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与历史双主修实验班开班式上的讲话(高校)
*院长、*院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很高兴应邀参加*大学“政治学—历史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启动暨双主修实验班开班仪式。作为在外交外事和海外战线工作40多年的老兵,作为人大国际关系学院曾经的博导,我对培养国际关系领域复合型人才的积极探索举双手赞成。因为这是时代的呼唤、是国家的需要、是必然的趋势!
同学们或者刚刚走入大学的校门,或者刚刚从历史专业转入实验班,都将跨进同一个门槛,这就是国际政治或称国际关系领域,下面我统称国际关系领域。我想从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角度,跟大家聊聊什么是国际关系,怎么学习才能入门,如何拓展才能成才。不当之处请指教。
第一,什么是国际关系?在外行人眼里,国际关系可能就是国际上的人和事,对国际时事新闻,谁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想怎么看怎么看,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没有绝对真理和权威看法可言,网络上、手机里、出租车内,个个都是国际问题评论家。但是在内行人眼里,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是门大学问,重大问题和重要关系上的形势误判、战略误断、政策误读,可能招致飞来横祸,甚至灭顶之灾、败国之恨。
国际关系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分离出来的,其渊源就包括历史学、法学和政治学,有90多年学科独立发展历史。是以整个人类社会或者叫国际社会为研究背景,以主权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国际关系行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各类行为体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国际社会及国际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对一个国家,包括我们自己国家的一件事都未必能了解清楚,更何况是由200多个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社会制度、发展程度等各不相同的主权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国际社会,及其相互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等各种复杂关系?!这是一个极其庞杂多维嬗变的巨系统,学习这个专业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也具有无限的认识和探索空间。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大家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无论你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教师还是学者、外交官还是企业家、当记者还是搞国际传播,都必须落脚到自己的国家,搞清楚国际关系及其与中国的关联,想一想中国应该怎么看、具体应该怎么办。所以通俗地讲,学习国际关系是为了能科学理性地认清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且能运用专业知识和客观规律,解释清、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个本体和主体意识一定要树牢!
看看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全球变局加速、民族复兴在即、中美博弈激化,“黑天鹅”满天飞,“灰犀牛”到处跑。面对这么一个动荡和分裂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看、怎么办?在重大关键节点上,如果看不准、把不住,就会走偏前进方向、影响国运盛衰。这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重大的难题之一,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竞争力的精英人才,壮大我们的外交和对外工作队伍。无论将来你们的个人志向是什么,最终选择什么样的工作,能通过几年扎扎实实的专业学习,拥有了历史素养、哲学头脑、战略意识和理论基础,就有可能获取高于常人的社会思想力,具备更强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发光出彩成才。欢迎你们加入这个国家求才若渴的专业领域。
第二,专业学习如何入门?刚从中等教育毕业的学生,一下子进入这个世界知识万花筒般的专业领域,让他们在国际关系各相关学科的边缘“行走”和摸索是不行的,本科教育也难以承担如此多元而有应用需要的培养任务。怎么才能找到有效的启蒙之路,获取科学认识世界的第一幅路线图,不在专业上迷失方向、迷失自己?我作为学生和过来人,有四点个人体会:一是要通晓历史;二是要掌握方法;三是要关注现实;四是要活学活用。
一是通晓历史。这个专业的知识结构,打好底子和底色很重要。首先要设计好在有限的时间里,哪些课程是最核心、最基础、最实用的,注重以精读为主的知识转化,“扣好专业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让本科毕业生乃至硕士研究生掌握自主学习、持续拓展的路径和初步能力。切忌“散养”或“揠苗助长”,被晦涩的学理和无用之功所牵绊或误导。
国际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发现政治规律的科学,而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从本质上讲是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鲜活政治,理论问题是由常识性和经验性问题引发的。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而迄今为止的所谓理论,都是对历史和现实实践的总结概括、解释提炼等规律性认识。实践先于理论,理论落后于实践,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特别是面对当前瞬息万变的世界变局,以及中国崛起和中美博弈的突出矛盾,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解释力明显不足或者陷入悖论,特别需要借鉴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以史鉴今回应现实问题,增强洞察和预判形势能力,学习历史、温故知新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但历史学研究和教学的问题在于,要打通历史与现实的“断头路”,真正让历史与现实贯通起来。
