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篇)关于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素材汇编

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素材汇编
(35篇)
目  录

一、中央媒体

人民日报评论员: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1

人民日报评论员: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4

人民日报评论员: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7

人民日报评论员: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10

任仲平: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12

新华社评论员: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7

新华社评论员: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29

光明日报评论员:

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31

光明日报评论员: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33

光明日报评论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  35

光明日报评论员:

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37

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39

中国纪检监察报:

夯实文化自信之基  42

解放军报评论员: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44

解放军报评论员:

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46

解放军报评论员:

深刻认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49

二、地方媒体

南方日报评论员: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51

南方日报评论员:

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54

南方日报评论员: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56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朱永华:

中华文明的特性,铸就坚定如磐的自信  58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朱永华:

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支撑  60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朱永华:

守正而正气浩然,创新而锐气昂扬  62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最大力量  64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文化担当  66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秉持开放包容促进交流互鉴  68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城市文脉  70

南京日报评论员: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72

南京日报评论员: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74

南京日报评论员: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76

南京日报评论员:

谱写文化强市建设新的篇章  78

南京日报评论员:

深入做好城市文化的研究阐释  80

南京日报评论员:

深入做好城市文化的发掘保护  82

南京日报评论员:

深入做好城市文化的创新创造  84

三、其他

黄启哲:

坚定文化自信,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8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在文化传承发展中把握“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意义  88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5日)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6月2日,***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显著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

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持学以致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只有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才能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肩负新使命、奋进新征程,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要增强文化自觉,深刻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更好担负起新

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谱写民族复兴新华章。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6日)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 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 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

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 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互通有无、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 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源于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理念,致力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合作。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率领的是当时世界最庞大的舰队,带去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而不是战争,沿途没有占领一寸土地。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面向未来,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我们就一定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7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对于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总书记深刻指出:“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要深刻认识到,“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尽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要深刻认识到,“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

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要深刻认识到,“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要深刻认识到,“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要深刻认识到,“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赋予了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实践充分证明,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要

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 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8日)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阐明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明确要求,对于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持学以致用,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坚定文化自信。***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新征程上,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

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秉持开放包容。***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也铸就了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新征程上,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征程上,要坚持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继续推进“两个结合”,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奋进新征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展现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我们一定能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在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任仲平

(2023年6月4日)

(一)

这样的使命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这样的担当铭刻定力、远见和卓识——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6月,中国历史研究院。***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贡献者和示范者。

  立足最新讲话系列的现在,从北京冬奥盛会展示新时代中国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形象,到大唐芙蓉园的梦回千年展现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精神风貌,再到北京中轴线、京杭大运河等一大批文化遗产绽放新韵泱泱中华, 万古江河,今天中华文化更加蔚为大观,中华文明更加光彩夺目。

  迈向光明宏大的未来,***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强调“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站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眺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前景,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

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世界性贡献。

I

(二)

文者,贯道之器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梦想为帆,用奋斗作桨。新时代十年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前进动力更加强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

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新时代文化建设成就非凡、文化自信夯基铸魂。从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 到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再到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代表大会

  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上,***总书记就文化建设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正本清源中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从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从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系列激浊扬清、固本培元的重大举措,在全社会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2021年3月,***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一席话,令人感慨万千。“平视世界”的自信,源自新时代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源自世界潮流浩荡向前的“时与势”,也源自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当《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觉醒年代》《流浪地球》这些浸润着中华文化、饱蘸着中国精神的精品力作在海内外热播;当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进人民群众心中;当历史学家汤因比预言的“人类的未来在东方,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的引领”正在变为现实,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立,奋斗精神更加昂扬。

  难以忘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礼序乾坤、乐和天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久久回荡;难以忘记,“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 颁授仪式现场热烈庄重,“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成为时代强音;难以忘记,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精彩呈现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中国结、迎客松、折柳寄情、雪花主题歌,“中国式浪漫”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

量源泉。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珍贵文物“活起来”,让经典古籍“火起来”,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强调“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文化,形成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效显著,革命文物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的独特价值持续彰显;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厚支撑 新时代十年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时光定格东方大国的奋进雄姿,更彰显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奋发昂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召和滋养中,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一道拼、一道干、一道奋斗,党和人民的奋斗精神,贯穿在“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脱贫攻坚战中,激扬在“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雄心壮志里,挥洒在“人生能有几回搏”的体育赛场上,镌刻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丰碑上。

