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培训材料
友善作为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必然要素,是一切道德修养的起点,是公民应当积极倡导的基础性的价值理念。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青年的价值取向关系着自身的成长成才,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强化友善观教育,有利于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友善价值观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并自觉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
一、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强化友善观教育的内容建构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友善”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201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提出“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一来,包括“友善”价值观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到“根本法”的高度被倡导和弘扬。新时代友善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和人生智慧,吸纳了西方友爱、博爱思想中的合理成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属性,包含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根据友善对象的不同类型,可建构出友善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即悦纳自己的自我友善教育、文明礼貌的人际友善教育、团结互助的社会友善教育、和谐共生的生态友善教育以及命运与共的国际友善教育。
1.悦纳自己的自我友善教育。友善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要求人们善待亲友、他人,对社会抱有善意,与自然和谐共处。然而,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友善观教育却往往忽略了“自我友善”这个部分。自我友善,即社会成员与自身为友,感觉自我、善待自我,最终实现自我和谐。悦纳自己是自我友善的基本要求。社会成员要友善待人,必先善待自己,对自我作出客观判断,不仅要接纳自己身体、能力等方面的优点和长处,还要勇于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进而努力改进自己、完善自己。要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强化自我友善教育,让青年大学生在内心中形成“我是独一无二的”的坚定信念,以全面的、宽容的、积极的心态善待自我,这是新时代友善价值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文明礼貌的人际友善教育。人际友善,即社会成员在与他人交往中,相互尊重、宽以待人、明辨是非,人际关系和谐。文明礼貌是人际友善的基本要求。所谓文明礼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讲文明、懂礼貌、守礼仪、真诚待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处于一定的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之中。文明礼貌是处理好这些复杂关系的关键密钥。此外,新时代友善价值观还要求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儒家强调见利思义,“义”在“利”前。新时代,依然要继承“义”在“利”前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但也要主张“义”“利”并重,不能一味地以“义”否定、排斥“利”。
3.团结互助的社会友善教育。社会友善是指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人们表现出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友好氛围。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培育铸就了独特的中国精神,其中就包括了“伟大团结精神”,即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着眼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应该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传统友善观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163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