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探析等调研报告材料汇编
(3篇)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探析
对于高校而言,教育资源配置及其使用效益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预算绩效评价则是破解这一瓶颈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和《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条例、文件,其中均提到了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从工作实务角度出发,绩效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事前评估、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五环节,也就是一个连接预算绩效从目标实现,再到不断改进的体系。对于各高校而言,重点在于如何探索出适合其自身发展特点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文章尝试从“业财融合”角度,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重点针对其中不足,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以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及使用效益。
一、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要想发挥其作用,必须将具体经济业务与制定的绩效目标深度融合,唯此,才能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实务在事前评估和绩效目标制定和结果运用等环节存在不足,没有达到预算绩效管理的总体要求,没有达到提高教育资源配置和提高其使用效益的预期目标,主要问题如下:
(一)已有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从高校现有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看,多侧重于“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两个环节,但是对于“事前评估”环节不够完善。例如,xx多数省属高校参照《xx省省级预算事前绩效评估管理暂行办法》(x财绩发[2020]3号)相关规定,只针对xxxx万元以上的重大预算项目,去开展事前绩效评估。这样远不能满足高校事业发展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目前,多数高校只重视重大预算项目(xxxx万元以上)的事前绩效评估,对于预算金额小于xxxx万元的项目,缺少必要的事前绩效评估过程,导致相关预算项目论证不充分,影响后续的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等,致使绩效评价中曾经多次反映出的问题,反复出现,没有什么改进,进而造成高校预算管理体系上的缺失。
(二)未建立适合高等教育特点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目前,各高校基本上按照中央和各级政府关于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要求,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是并没有很好地结合高等教育特色,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存在工作组织架构不够完善的现象,部分高校尤其是预算级次为二级预算单位的高校,其绩效评价工作多数是校内预算项目执行单位自评,提交给财务部门,简单汇总后上报给上级机关,这样存在执行与监督职能冲突的现象,在“绩效评价”环节,并没有一个相对的独立机构,对校内各类预算项目的绩效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其二,在“结果运用”环节,并没有充分运用绩效评价的结果,如扣减下一年度预算额度、年度考核扣分等。其三,在“事前评估”“绩效目标”环节,存在绩效指标申报和项目申报“两张皮”的现象,校内项目立项申报环节没有将绩效目标作为重要评审因素。
(三)绩效指标值的设置未突出关键绩效指标值
目前,在“绩效目标”环节,部分高校的预算项目绩效设置上没有体现出该项目的关键绩效指标值(KPI),往往只设置了简单的时效指标、满意度指标等,并没有涉及核心的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尤其是对于“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这类内容繁杂、综合性较强的预算项目,其项目绩效没有体现出KPI,这样也导致其后续的绩效评价和结果运用环节中存在将资金执行情况当作KPI、绩效评价敷衍等现象。
(四)财务和业务沟通不畅
预算绩效工作不可能只由某个部门或人员单独完成,必须是由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相互沟通、协作完成。但是,目前在“绩效目标”环节,高校普遍存在着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有信息壁垒,人员之间沟通不畅的现象[6]。业务人员不懂财务相关知识,仅从其从事的教学及科研等业务角度,阐述预算项目的绩效目标,存在不知如何对绩效指标进行量化、细化的问题;而财务人员不懂教学及科研相关业务,对业务部门提出的预算绩效目标,无法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带来的收益进行预判,无法对业务部门给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容易导致最终制定的绩效目标即不能体现出该预算项目方案的设立目标,也不符合财务管理的相关要求,给下一步的项目执行和考核带来诸多问题,最终导致学校教学资源的浪费。
(五)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完善
合适的机构和人员,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良好运行的前提。目前,多数高校的绩效评价工作长期由财务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负责,这样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其一,从机构设置上,财务部门无法同时履行绩效评价工作中的监督与执行职责,而且也无法全面深入了解学校所有预算项目涉及的教学、科研等活动,实施绩效评价的成效不大。其二,从人员配备上,单个工作人员无法完成全校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其工作量太大,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改进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对策
