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乡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积极响应潜山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兴农”行动的工作部署,持续统筹做好“三茶”文章,不断实现茶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推动乡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结合我乡茶产业发展现状,特提出如下方案。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紧密结合XX实际,进一步分析茶产业发展的短板问题,厘清思路,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引导茶产业集团化、科学化、品牌化发展,推动XX传统优势富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茶产业发展现状
XX乡山高雾绕,空气清新,植物资源、水资源、富锌富硒富负氧离子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茶叶等农特产业发展。先后获得“全国一村一品(彭河绿茶)示范村镇”、“安徽省特色专业示范乡镇”、“安徽省茶叶生产标准化示范园区”、“安徽省现代农业(茶叶)科技示范园区”等称号。域内茶叶品牌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奖项,2016年彭河幸福茶场“毛毛月”获农业部举办的中国茶叶博览会金奖,2018年彭河幸福茶场“彭河牌天柱剑毫”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幸福茶场生产的彭河牌“天柱全芽”获安徽省十大创新名茶称号,“彭河”牌天柱剑毫获省著名商标。龙山白茶专业合作社“XX”牌珍稀白茶获安徽省第十届国际茶产业博览会金奖,并获安徽十大品牌名茶称号。2020年首届长三角名茶评比中,彭河观音洞茶厂“名水牌彭河毫月”再次斩获绿茶类五星金奖。勤劳纯朴的XX人民紧紧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全力发展茶叶产业,全乡从事茶叶生产农户4600余户,茶业产值超1.5亿元,占全乡农业经济总收入的87%。域内现有茶园面积2.8万亩,可采摘茶园2.3万亩,其中绿色、无公害茶园1万亩,有机茶基地0.4万亩,茶叶初制加工场47家,安庆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2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
三、茶产业发展经验做法
近年来,该乡积极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以潜山市XX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国家投入、地方配套、企业等经济实体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为支撑,积极扩基地、强龙头、创品牌,聚力培育发展壮大茶产业,茶园基地基础设施焕然一新、生态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持续领先、智能化清洁化茶叶生产加工线全面应用,在走好产业振兴的道路上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做法:
(一)推进流转,强化要素支撑。极力推进山林地合理有序流转,从源头解决采摘人工不足问题。采取政府引导、部门与行政村推动、农户自愿的原则,实现了彭河、体元、XX等11个行政村的山林地合理有序流转,将部分劳动力从田间解脱到山头充实了采摘队伍。
(二)龙头引领,抓好品牌整合。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初制茶场(合作社)采用不同形式入股“彭河茶叶专业合作社”,以捆绑式运作的方式做大做强“幸福茶场”、“龙山白茶”等龙头企业,有效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投入20余万元主打“彭河牌”茶叶商标,力争做到“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思想”的四统一。
(三)坚持效益导向,延伸产业链。做好夏秋茶开发,引进白茶、黄金茶等多品种茶稳步提高茶农效益。只有茶农的效益得到提高,茶场及合作组织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茶农与茶场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目前该乡茶园亩产量与产值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茶农生产积极性。夏秋茶利用率较低,有较大的开发空间,经过探索多种形式的开发模式,该乡茶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茶品种更为丰富,茶农茶企业的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四)“筑巢引凤”,引入竞争机制。该乡茶叶基地规模与档次在全省都处于较高水平,特殊的小气候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XX茶叶优越的内在品质,茶多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含量较高,茶叶全身都是宝,综合利用价值极高。结合招商引资,引进江苏韦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徽贵安白茶合作社、安徽蒲友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到新安村、体元村、冯冲村建设百千亩白茶、绿茶基地,增强了XX茶叶的市场和品质竞争力。
(五)完善质量追溯,严把质量关。为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茶叶种植与加工过程的详细信息追溯,确保能够对茶叶产品进行跟踪和追溯,倒逼茶品质提升,该乡投资130余万元在倪河村、体元村分别建立了绿茶、白茶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充分利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茶叶产品从基地种植、鲜叶采摘、原料粗制、加工包装、仓储管理、运输流转的全过程信息化动态追踪溯,该乡茶产品在鱼龙混杂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
四、存在问题
(一)茶叶规模总量大但呈点状发展,连片性规模化发展的基地小而少。域内“人均一亩茶”目标虽然已实现多年,但受地形地貌、林业政策、山场流转力度小等因素制约,茶产业规模总量大而散,区域连片的规模化基地少,机械化茶园管理、茶园种植、茶园采摘任重道远。
(二)市场主体经营混乱,行业规范亟待完善。域内目前登记在册茶企共47家,企业规模“小、乱、杂”,生产方式以“小作坊”零星加工为主,少有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生产线,“天柱剑毫茶”产品国家行业标准及加工技术规程暂未成功编制,茶品质参差不齐,产品质量得不到长足保证。
(三)人力资源有限,茶产业成本持续增加。受本地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因素影响,茶叶采摘期间,采摘人员多以中老龄人群为主,产出效率不高,人工成本费用持续增加,导致存在部分茶园抛荒现象。
(四)思想认识滞后,茶旅融合发展难以破题。长期以来,全乡上下不同程度存在“小富则安”和“难思进取”的思想,乡党委政府扛起管控茶产业链条的责任担当意识还不够强烈,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还不够具体和有力,如何以茶产业为主抓手来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的举措不多,投入不够。各茶企对当前发展形势的严峻性缺少深刻认识,抱团发展的欲望不强,“博未来”主动意识还不够强烈,“赢当下”方式方法掌握不得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124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