现在常常提到,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至少要回顾一个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才能搞清楚为什么叫大变局,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是什么导致历史的变迁,国际体系和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呈现出什么新的样貌和特征,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和启示,我们应该如何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诸如此类事关时代和国际体系变迁的问题,都与世界历史有关,也与中国百年复兴史有关。国际上、外交上的很多问题,都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否定历史、割断历史或无视历史,就无法正确认识现实问题,还可能出现战略和政策“急转弯”造成的对外关系颠簸。只有把重大国际事件和各种复杂关系放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去观察,看清楚事务的来龙去脉,才能作出合理解读并把握基本规律,使现实问题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依据和参照系,避免直观地、静止地、片面地、孤立地看待国际问题和对外关系。
所以,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需要反复通读并努力做到对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新中国外交史等烂熟于心,培养起以史为鉴、从实际出发的历史观和基本的专业素养,遇事先搞清来龙去脉。读历史比啃理论书籍要容易和轻松,由史起步、以史为线、循循善诱,把我们引入浩瀚的大千世界,再深化理论学习与感悟。这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更是被学习和对外工作实践证明是十分有益有用的。某种程度上讲,历史比某些所谓的理论要有用和可靠的多,对外工作战线需要一批熟悉国际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的专业人员。
二是掌握方法。本科阶段要培养的是学生掌握和运用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素质,学会用专业眼光看世界、看国际关系和中外关系。需要从主导性的方法论“本源”入手,系统掌握“母学科”的精髓,了解基本概念、核心问题、研究方法等等,并学习如何正确使用一些研究工具。那么什么是中国国际关系专业学习的“本源”和“母学科”,这关系到毕业生从业后,用什么基本的思维工具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也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仍在探索的关键性问题。
设立这个政治与历史双主修班,是一种积极探索。由于国家外交需要,近年来国际关系学科教育中,出现一些国际关系+N的实验,+外语,+经济,+法律,+新闻传播,+金融等等。这是要通过学科交叉和“配偶式”学习,闯出一条国际关系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我在对外工作中感触最深的是,中国外交其实不缺外语人才、事务性人才和对外传播与交往人才,缺的是兼具理论、战略和政策素养,兼具战略谋划和实践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我始终认为,中美博弈最终拼的是战略谋划力,看谁能把准世界大势和发展方向,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不犯颠覆性错误。到底什么样的专业配对更适用,我认为这项探索还在路上。
以往国际关系专业的“母学科”,主要是西方国际关系或称国际政治理论,因为这个领域的世界主流思想理论源自西方,先后以欧洲、英国、美国为本体和中心发展起来,形成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流派。美国作为当代国际体系的建构者,掌控着国际关系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所谓理论高点,带有明显的学术和话语霸权特征。这些国际关系理论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作用,长期以来对学科建设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们必须认清,它们并不永远是世界主流和普适的国际关系理论,只适用于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类型国家、特定价值取向等。由于其权力政治理论、零和博弈规则和大国争霸逻辑等陷入悖论,对当代国际关系的解释力和有效性衰退了,连美国自身也在反思和扬弃,更多地转向在应用科学即战略研究领域深耕拓展。我们可以系统学习了解这些理论范式,在适用的范围内加以利用,但切不可认定那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方法,就一定要用那样的立场、观点、方法看世界和处理国际关系。还要重视加强其他重要的理论学习。
新中国外交70多年,从来没有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主导性的认识论工具,绝大多数对外工作者也没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外交战线普遍使用的主导性方法和辅助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含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外交思想积淀、历史和现实案例分析、战略研究范式、田野调查和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这些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或以实践为基础的,是以中国为本体和中心的,是与国家各领域和大战略相互融通的。同时在全球化时代和多极化世界潮流下,中国外交界和学界对“全球关系学”的理论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146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