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有关XX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调研报告

有关XX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调研报告
(2篇)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调研报告

  课程思政是指以课程为基础,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根本,深入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通过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对大学生进行显性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课程思政主要采用隐性教育方式,实现春风化雨式育人。高校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专门的政工人员开展的“孤军奋战”模式向全员育人转变,由传统的单一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向包含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在内的全课程转变,但在其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程思政综合能力薄弱。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课程思政的综合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教师课程思政综合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教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价值的引领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但部分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教师缺乏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的意识,在科研和教学以及其他工作的压力下,他们也无暇进行学习,从而制约了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第二,部分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理念尚未完全转变。当前仍有部分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教师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政工干部的事情,自己只要做好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工作即可,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同样也担负着育人的使命,致使只“教书”不“育人”,只“授业”不“解惑”的状况一直存在。第三,部分教师挖掘思政元素能力欠缺。部分其他课程教师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不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和积累,甚至有部分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思政元素,也不知道如何挖掘,更不知道应该如何将其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以及采用什么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2.课程体系建设欠缺。课程思政建设以高校所开设的各类课程为载体。目前,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教学存在“课程”+“思政课”两张皮现象。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达到“溶盐于汤”的效果。目前来看,部分教师在课程设计以及授课过程中达不到预期状态,把课程思政异化成“课程”+“思政课”,将思政知识硬性加入课程教学中,把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上成了思政课。第二,课程思政缺乏一体化建设。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多是专业课教师自己在努力,从所讲授的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融入价值引领。从专业和学科的角度来说,专业负责人未能有效整合自己所负责专业的所有课程,有重点的挖掘思政元素;学科负责人未能站在学科高度上有效动员教师挖掘和梳理学科范围内各专业及其课程所包含的思政元素,不能合理统筹不同思政元素在不同课程中的讲授,课程思政建设未能实现“课程—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第三,不同类型课程的横向协同存在短板。思政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从授课内容、功能定位上看是三类性质不同的课,思政课主要是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素养课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性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专业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以及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三类课程之间存在壁垒,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未能有效融入爱国主义、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

  3.体制机制不健全。体制机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整体性、长远性和保障性的功能和作用。目前,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问题,具体体现在顶层设计、考核评价、协同机制等环节和方面。第一,顶层设计不完善。顶层设计是高校从全局上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做出的整体部署,部分高校顶层设计不完善,对于谁来领导、谁来牵头、怎样组织动员、如何做好保障等问题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定,如,部分高校强调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学校党委的领导作用,毋庸置疑,党委在办学治校中承担主体责任,但在高校中仍旧需要一个特定部门或者机构具体负责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第二,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为有序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大部分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方案,其中强调了考核评价的重要性。学校会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但在实际操作中,考核评价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考核指标体系笼统、考核结果利用率不足等问题,未能调动起所有教师主动参与的热情,考核评价的应有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1.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高校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第一,不断提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可以依托线上和线下各类培训平台对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理论素养。教师在课余时间也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掌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第二,高校教师尤其是其他课程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高校所有教师都担负着育人使命,广大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在新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单单是思政课教师和政工干部的任务,而是需要各类教师相互配合、同心协力,要教书,更要育人;要传道授业,更要解惑,不断强化学生对党的理论的认同和践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第三,提升挖掘和运用思政元素的能力。深入挖掘所有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中的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高校教师要根据课程、专业和学科特点,分门别类挖掘和运用思政元素。经管法类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培育学生经世济民、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教育学类教师要引导学生争做“四有”好老师,做到“八个相统一”,践行“四个引路人”;理工类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伦理教育;农学类教师要培养学生强农兴农、知农爱农的情怀;医学类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悬壶济世的胸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授课内容,在合适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方式将思政元素精准有机融入其中。

  2.强化课程建设“主战场”。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高校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承担育人使命。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发挥育人作用。第一,课程教学要实现“溶盐于汤”的效果。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思政化”。在课程教学中要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和特点把职业理想、家国情怀、人类关怀等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融入其中,在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中要讲出思政味,如同把思政这把“盐”溶解到课程这碗“汤”中,以实现价值引领。第二,加强“课程-专业-学科”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大部分高校和大部分教师在推动和参与课程思政时,多是从单一课程入手,梳理和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每个专业包含不同课程,但存在不同专业教师在不同课程中挖掘的思政元素是雷同的甚至完全相同的现象,致使他们将同一思政元素重复讲给学生,容易引起学生接受疲劳,甚至被学生自动屏蔽。而同一个学科包含的专业和课程更多,重复的思政元素也更多,弱化了课程思政的效果。这就需要专业负责人站在专业层面从整体上统筹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点,更需要学科负责人从学科层面统筹各个专业及其所开设课程,科学设计,把思政元素合理分布到各门课程中,实现“课程—专业—学科”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第三,构建“一心双环”的课程体系。思政课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处于中心位置。思政课的设置及其内容安排由党和国家审定,彰显了政治性,确保了科学性。党和国家要求思政课要不断在改进中加强,发挥思政课对其他课程的统领作用。专业课占高校所有课程的80%,是课程的主体。专业课的建设要符合党治国理政的需求,要在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理工科中的科学探究、医科的救死扶伤、农科的知农爱农兴农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需要在思政课的指引下深入挖掘,将价值引领寓于课程教学中。综合素养课本身具有明显的思政元素,合理挖掘使用其中的哲学智慧、文化自信等内容,可以对思政课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不断深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打造体制机制“全保障”。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必然要发挥体制机制的作用。第一,加强党的领导,完善顶层设计。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党委要加强领导,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主管学生工作以及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协同推进中心,统筹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内容建设、主要任务、目标要求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遴选、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基地等方面有所作为。第二,完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应该围绕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完善。考核评价应当坚持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体验性、贯穿全过程和发展性四个原则。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应该包含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两个维度,课堂教学维度的评价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采用、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教师思政理论素养等方面;学生发展维度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情况。评价方法可以采用360度全方位考核法,将自评与以学生评价、教研室评价、学院评价为主的他评相结合,可以全面、准确、有效地考核课程思政推进情况。评价结果要在教师职称评聘、课题立项、先优奖励等方面有所体现,考核结果的合理运用能够有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第三,完善协同育人机制。高校需要构建和完善“党委领导、教务牵头、党政配合、院系落实、教师参与”的工作格局。在党委的领导下,高校党政部门以及各个学院积极行动、各司其职、有序衔接、有效配合、实现协同。高校要搭建交流沟通平台,加强各类教师之间的交流,进行跨学科联合备课,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打破课程、学科和教师之间的壁垒,实现“课程—专业—学科”协同以及各类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158963.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2023年9月22日
下一篇 2023年9月22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