的60%、湖羊年供种量约占全省的70%,种业年产值突破9亿元。推进产业融合品牌化。通过产业、旅游、生态、文化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美丽乡村夜经济等新业态。德清县上杨村引入总投资1.2亿元的天际森谷山野乐园项目,打造“浙江小新西兰”,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150万元。安吉县横山坞村小瘾·半日村被文化旅游部认定为全国集群民宿村落及新生代民宿的样板区。2021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232万人次、同比增长9.39%,实现收入89.11亿元,同比增长10.83%。推进乡村运营品牌化。以农业为基础,以乡村空间为载体,利用自然、历史、文化、产业资源,通过差异化定位,推进乡村整体包装设计营销。安吉县孝丰镇白杨村将文化和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春风·白杨”乡村品牌,招引仲夏、听雨等民宿产业,建设营地网红打卡点春风谷、366高地。2020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仅为56万元,2022年仅上半年已经达到278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其中70%来自于研学、民宿、餐饮的收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品牌化经营之路。
三、集成联动,推进农村改革“最前沿”
“三地改革”迭代升级。持续推进“标准地”改革,破解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难,相关做法获省乡村振兴十佳创新案例,全市认定农业“标准地”项目135个,共599.55亩。出台《关于规范和促进农村承包地流转的指导意见》,2021年全市土地流转率达73.8%。深入推进农民建房“一件事”审批办理系统应用,共完成农村宅基地审批2052宗,面积23.72万平方米。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德清县全国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破法首创“单一”宅基地使用权抵押,“三地联动”案例获省改革突破奖,“宅富通-农房激活一件事”获得农业农村部领导批示肯定。“金融支农”创新开展。开好“金融惠农”共富班车,制定实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千百工程”行动方案》。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惠农,制定实施能繁母猪存栏保险、水稻价格指数保险等2个地方特色险种。深化农业“标准地”使用权和农业生产设施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农业标准地使用权和农业生产设施产权抵押贷款共1.95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230.5%。“两进两回”全面推进。畅通资金、科技、人才下乡通道,开好“才聚基层”共富班车,全市累计培育乡村振兴“五类英才”1.8万余人。实施“千个团队、万名创客”培育工程,成立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分产业聘请创业导师21名,对每个新认定的市级示范性创客团队给予10万元奖励,构建“专家+创客团队+基地农户”组团创业机制。安吉余村发布全球合伙人计划,已成功招募50多家合伙人。
四、数字变革,彰显农民生活“最幸福”
深入推进强村富民行动。制定《湖州市全面深化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工作方案》,5个案例入选省级强村富民典型案例。持续推进强村计划,2021年度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60.6万元,在全省率先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的村,南浔区强村公司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列入省级试点。加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行政村公交站点一公里覆盖率达75%,实现全市城乡老年人、残疾人等17类特殊群体同等乘车优惠。完成西部山区供水智能升级,实现平原、山区供水服务无差别。加速推广复制“医共体”“教共体”“助联体”等共享协同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手术台数同比增长11.4%;实现镇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全覆盖;建成6家县级社会救助联合服务中心,县乡村三级“助联体”网络全域覆盖。全方位提升“一老一小”服务能力,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83.6%,建成儿童之家250家。加快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实现5G网络、千兆光纤、益农信息社行政村全覆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推进乡村图书馆等阅读阵地建设,全面构建15分钟乡村阅读圈,成功举办“浙江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启动仪式。发布《乡村数字化治理指南》地方标准,政务服务2.0事项、自助一体机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全覆盖。
下一步,湖州市将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和省第15次党代会精神,顺势而为、乘胜前进,持续深化“千万工程”,高品质建设未来乡村,为浙江“两个先行”的奋斗目标贡献更多湖州力量。
笃行不怠 赋能未来
描绘全域美丽诗画江南村景图
中共嘉兴市委 嘉兴市人民政府
