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关于城市工作论述(主题教育)摘编素材汇编
(17篇)
目 录
1.孙久文、韩瑞姣: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 学习《***关于
城市工作论述摘编》 1 2.中共成都市委党校邓凡:
建设公园城市探索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之路 15
新华社:
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27
周建高:
论***以人为核心城市观的内涵和创新价值 29
韩志明、刘子扬:
迈向大城善治的新时代进路 超大城市治理转型升级的谋划及其实践…42 6.党建网: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54
市建委:
聚力攻坚,奋力实现城市能级品质“双跃升”… 56
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天津 以务实举措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59
中国社会科学报执笔人钟静:
***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引新型城镇化发展(一) 62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刘德中:
新时代城市治理的方向性指引 64
中共定西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学习贯彻《***关于城市工作论
述摘编》积极推动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66 12.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秦红岭:
以人民为中心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义 68
13.厦门日报记者许晓婷:以学促干推动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 市执法局牢牢
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扎实开展主题教育……70 14.赵强:
中国式城镇化新道路的历史逻辑与辩证逻辑 73
15.刘秉镰、袁博: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城市群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
学习***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 84 16.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亚林:
中国特色城市化的新型理论范式 91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研究室:新时代首都城市治理实践的根本遵循和
指南——学习《***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的体会 92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 学习《***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
孙久文、韩瑞姣
一、导言
党的二十大提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中国人民的强国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总书记2014年视察北京时提出的区域重大战略,2015年,中共中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打造定位清晰、梯次布局、协调联动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是破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建设通州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则是两个关键的举措。
2019年,***总书记指出:“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新区首先就要新在规划、建设的理念上,要体现出前瞻性、引领性。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对于建设雄安新区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建设雄安新区已经上升到国家级的区域重大战略,传递出了极其重要的发展信号,雄安新区作为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将会迎来辉煌的建设时期。当前,把握雄安新区的建设进程,剖析现阶段雄安新区建设的新特征和新任务,提出雄安新区建设实现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雄安新区建设的成效
党中央于2017年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目标是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建设一个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增长极。
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增长极是一个能够带动周围地区发展的城市中心,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一个时期内比区域内其他地区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并且能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围腹地增长的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由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
产业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城市经济中心,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增长能力。因此, 一个作为增长极的中心城市,其科学内涵是地理景观表现为一定规模的城市, 产业发展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和不断扩大的经济综合体,空间作用表现为能够形成扩散和回流效应。
对照雄安新区规划可以发现,作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雄安新区的成立,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地,具体的功能定位包括:一是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打造绿色雄安。二是创新发展引领区。雄安的发展要以创新驱动为基点,加快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承接京津两地的创新要素资源,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载体,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三是协调发展示范区。重点突出城乡协同和区域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健康发展。促进河北省和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水平, 打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环境可承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协调示范区。
