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情况调研报告
***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这一要求深刻揭示了个人、家庭与社会、国家之间共生共存的关系。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家国情怀是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探讨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现状及路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同历史时期家国情怀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早期的家国思想源于西周、兴于两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论充分体现了古代士大夫们不断完善自身修养以安邦定国的精神追求,在封建王朝更迭中,家国情怀逐步演变为国家民族处于危亡之际的文化凝聚力和精神凝聚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无数人、无数家庭不懈努力,推动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家国情怀已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青年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强化家国同构意识,从理论认知和具体实践上将实现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起来。
一、当前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现状
家国情怀是人们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等美好生活愿景的追求,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认同。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要引导大学生通过经典作品和史料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其爱国主义精神,还要引导其理解家国同构的深刻内涵及其实现机制,在增强实践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条件涵养家国情怀,使其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当前,利己主义、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想观念的极端化发展不断冲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部分学校对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视不够、方法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实效。
1.课程整体设计滞后,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认识契合不足。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承担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成为家国情怀教育课程设计中最为主要的任务。部分教师首先是在教学方法上照本宣科、缺乏创新,对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社会语境认识不足,使得家国情怀教育流于形式;其次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构建上存在缺失,对于世界格局和国家当前面临的困难避而不谈,对家国情怀中意识形态的提炼和陈述几近空谈;再次是在教学媒介的运用上也不尽合理,呈现方式过于抽象,单纯的数字罗列和纵横比较难以激发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时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最后是在教学评价上,将家国情怀教育中的价值观培育效果简化为依靠考核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忽略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传统文化发掘不足,未能有效引起大学生的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厚植家国情怀相得益彰、殊途同归。部分大学生虽然在理论上熟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流于表面、知之不深、知而不行等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如何正确理解国家、社会、家庭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误区,在不断追求社会潮流的过程中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家国情怀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坚定的文化信仰,它不仅是国家、民族认同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传统和风俗民情的见证者和塑造者。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民俗风情都是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能够延续至今的内在动力,然而,许多大学生对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不深,对琴棋书画和戏曲、诗词等更是浅尝辄止,对商业营销环境下的“洋节”熟悉程度更高。传统文化是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家国同构思想进行挖掘并以恰切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成为思政教育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3.领导协调机制不健全,家国情怀教育实效性较差。***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家国情怀,教育部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166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