嘉兴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始终牢记领袖嘱托,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道路,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创新强村富民路径,在“两个先行”“两个率先”中锚定跑道,努力绘就全域美丽诗画江南村景图。先后入选首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市、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省对市乡村振兴考核实现“三连优”。全市已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线36条,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4个、示范镇44个、3***级景区村庄81个、特色精品村140个。美丽乡村创建、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处理获得近五年“十大人民满意民生实事项目”,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一、夯实全域美丽大底色,尽展诗画江南村居美景
(一)一把尺子量到底,全域美丽标准化。出台《嘉兴市农村环境全域美丽无死角检查评分标准及整改要求》,围绕“三项重点工作、三个重点区域”因地制宜、自加压力、逐年提升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排查整治标准要求。今年将农村生活垃圾农户源头分类准确率检查要求从80%提高到90%,完善了畜禽养殖污染、有机废弃物露天堆放等要求。高质量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实现规范化农村公厕行政村覆盖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农村生活污水20吨及以上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行政村覆盖率三个100%。嘉善县制定《全域秀美建设与管理规范》,对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园林农田、河塘水体、乡村道路等提出建设与管理要求。
(二)一项机制管到底,全域美丽清单化。建立地市级农村人居环境常态化督查暗访机制,市级部门连续三年每月联合对县(市、区)开展暗访抽查和回访检查,形成问题清单和评分排名,结果通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抄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明确15天整改时限,按时上报整改前后对比照片,坚持举一反三、查一改十原则,每月回访发现问题翻倍扣分。今年已开展市级暗访检查共9轮51次,整改完成各类问题727个。同时,以城乡环境卫生“四位一体”长效保洁为核心,不断完善市、县、镇、村、组五级常态化巡查体系,通过媒体宣传、积分兑换、文明评选等引导方式,激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整治”为“我要整治”。gw.rulaixiezuo.com,联系管理QQ 3231169,微 信3231169,海量热门优质材料和PPT课件
(三)一场晾晒拼到底,全域美丽常态化。以市级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为抓手,创新建立年初评审会规划竞评、年底推进会现场比拼机制,通过互学互比互评,有效提升面上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各地围绕打造最美村点、环境样板等进行现场比拼,营造浓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氛围。如平湖市每季度召开全域秀美现场比拼赛,定期交流项目推进、长效管理和业态培育,学习好作风、好方法和好典型;海宁市创新实施星级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梯度培育实现星级美丽乡村全覆盖,有力地调动基层积极性,推动实现全域美丽。
二、画好全域未来新蓝图,引领乡村建设迭代升级
(一)谋篇全域推进,助推共富典范。立足全域均衡富庶、全域村庄秀美、全域产业兴旺、全域平原水网的特点,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域未来乡村建设,创新实施“1579”建设行动。制定出台《关于嘉兴市全域未来乡村建设实施意见》,明确省级和市级未来乡村的定位、任务以及推进模式,以市域统筹为手段,以按需建设为指引,通过在未来乡村生活圈内建设5-9个未来场景,实现全域未来乡村建设全覆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未来乡村共同体。先后启动两批共33个省级试点村建设,规划各类项目232个,计划投资11.37亿元。桐乡市墅丰村、平湖市沈家弄村、海盐县雪水港村成为全省首批建成未来乡村。
(二)主打品牌集成,完善要素保障。打造党建统领下的“未来嘉乡”品牌,结合现有美丽乡村特色,构建“主题+品牌”模式下的未来乡村发展愿景。系统建设“嘉乡”主题下的系列未来场景代表作,确保“乡村一套图,整体一盘棋,合力一齐使”,使未来乡村成为展示嘉兴乡村建设的重要窗口。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简报专版刊登《立足“三突” 聚焦“三高” 嘉兴市积极打造“未来嘉乡”解码共同富裕》,推广嘉兴经验。研究制定“八个一”推进机制,包括完善一套推进制度、设计一套评价体系、形成一套宣传方案等。建立未来乡村、未来社区全面衔接机制,在城乡风貌专班下统一谋划、同步推进未来乡村、未来社区联动调研、联动宣传等工作,协同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市本级对创建成功的省级未来乡村和市级未来乡村分别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助。
(三)突出圈层引导,明确建设路径。围绕壮大主导产业、塑造主体风貌、培育主题文化目标,建设未来产业、风貌等九大场景,制定了《嘉兴市全域未来乡村推进评价办法》《未来乡村数字化指引》,构建全域未来乡村“9大场景+50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召开共富基本单元建设导则发布会,发布全省首个《全域未来乡村生活圈建设导则》,突出操作层面的引导,鼓励“共性+个性”的场景建设,聚焦未来乡村生活圈建设。召开全域未来乡村建设培训班,全省首个农业农村领域创作中心“美丽浙江?未来乡村嘉兴创作中心”落户嘉兴,组建“未来嘉乡”拍客联盟,打造“未来乡村传播品牌”嘉兴样本。