——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强,必胜信念更加坚定。

  这是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2023年的春天,北京故宫游人如织、上海黄浦江轮船穿梭、武汉“光谷”创新提速、广交会参展企业数量再创新高,拨开三年多疫情阴霾, 神州大地焕发出新的旺盛生机。回顾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总书记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三年多抗疫何其艰苦卓绝,大战大考何其惊心动魄!从“爱人利物之谓仁”的生命救援,到“青山一道同云雨”的守望相助, 正是14亿多中国人民形成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

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

潮头。新时代十年来,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强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指出“我们党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指引亿万人民,从新时代伟大实践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悟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不信邪、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历史是精神的大写与展开,思想是文明的凝结与升华。

  前不久落下帷幕的第三十二届阿布扎比国际书展上,《***谈治国理政》阿拉伯文版引发广泛关注。这部让外国政要感叹“政治抱负、治国理念、宏大规划和真情实感”的著作,不仅在法兰克福、伦敦、纽约等各大书展上深受欢迎,也走进美国高端智库、塞尔维亚国家图书馆、埃及国民教育体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这本书为了解一位领袖、一个国家和一个几千年的文明打开了一扇清晰而深刻的窗口。”

  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焕发出独特魅力?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答案十分明确:***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为赓续中华文脉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再次绽放出夺目光彩,极大增强了亿万人民的精神力量。

(三)

  河南安阳西北郊,洹河静静流过殷墟。刀笔留痕,甲骨呈奇,印证数千年信史,记录方块字源头,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党的二十大后,***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强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 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比之为“根和魂”,喻

之为“精神命脉”,视之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重心长地指出:“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够巩固住我们的政权。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中,在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生动实践中, 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方案中,莫不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也莫不印证着这样的判断——“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长河浩荡,在文化的轴线上,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融民族性与时代性于一体,融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于一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了文化坐标、精神旗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这是宏阔的文化视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昭示“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的气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以百姓心为心” 的品格;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折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奋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行动,蕴藏“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智慧

  ***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深刻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内在贯通,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深相融通,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最新表达和理论上的最新概括。

  这是复兴的文化气象。指出“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总书记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将中华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高度的文化自觉、深沉的文化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把中华文化发展推向新阶段,激励着亿万人民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这是沉淀历史智慧的精神瑰宝。“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是伟大创造精神的集中表达;“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是伟大奋斗精神的庄严宣示;“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是伟大团结精神的一脉相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伟大梦想精神的时代共鸣。结晶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积淀的历史河床之上,蕴藏在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中,中国精神必将在复兴征程上不断发扬光大,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如天行健、如地势坤。

  这是引领民族复兴的精神航道。“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炼了一系列内容丰富、气韵生动的中国精神,构筑了绵延中华民族历史、纵贯民族复兴进程、赓续民族精神血脉的精神谱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的鲜明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精神的风格气派,赋予中国精神以崭新的时代意蕴,使中国精神得到与时俱进的历史升华,在时代的回响中迸发出更加持久饱满的精神能量和实践能量。

***总书记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拓展之中,融汇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实践之中,体现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之中,让我们更加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回望历史,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用深刻的文化自觉唤起了亿万同胞的伟大觉醒。马克思主义以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寻、对实现人类解放的实践,切中了中华文化的深沉脉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 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激

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浩荡弦歌。

  新时代新征程上,一个重大论断引发强烈共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从过去到未来,一条脉络鲜明浮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标志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以文化之光铸时代之魂,以文化之风扬强国之帆,我们必将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进程中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

  “崇龙尚玉”红山遗址、“文明圣地”良渚遗址、“最初中国”陶寺遗址、“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古蜀之光”三星堆遗址5月27日,“何以文明——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上线,借助沉浸式、数字化的方式,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程,让大众更加直观、形象地体验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何以文明?何以中国?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调研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阐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2014年,***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强调“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2019年,***总书记在甘肃敦煌研究院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

  2021年,***总书记在福建朱熹园感慨“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 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饱含深厚的文化情怀,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坚定的文化自觉,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激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引领亿万人民迈向复兴之路。

  ***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结合” 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种契合性, 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以对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历史传承的正确把握,以对文化复兴和文明进步的不懈追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深刻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思想精华、鲜明特质,进一步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和命脉的时代价值。“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筑牢了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021年3月,武夷山九曲溪畔,***总书记走进朱熹园,看到墙上“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朱熹民本思想经典论述,驻足凝视良久。2018年6 月29日,***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引用的正是这句古语。

  陕北打坝种地,吟诵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正定走村入户,感悟郑板桥的心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宁德翻山越岭,体味寿宁县令冯梦龙的为民举措,还有“三言”中的警句箴言。