本文从高校办学实务出发,同时针对前文中阐述的问题,从“业财融合”角度,对目前绩效管理的五个环节进行分析,进而建立起合适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一)从“业财融合”角度,进一步完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如前文所述,目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在“事前评估”环节不够完善,没有真正落实中央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全方位、全覆盖”等方面的要求,笔者认为,有必要以“业财融合”观念,完善“事前评估”环节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业财融合,是业务与财务融合的简称,是指业务发展和财务管理相结合,业务和财务融为一体。对高校目前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而言,重点就是要完善事前绩效评估部分的制度,摒除诸如“xxxx万元”之类的金额限制,凡是符合学校立项要求的项目,均要开展详尽的事前绩效评估工作。即,从项目立项环节开始,去考虑相关项目是否符合学校事业发展的目标,能否制定出详尽的实施方案,能否制定合理可行、细化量化的可考核绩效指标等问题,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制定一个金额上限去判断项目是否值得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工作。必须要将预算绩效管理活动端前移,通过对相关项目数据的预测与分析,对拟立项的项目提出相应的修改完善方案,并提交给校内业务部门和领导决策层。通过把控项目流程的关键控制点和潜在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和改进方案,降低项目风险,促进学校教学活动得以良好开展。如此,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将会真正意义上形成一个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评估的管理闭环。
以笔者所在学校实训室建设类项目为例,财务部门在实训室建设项目立项阶段,即绩效评估环节,积极参与进来,与项目建设单位紧密对接,开展事前绩效评估系列工作,通过各教学单位申报的具体实训室建设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实训室建设类项目的一项“关键控制点”,即部分建设内容可以通过项目间整合,最大程度上降低项目采购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如,实训室设备采购方面的通用设备类,台式电脑、空调、课桌椅等;实训室建设方面涉及的实训室装修内容,这些均可以进行整合,统一集中采购,集中实施,同时也便于后续的维修和管理,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建设。通过前期的事前绩效评估,以及后期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席会商,目前已推动学校制定相关制度对实训室建设通用类设备的集中采购。通过业务和财务的良好融合,从制度上有效地弥补了此类预算项目的绩效评估环节的相关规定,进一步提高了学校此类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规避了可能的风险,进而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结合业务分析,以关键绩效指标为基础,构建合适的绩效指标体系
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五个环节不是空中楼阁,要想落在实处,设立的“绩效目标”必须指向明确、细化量化、合理可行、相应匹配。可以说绩效目标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环节,而绩效指标是绩效目标在实践环节的具体体现,所以落实绩效目标环节的关键在于确定合适的关键绩效指标值(KPI),并以此为基础来构建合适的绩效指标体系。绩效指标主要包括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三大类。一般而言,每个项目均应设置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工程基建及维修类项目应重点对工程的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以及实施项目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
以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的预算项目——“高等教育发展专项”为例,这个项目内容繁杂,综合性强,每年涉及各类小项目十余项,如果逐项分析其绩效指标,头绪太多,无法确定整个“高等教育发展专项”的关键绩效指标,也就无法良好地开展后续的执行、评价等工作,进而影响学校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落地运行。为此有必要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将其分为三类,即“基础设施维修专项”“开大教育专项”“职业教育专项”,如此基本涵盖了学校主要的教学业务,同时通过进一步的业务分析,确定以上三类业务的关键绩效指标值,进而建立符合高校办学特征的绩效指标体系。以20xx年已完成的“高等教育发展专项”为例,详述如下:
1.基础设施维修专项
结合办学实践及相关业务分析,此类项目的关键控制环节:项目实施成本是否控制在当地平均水平以内;该项目实施是否对学校及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维修项目实施方案中核心的工程量相关内容是否完成;项目实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学校师生是否对该项目满意。
据此分析,从“维修项目实施方案中核心工程量”维度,设置此类项目的关键绩效指标值:维修装修校舍面积(平方米)、水电气暖管网工程量(延米)等,同时围绕该关键绩效指标设置其他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如:“维修类项目成本<当地平均水平”“对学校及周边的环境影响符合环境保护部门要求”“项目完成时间<xx月xx日”“师生对维修工程的满意度>xx%”等。
2.开大教育专项
结合办学实践及相关业务分析,此类项目涉及终身教育、开放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四大方面,针对此类教育主要以开展线上教学为主的特点,该类别项目的关键控制环节:学生对各类教学平台的使用时长、频次;各类教学平台资源建设的情况;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内的体现教学质量方面的排名。
据此分析,从开放教育的“专业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总体质量”两个维度,设置此类项目的关键绩效指标值:移动教学资源的建设数量、师生使用频次、每科学生在线学习时长、网上教学互动次数、国开学习网教学综合排名等。同时围绕该关键绩效指标设置其他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如:“移动教学资源的建设数量≥x门”“师生使用频次>x万人次”“每科学生在线学习时长>x小时”“网上教学互动次数>xxxx人次”“国开学习网教学综合排名>全国前xx名”“毕业生对学校抽样满意度>xx%”“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满意度>xx%”等。
3.职业教育专项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特点是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结合目前学校办学实践及相关业务分析,此类项目的关键控制环节:实习实训室建设情况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情况。
据此分析,从“教学设备完善”“师资建设”“人才培养”三个维度,设置此类项目的关键绩效指标值:购置仪器设备(台套数)、新增图书册数(万册)、新增实习实训工位数(个)、建设应用信息化系统(个)、双师型教师增加值(人数),同时围绕该关键绩效指标设置其他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如,“购置仪器设备xxx台套”“新增图书册数x万册”“新增实习实训工位数xxx个”“建设应用信息化系统x个”“双师型教师增加值x人”“毕业生就业留在本省就业比例≥xx%”“毕业生就业率≥xx%”等。