三、走好全域一体共富路,续写城乡统筹典范场景
(一)联动推进强村富民改革。坚持走统筹城乡发展道路,全面打造均衡富庶先行地,探索形成了以充分就业、产业提升、美丽撬动、资源盘活、创客孵化、众筹共建、飞地抱团、强村分红、数字赋能、兜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共富十法”,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集体经济”等四套组合拳,入选全省唯一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综合集成试点。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91 元,绝对值继续列全省首位,同比增长5.9%;城乡收入比为1.47,较去年缩小0.03,保持全省最低。5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农村居民收入百强县”前8名;低收入农户收入11956元,保持全省首位;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20万元。
(二)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硅谷。市政府专门出台指导意见,推进“一核四芯”高能级产业平台体系建设。每年组织举办农业经济洽谈会,坚持招大引强,严格准入管理,掀起“抓大项目、大抓项目”热潮。截至9月底,全市累计引进高质量项目149个,其中超亿元项目56个,完成涉农投资145亿元。农开区涉农总产值达39.51亿元,核心区亩均产出比面上高出4倍以上。农开区引进的现代种业企业、精深加工企业和农业现代服务企业,有效推动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相关经验获彭佳学、刘小涛等多位省领导的批示和肯定。
(三)率先启动全域农创工程。全省率先出台农创园建设实施方案,将“农创平台”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集聚资金、土地、政策等要素资源,强化配套设施建设,优化管理和技术服务,营造“拎包入住”的创业创新环境,吸引的农创客、新农人入驻。截至目前,全市农创园建设实现全覆盖,累计建设农创园8个。每年举办创业创新大赛,落实大学生创业就业扶持政策,推出“农创宝”降低创业风险,累计培育农创客、新农人3226人。仅崇福农创园引进大学生150多人,园区实现年产值9000万元。桐乡市获评全国农业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县。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等机遇,全域推动、全面塑造“禾兴六韵,十图百景千村”美丽乡村空间格局,让更多乡村在共同富裕新图景中靓丽呈现。
踔厉奋发夯基石 勇毅前行向未来
高质量绘就绍兴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
中共绍兴市委 绍兴市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绍兴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千万工程”主题主线,紧密结合省、市党代会部署,对标“两个先行”、奋进“五个率先”,进一步夯实绍兴乡村建设优势基础,以未来乡村为最新形态,高质量推动新时代美丽乡村全面迭代升级。
一、突出党建引领,建立协同高效的乡村建设新体系
坚持顶层设计破题,以党建统领推动乡村建设,有效整合各级资源、集成各方力量。一是党委政府统筹推进。调整原议事协调机构,转设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每年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及相关专题会议,如全市未来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未来乡村建设专题汇报会、高山远山村发展专题研究会等,高位谋划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二是工作体系持续完善。配套出台《未来乡村实施方案》《“五星3***”迭代升级实施意见》,并将相关工作纳入全市网络大城市建设、强村富民行动、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等各项重要指标考核,体系化推进乡村建设。三是支撑保障全面有效。加大财政投入,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支出比例由去年的4.26%增加到5%,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成专项资金,今年增加到12.88亿元。强化土地要素支撑,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建设用地纳入“三区三线”上图保障达1.79万亩。激活乡村人才引擎,出台全面建设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市的实施意见,举办首届中国·绍兴乡村人才振兴全球大赛,评选乡村振兴“领雁人才”208名、特支计划人才9名。制定培育万名农创客的实施意见,累计培育农创客3200名。
二、突出示范引领,构建梯度跃迁的乡村建设新格局
坚持抓两头、促中间,以先进带后进、示范带全面,推动实现螺旋上升。一是构建工作新格局。以绍兴“五星3***”创建为基底,明确不同阶段突破点,加快推动未来乡村建设,全面建立全市域各级未来乡村培育梯队,循序渐进、批次推动。储备未来乡村建设五年规划布点村124个,先后启动先行村培育57个,在此基础上,推动未来乡村建设28个。二是扩大创建覆盖面。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特色塑造的思路,深入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五美联创”,新启动193个村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53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55个,美丽庭院 39.5万户。柯桥区、诸暨市、上虞区创成省美丽乡村示范县。三是片区推进全域美。举办全市未来乡村“片区组团、实战实效”赛比,大力引导各地突破单村发展瓶颈,组团联动推进片区化建设,形成了以核心IP带动区域发展的“陆游的乡村世界”、辐射引领全域要素激活的“王化模式”、以优势产业串联成片的“山下湖模式”、区域协同的“西白忘忧片区”、片区化运营联盟的“镜岭模式”等一批典型案例。