从理论上讲,雄安新区的设立完全与区域经济理论的空间设定相吻合,是一次区域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从战略意义上讲,雄安新区要承担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培养新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快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重任。从历史责任上讲,雄安新区旨在打造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以及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转型战略意义突出,对于当下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建设影响深远。
2023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九周年,同时也是雄安新区设立六周年。经过六年的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根据最初的雄安新区规划,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因此要加强同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城市的融合发展,与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合理分工,实现错位发展。规划提出要按照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的要求,加快建立连接雄安新区与京津及周边其他城市、北京新机场之间的轨道和公路交通网络,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体系。目前看,这一规划思路已经基本实现。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荣乌高速新线、京德高速公路一期建成通车,雄安高铁站2020年底建成投用。“四纵三横”对外高速公路骨干路网的全面形成,有力推动了人才、科技、物流、资金、信息等要素的自由便捷流动,实现区域空间融合与错位发展。在基本完成雄安新区
对外交通特别是与北京的交通线的建设之后,目前新区建设已经推进到城市建设大规模展开的阶段。六年来,雄安新区总开发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3900多万平方米,新建道路573公里,新建管廊136公里,累计实施重点项目240个,总投资额超过800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900亿元,城市框架全面拉开,现代化新城初具雏形。
.“数字雄安”建设初具雏形
经过六年的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已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的城市。数字经济相关资料显示,雄安新区5G、城市大脑、城市计算中心、数字道路等智能基础设施累计投资额超过100亿元,新建区域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超过90%,雄安新区已实现5G全域连续覆盖。
2022年5月,雄安新区首个城市级IPv6地址块和网络自治系统号(***SN)已向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PNIC)申请成功。雄安容东片区正在建设智能城市专用光网络,将可以支持千万级智能终端接入和海量数据实时传输。雄安新基建初步搭建起一个数字智能生命体。数字城市的四梁八柱———“一中心四平台”,即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块数据平台、物联网平台、视频一张网平台、CIM 平台基本建成并运行。雄安城市计算中心一方面承担新区政府侧的所有政务服务系统的运营维护,另一方面为北京疏解到雄安的企业,尤其是高端高新企业以及中小企业提供多种方式的服务。物联网平台和视频一张网平台负责统一管理城市内的物联网设备和视频监控设备。CIM平台是现实世界在数字世界的孪生镜像,新区每建设一栋楼,都会在“数字雄安”平台上生成一栋数字大楼。
.城市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雄安新区注重城市社区管理,各片区配套服务设施功能全、标准高,除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警务室等必备配套功能外,还有凸显“品质生活”的高端配套设施,比如以促进邻里交往和互助共享为理念的共享厨房等。以品质为先、全时导向为理念,以居民需求的满足为导向,配置了尽可能完善且体现更高品质的社区配套公共服务。北京的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市第五中学,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55所国内一流名校在雄安新区建设学校,还有现在在建的雄安大学,是集国内
35家985、211大学共同组建的国际一流大学,将于2023年6月底开始招生。雄安新区59所学校与京津冀56所优质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办学合作、组团式帮扶等举措提升教育水平。北京的宣武医院、儿童医院、301医院等48家三甲医院
集中到雄安新区,65所京津冀知名医疗卫生机构与雄安三县48家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结对帮扶,雄安新区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生态城市初具规模
雄安新区从规划起步开始便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自设立以来,雄安新区政府以铁腕治污,展开蓝天保卫战、净土行动、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力保障雄安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白洋淀焕发出勃勃生机。通过引黄入冀、南水北调以及上游王快水库补水等措施,每年为白洋淀补水3亿至4亿立方米。2017年前,白洋淀水质为劣Ⅴ类至Ⅴ类重污染。2021年,白洋淀水质全域达到Ⅲ类水,进入良好湖泊行列,破解了白洋淀“口渴”、污染等威胁问题。二是雄安新区“无煤区”建设基本实现。2017年以来,新区完成清洁取暖37万多户,其中气代煤31万户、电代煤6万多户,基本实现了“无煤区”建设。三是雄安新区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典范城市。2017年11月13 日,雄安新区在“千年秀林”9号地块栽下第一棵树,五年来累计造林45.4万亩, 植树2300余万株,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11%提高到32%。未来,雄安蓝绿空间占比将稳定在70%。四是努力打造形成“无废雄安”的中国样板。雄安新区建设把绿色发展示范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包括“无废雄安”在内的水、大气、固体废物、土壤环境治理,创新环境治理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绿色示范高地。
.科技和产业新城建设正在提速
雄安新区的定位是发展高新产业、高端产业,以及新能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环保产业、智能产业、现代服务业,这些都是雄安新区未来产业发展的优先选择。近年来,雄安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服务团服务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金融科技、光电器件等信息技术企业,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服务团服务生物医药企业、高性能医疗器械企业、健康服务等企业,新材料产业服务团服务新型能源材料、高技术信息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基材料等企业,高端现代服务团服务金融、科创、人力资源、商务、智慧物流、现代供应链、数字规划、数字创意、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企业, 绿色生态农业服务团服务现代生物科技农业、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企业。当下虽然还没有完全达到雄安新区发展规划对于产业发展的要求,但一个科技和产业新城的雏型已经出现。