综上所述,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中,有必要先针对不同的教学业务进行准确分类和业务分析,制定出合适的绩效目标,找到相应类别业务的关键绩效指标值(KPI),进而形成的绩效指标体系才能真正体现高校办学具体业务特点,而不是脱离业务空谈绩效,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绩效目标环节,将具体的绩效目标真正落实、落地,体现出对具体预算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的有效性,为后续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业财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平台
就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而言,其财务层面和业务层面结合非常紧密,需要工作人员既懂财务又懂业务,即“业财融合”,这对高校财务人员素质的要求比较高,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平台。
为此学校有必要建立业财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学校预算绩效管理系列工作服务。具体要求:其一,要求财务人员熟悉高校各类办学业务内容及流程,资金运作方式以及实施的步骤和工作目标。其二,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要能准确地对各类办学业务的风险和收益进行预判,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进而可以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其三,要培养一批高校财务专家型人员,建立一只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过硬的业财融合队伍,并保持其延续性。如此才能在高校全过程预算管理实务中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增值,才能更好地助力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才能更好地为学校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人员保障。
(四)配置相对独立的专设机构和人员,保障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运行
高校预算绩效体系相关工作内容繁杂,同时对高校合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需投入相当的精力,为此有必要在高校内部设置相对独立的专设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来具体实施。
结合目前高校常见的组织架构,笔者认为首先要成立校级财经委员会,审查学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方案,并提交校党委会进行决策;监督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等相关工作;财务部门牵头负责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工作的整体实施。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由财务部门独家负责预算绩效全部工作时,所带来的执行和监督职能相互干扰的情况,同时需在财务部门配备x~x名工作人员,专人专岗负责此项工作。如此,才能为学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和人员保障。
综上,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出现各类问题,如绩效评价制度不够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不适合高校现有办学特点、绩效指标的设置未突出关键绩效指标值、业务和财务沟通不畅、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完善等。文章尝试着从“业财融合”角度,探析上述问题的优化对策,提出了诸如从补充事前绩效评估制度入手,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通过业务分析来确定具体预算项目的KPI,进而据此建立合适的绩效指标体系;通过建立“业财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及完善机构和人员配备来保障学校事业发展等对策,期望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实务研究和高校教育资源整合及使用效益等方面提供帮助。
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9年启动“双高计划”以来,各高职院校将推动优质科研服务作为“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内容。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又提出将科研服务成效作为“双高计划”重点评价的内容之一。如何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及发展实际,制定更为贴合“双高计划”建设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提升科研经费资金管理效能,推动科研事业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命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科研经费大致可以分为由各级政府设立的科研项目且由财政拨款支持的纵向科研经费和承接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转让科技成果等科技服务的横向科研经费两类。由于受学校平台资源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在申报纵向科研项目时,相较于各类型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并不占优势,但高职院校也有着自身的特点,离产业更近,同时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横向科研活动越来越频繁,总体来说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总量有较大的增长。
在走访学校一线教师和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及人员后,发现普遍存在科研经费到账后管理及使用的顾虑,极大地降低了他们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而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
国务院办公厅于20xx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其他部门颁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梳理20xx年至今省级以上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文件后,不难发现上级科研管理部门均在为科研人员“松绑”,“放管服”的理念贯穿始终,力求最大化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相较于日渐“宽松”的上级科研经费管理政策,高职院校没能及时修订完善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造成科研经费管理服务效能滞后。同时对上级最新科研经费制度宣传力度不够,科研人员及财务人员对最新的经费管理制度解读不到位,没能很好地解决科研经费“报销难、报销繁琐”等问题,上级政策还存在“落实难”和“落地难”的问题,没有打通科研经费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二)预算编制不合理