三、突出标准引领,营造赛比争先的乡村建设新氛围
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把乡村建设重要任务拆解成可量化可考核的最小颗粒,以精准评价推动比学赶超。一是建好“考核尺”。出台《绍兴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常态化评估办法》,细分16项30个细则。全年随机评估所有镇街,共计500个以上村10000户左右农户。按季度逐村暗访抽查、评估打分和排位通报。二是打好“评分表”。以“一分两清三化”为重点,设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清理乱堆乱放、清理空倒房,公厕洁化、“三线”序化、庭院美化及其他相关评估事项,坚持“横向比成效,纵向看进步”原则,通过现场评估70%、有效整改20%、常态管理10%、提升改善附加分等开展综合评估。三是搭好“赛马台”。在市传媒中心《今日焦点》开设曝光专栏,已拍摄农村人居环境曝光专题6期。设立“流动红旗”和“蜗牛奖”进行秀美赛比,在绍兴日报、绍兴新闻联播和越牛等新闻媒体公示。末两位镇街主要领导由市委组织部落实约谈机制。各区、县(市)同步开展垃圾分类准确户评选、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红黑榜、积分兑换等活动,通过正面激励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各级环境整治动力,持续巩固提升整治成效。
四、突出改革引领,激发强劲有力的乡村建设新动能
坚持打好改革赋能组合拳,突出急用先行、成熟先行,蹄疾步稳推动乡村集成改革。一是以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红利赋能美丽乡村。通过“以宅换钱、以宅换房、以宅换宅、以宅换权”4种模式,推动“空心村”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新昌县结合偏远山村搬迁,实施14个自然村整村378户农户退出宅基地,安排10个集中安置点,取得实质性进展。嵊州市启动油罗山自然村整村退出和高端民宿打造项目,涉及宅基地30处、房屋70幢、占地面积3268平方米,已引入社会资本1.5亿元,有效实现“空心村”整治、乡村有机更新、乡村产业发展的多赢。二是以闲置农房激活改革盘活全域沉睡资源。建立“农户+村集体+经营业主”紧密型激活利用机制,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推动农村自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整域联动激活。今年全市已引入“闲置农房激活”项目845个、社会资本13.15亿元,激活闲置农房1948宗、50.99万平方米,统筹激活山林1537亩、田地1881亩。三是以数字化改革赋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浙里未来乡村在线”平台推广贯通,目前我市28个未来乡村移动端开通率、数字驾驶舱复核通过率、业务工作台录入率均为100%。在省统建平台贯通基础上,鼓励各地以需求为导向,谋划落地实用性应用场景。已打造坡塘村“云调解”、剑灶村***I体养、杜黄新村数字安防、晋生村数字梨园、雅璜村“浙里民情”、雅庄村数智旅游等一大批实用性数字应用场景。
五、突出理念引领,探索面向未来的乡村建设新路径
坚持以思路转变推动工作迭代,把握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在新一轮乡村迭代升级中占领先机。一是推动“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升级。倡导以市场运营为导向的建设投资机制,招募乡村运营团队,探索破题“集体、市场、农户”利益链接机制,着力打破政府包揽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新昌县梅渚村以集体资产经营权入股与新昌旅游集团合作运营,保底收益12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 6000余万元,吸引“梅创客”20多人,创造直接就业岗位100余个,间接就业1000余人,日均吸引游客1500余人。2021年经营性收入322.87万元,预计今年将超500万元。二是推动“大建设”向“微更新”转变升级。倡导“策划前置+需求定制”,深挖乡村文化底蕴和特色,注重营造深具绍兴韵味的“小而微、精而美”的乡村风貌,积极打造能“吸引人、留住人”核心IP,形成有辨识度的特色标识。柯桥区棠棣村打造“花满棠”IP,定位亲子市场,布局彩虹滑道、缤纷乐园、热气球等业态,以商招商引入露营基地、帐篷基地、水果采摘等配套,已然升级成为一个网红打卡亲子游基地。三是推动“做环境”向“做内容”转变升级。把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共享作为未来乡村建设首要任务,探索破题“一老一小”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柯桥区王化村从闲置农房激活入手,通过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探索出了一种低成本、可操作、易复制的乡村居家养老模式,打通了“两山”转化及城乡资源流动两类通道,延伸了“养老+”产业链,辐射引领周边29个村的全域要素激活,走出了一条市场化、可持续、可感可及的建设路子。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凝聚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乡村基本单元的合力,奋力推动绍兴乡村建设在对标“两个先行”中开创新局面。
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争当共同富裕乡村示范
中共金华市委 金华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金华市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省、全市新时代美丽乡村会议部署,不断深化“千万工程”,全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重点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探索实施未来乡村试点,努力为浙中大花园建设夯实基础,为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都市区贡献力量。