  新故相因、道理相承,人民领袖深沉的人民情怀、笃定的人民至上理念, 植根历史的中国,也源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结合。***总书记强调:“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总书记以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的崇高使命感,全方位、多角度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展示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又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一条陆路,一条海路,2013年秋,在世界版图上,两条始自中国的交通大动脉壮阔而恢弘,绵亘万里的古丝绸之路重现世界视野。近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吸引全球超过34的国家参与,为共建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为造福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大事业、深受国际好评的大平台。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精神血脉的现代化、时代化,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今天的中华文化,正展现出更旺盛的生命力、更强大的感召力。在相互贯通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汲取中华文化精华而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华文化因融入伟大时代精神而更好地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展现永恒魅力。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凝聚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奋斗的力量。

  浩浩江河水,巍巍民族魂。“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千磨万击还坚劲”, 映照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彰显高尚坦荡的精神境界;“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昭示忠诚坚贞的理想信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秉持仁、义、礼、智、信,推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导向。

  ***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理想信念的根基更加牢固,精神文明的花朵愈发灿烂。

  从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到推进文物和古籍保护利用工作、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从大力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转化、数字化共享,到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将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气象一新、格局一新,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生机、焕发出巨大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融为一体,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正确精神指引。

  2023年5月,中国与中亚五国领导人“长安复携手”。在赠送中亚国家元首的礼品中,有一件“何尊”。西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来源。从昔日的汉唐气象、万国衣冠,到今天的大国风范、命运与共,一个千秋岁月、最新讲话系列的中国,一种亘古亘今、推陈出新的文化,正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展现在世界面前。

(五)

  升平修典,盛世修文。2022年金秋时节,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出版发行。皇皇巨著,致敬一代代仁人志士追寻复兴的百年求索;字字千钧,回响着一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的铿锵足音。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 ***总书记亲自为《复兴文库》作序,发出“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的时代强音。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立足于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立足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个大局。新征程上,我们要从历史长河中看待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 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以奋斗扬志气,书写复兴伟业的新篇章。“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总书记强调:“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 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任重道远,越要志存高远;越

是万水千山,越要壮志如山。前进道路上,我们要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勇于战胜前进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跨越复兴途中的“娄山关”“腊子口”。不管是雄关险隘,还是风高浪急,都压不垮奋斗志,难不倒中国人!

  以斗争壮骨气,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人无刚骨,安身不牢。”***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今天,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拿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练就“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本领,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冲锋在前、建功立业。

  以发展强底气,创造无愧时代的新业绩。***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 中国人民就以生命力的顽强、凝聚力的深厚、忍耐力的坚韧、创造力的巨大而闻名于世,我们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天,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未来无限广大。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身处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 推进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善于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才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奋进新征程,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总书记强调:“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

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奋进新征程,让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这是一个国家澎湃恢弘的文化气象, 这是一个民族矢志复兴的精神图景。

(六)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始终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是源自历史的深刻洞察,也是昭示未来的卓识远见。站立在浸润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大地上,拥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手握科学真理,脚踏人间正道, 沐浴文明辉光,继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

  巍巍华夏,壮丽山河。翻开历史长卷,在水墨丹青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在龟甲木牍里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数千年传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一种文明“亘古亘今”,一个民族“日新又新”,能量正蕴于此, 奥秘正藏于此。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明立世,文化兴邦。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赓续千年文脉,共襄千秋伟业——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新华社评论员

(2023年6月4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日,***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 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

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从历史走向未来,中华文明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让我们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担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新华社评论员

(2023年6月5日)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深刻揭示“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入阐明“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会枝荣。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 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 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就能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 让我们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光明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5日)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总书记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包括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内的各条战线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中华民族永恒精神追求的深度传承文化,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发展文化,从“飞入寻常百姓家” 的广度普及文化,创造了文化传承固本开新的宏大格局,开启了挺立文化主体性的壮阔征程。中国国家版本馆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中国历史研究院通古今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都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巨大成就的见证。

  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信念、胸怀、价值和在历史现实境遇中的选择。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深刻认识到,在五 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 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

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文化积淀着民族的血脉与精神,寄寓着人民的选择和愿望,连接着国家的 历史和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 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 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 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 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让我们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 自强、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 推向前进!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光明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6日)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要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首先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中华文明。***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谈到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总书记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并强调,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 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

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 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我们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

光明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7日)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总书记在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五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着重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为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回望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 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时代内涵,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作为“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无愧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证明,“第二个结

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筑牢道路根基、打开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我们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使其成为引领我们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武器。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汲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积淀的文化养分, 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光明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8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近日,***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124795.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2023年7月4日
下一篇 2023年7月4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