预算管理是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科学有效的预算编制,是科研项目顺利开展的核心前提。但就目前运行的效果来看,科研人员对预算编制理解不够深入,很难做到科学编制预算,还存在着相当大一部分的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时并未想好如何分配利用资金,这就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照原预算进行开支,存在预算执行效率低等问题。以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项目为例,科研人员大多爱编制科研劳务费预算,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调查问卷费用、文献查询费用较少涉及,这也会导致预算编制项目与实际支出经济分类存在较大的出入。而理工科的科研人员编制预算时通常会考虑设备购置费用,对设备购置的必要性较少论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三)报销流程复杂
科研经费报销需要经事前审批、事项实施、事后审批、财务审核及付款等一系列流程,涉及的审批环节较多,报销要求也十分严格。科研人员主要的工作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活动当中,鉴于财务报销有很强的专业性,报销手续、票据粘贴、签字权限等等科研人员也很难全部精准掌握,这就导致了往往一份报销材料需要重复两至三次报销流程才能完成。频繁的返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并不利于“双高计划”的创建。
科研经费的开支需经事前审批方能开展相关业务,预算支出超过一定金额,还需要走招投标流程,根据购买资产的性质以及科研项目资金性质,还需资产处判别是否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等等。各类事前事后的签批手续,花费了科研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极大地影响了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
(四)各归口管理部门沟通不畅
科研项目从立项管理到预算编制、经费支出,再到项目结题决算等工作,涉及的管理部门较多,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较少,且每个部门工作相互独立,只着眼于本部门的职责范围。比如,科技处注重科研项目的立项及结题工作,财务处则更加注重预算管理及经费使用的合法合规情况。鉴于目前信息化水平不够,两部门的信息并不能及时共享,使得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存在脱节现象,进而导致科研经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在科研项目立项后,项目负责人总是频繁往返于财务处,需多次与财务处相关人员确认经费到账相关情况,待相关经费到账后,科技处将项目申报书或者技术创新协议传递至财务处,并对科研经费所属类型进行明确划分,这时才算完成了财务意义上的项目立项。在科研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相关数据孤立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之外,科技处难以对各个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同时也难以掌握设备折旧及国有资产使用等资产信息。在科研项目结题阶段,高职院校较少实行科研项目的结题审计,对科研项目的监管缺少事后监督的重要一环。各个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降低,导致科研经费管理效率低下。
(五)科研诚信自觉尚未建立良性循环
目前,各高职院校科研学术诚信建设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科研人员们能自觉遵守学术诚信,但在预算管理和执行中财务诚信仍存在较大风险。鉴于财务人员并不了解科研过程,对科研团队所列支出的合理性并不能准确判断,在实际业务报销中,还存在着虚构经济业务、虚开发票、虚构学生劳务费等形式违规套取科研资金,这些行为并不能使科研经费真正发挥最大的效益,反而有损学校形象。
二、优化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丰富政策宣传形式
在深入理解最新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同时,分类制定好适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纵向科研项目是财政性资金,这部分的经费管理要严格按照科研财政资金的相关管理办法进行执行;而横向科研项目来源更为广泛,主要是与企业间开展相应的研究项目,在国家横向科研管理经费管理相关制度框架内,试点横向科研经费报销“包干制”等创新制度。要充分利用“放管服”政策的红利,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通过绩效奖励等方式鼓励科学创新,实现最大化的激励效果。科研管理在制定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时,也应充分与学校财务部门、资产部门、人事部门和审计部门进行沟通,广泛征求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制度的可执行性及可操作性,促使各职能部门为科研经费管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新的制度发布后,在学校内部开展全面的宣讲培训,制作新旧制度对比说明图,使广大的科研工作者能更加清晰、直观地获取关键信息,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梳理经费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形成“科研经费”模板,并根据实际需要予以定期更新完善。以流程图的形式打印粘贴在科技处、财务处等科研经费问题咨询较为集中的地方,方便科研人员进行自主学习和翻阅,同时将电子版上传至科研工作群及财务工作群内,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沟通效率。此外,还可以将上述材料凝练成动态小视频的形式,上传至学校科研工作管理的各类公众号上,改变传统的文字宣传模式,使科研经费政策宣传更加生动形象。
(二)强化预算管理
完整的预算管理分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三个阶段,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是科研项目成功立项的基础,在编制科研预算的过程中,纵向科研经费是管理较为严格的经费,国家及省级均颁布了相应经费的控制比例,在不突破各类控制比例的基础上,需要充分考虑科研项目的研究重点内容、各项研究要素的投入占比,以及科研项目的类型归属等因素。例如,人文社科类的项目调研、文献研究占比可能相对更多一些,这类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中差旅费、会议费列支比例大一些;对于自然科学类的科研项目,往往需要通过反复的实验才能得出想要的结论,这类科研项目经费在编制预算时需要充分考虑设备购置费、实验耗材费、分析测试费等。在通过结题验收后,科研项目负责人可以自主根据团队成员贡献度进行一定的绩效分配,这个分配不纳入学校绩效总额。总而言之,需要根据科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160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