一、探索未来乡村建设,和美乡村迭代升级
(一)五美联创扎实推进。制定印发了《金华市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和美乡村行动计划(2022-2025年)》,对未来一个时期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持续推进五美联创(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带、达标村精品村、美丽庭院),抓实抓深美丽乡村建设。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5个,培育美丽乡村风景线65条、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3条,创建省级示范乡镇63个,省级特色精品村216个,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2259个。
(二)未来乡村创新实践。明确了到2025年建设200个以上市级未来乡村,其中100个以上创建为省级未来乡村的目标。风貌办、整治办联合印发了《金华市未来乡村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金华市未来乡村12820创建体系,即以党建统领,以文化主题和数字化应用为支撑,打造未来邻里、教育、健康、低碳、产业、风貌、交通、治理八大应用场景,实施20项标配+N项设施配置,构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体系。全市实施两批共37个省级未来乡村,第一批10个试点村已基本建成,其中3个村通过省首批验收,第二批整体建设进度在85%以上。各地先行先试,探索了一批不同类型的建设模式,如婺城区下张家村产业兴旺的村强民富模式、兰溪市洋港村数字赋能的智慧引领模式、东阳市花园村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模式、义乌市缸窑村多元协同的共建共治模式、武义县坛头村激活要素的改革推动模式等。兰溪市未来乡村经验做法获得副省长成岳冲批示肯定。
(三)历史文化活态传承。致力于把历史文化村落打造为一张金名片,十年一以贯之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利用,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亿余元。全市列入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共十批275个村(重点村73个、一般村202个)。截至目前,重点村共修复完成古建筑1470幢,修复古道96.52公里,带动乡村休闲旅游731.4万人次,经营收入28630.61万元。
二、常抓人居环境提升,浙中乡村处处皆景
(一)“三大革命”高水平实施。农村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高水平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农村生活垃圾“二次四分”与“两定四分”定点投放模式结合,全市采用定点投放模式行政村共545个,建设集中投放点1777个,采用上门收集模式行政村共2296个,配置户分垃圾桶209万套,各村共配备农村保洁员、分拣员、清运员1.26万名,分类合格村100%,优秀村达92%。扎实推进公厕规范提升改造,创建省级星级公厕440座,配备镇级公厕所长276人,村级所长3164人,实现“所长制”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9.5%、出水水质达标率达到88.6%。
(二)“三整三美”擦亮乡村底色。下发了《关于实施迎亚运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整三美行动的通知》,全面彻底整治村庄各类脏乱差问题。市级每季度开展督查,并实行打分排名,各县(市、区)组织开展村庄周周查、月月评行动,今年以来全市共评选人居环境“最美村”894个、“最脏村”455个、“垃圾分类优胜村”2408个、“最美田园”559个、“最脏田园”235个。2021年12月,金东区生态洗衣房获评第三批21个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2022年1月,婺城区获评2021年农业农村部清洁村庄先进县。
(三)美丽系列构筑全域大美。围绕“处处有风景、全域皆美丽”建设目标,环境提升从村庄拓展到“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各部门开展了美丽城镇、美丽风景线、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田园、美丽绿道、美丽山林、美丽庭院等建设,共同打造八婺八美乡村大花园。全市建成美丽河湖39条、美丽绿道2022公里,创建省“一村万树”示范村52个,人民日报大篇幅介绍了我市东阳共享田园的经验做法。
三、致力乡村共同富裕,产业经济不断壮大
(一)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走特色品牌之路,创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2个,获得省级产业发展资金7000万元。武义县新宅镇(香菇)、兰溪市马涧镇下杜村(杨梅)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10家数字农业工厂。推动县级农产品集散配送中心、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总数达25个,居全省首位。“金农好好”品牌产品上架5大网络销售平台,品牌销售额已达到49.18亿元。
(二)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充分运用“千万工程”成果,全市累计创建1939个***级景区村庄,数量居全省首位。兰溪市诸葛村等5个村庄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大力发展品质农家乐、民宿,现有各类农家乐经营主体2100多家,浙江省等级民宿56家。成立浙中“百县千碗 ”美食研究院,大力推广金华乡村美食,全市认定“百县千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113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