三、雄安新区建设的新阶段、新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明确提出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这是雄安新区在国家区域发展当中的一次战略大抬升。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一直以来都是主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定中国区域经济的走向。雄安新区列入区域重大战略,对雄安新区来说,提升了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雄安新区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任务。
.非首都功能疏解与雄安新区的作用
2015年2月10日,***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目标要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当时,有专业人士提出要集中疏解,建设“反磁力中心”。通过建设反磁力中心来疏解超特大城市的非首都功能,这种规划布局的思想和方法在许多国家被证明是有效的。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区域内建成抵消特大城市向心力的城镇体系,可使现代化大城市同时存在向心力和离心力。工业集中、交通运输方便、服务设施齐全是向心力产生的根源;城市的若干工业远离原料产地并缺乏扩展空间,城区环境污染、交通混乱、居住条件恶劣,又形成人口的离心力。在设计以削弱大城市磁力作用为目的的反磁力吸引点时,可充分利用大城市的离心力,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向心力,发挥其优势,因地制宜开发资源,发展产业,吸引就业, 合理安排交通服务和其他设施,就可形成既经济合理又独具特色的吸引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雄安新区建设被赋予了历史性的任务。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中,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和河北雄安新区无疑是三个重要的里程碑。深圳特区以开放促改革,辐射带动了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浦东新区是聚焦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 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了长三角的经济发展。雄安新区是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时代背景下新设立的,具有新时代历史坐标的作用。因此,雄安新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辐射带动京津冀整个地区的发展。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进入集中疏解新阶段,雄安新区面临新机遇
雄安新区建设上升到区域重大战略,如何加强战略设计,将其提升到与深圳、浦东并列的三大改革开放前沿,这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雄安新区不再只是一个新建城市,而是要建设成全国的标杆,成为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地区城市化的典范。雄安新区要打造京津冀地区的中部增长极,形成与北京、天津并立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
北京的城市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它的非首都功能是指那些相对低端、低效益、低附加值、低辐射的经济部门以及区位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的公共部门,即非紧密型行政辅助服务功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点领域包括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一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一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
第一轮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内容主要以一般制造业、物流专业市场等市场主体为主,疏解去向主要是以浙江、上海、安徽、江苏为主的长三角地区和以广东省主要城市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天津和河北承接占比较低。2015—2017年, 北京对外投资额中,天津占5.0%、河北仅占4.5%,并且河北承接的非首都功能大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制造业为主,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比重较低。
第二轮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内容主要是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从这些部门本身的特点来看,完善的配套设施、优异的管理效率、良好的生活环境是这些机构疏解承接中可能的要求。因此,对这类部门和机构需要集中疏解,而不再是分散疏解。
因此,未来集中疏解的首选地还是雄安新区。从这一点讲,做好承接的准备,为雄安新区的发展引进更多的各类生产要素,是下一阶段的中心任务。
.北京确立高端国际消费城市决定了雄安新区必须深度错位发展
2021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五个城市被列入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名单。在消费作为双循环内生动力的情况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会成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是北京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方面,已被纳入北京“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任务。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启动之后,高端消费产业向北京聚集的趋势可能会更明显。
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相关联的是北京自贸区的建设开始启动,包括科技创新片区(海淀区的中关村翠湖科技园、永丰基地,昌平区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商务服务片区(顺义区的天竺保税区、临空经济核心区、金马工业园、新国展周边,朝阳区的国贸CBD、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通州副中心的运河商务区、张家湾设计小镇)、高端产业片区(大兴区的大兴国际机场、亦庄经济开发区)。雄安新区在消费城市建设上需要与北京城区和副中心形成错位,这是下一阶段规划与建设应当关注的问题之一。北京在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全国领先,服务性消费在总消费中占比高。雄安新区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从北京承接的现代服务业,应当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为雄安科技发展型城市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北京的高端国际消费城市的建设形成错位发展, 构建协调有序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格局。
.北京金融中心的进一步巩固与雄安新区解决金融问题的新机遇
2021年,北京金融中心、北京交易所的设立为北京的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北京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包括金融管理中心、金融支付中心、金融信息中心、金融行业标准制定中心、金融批发业务中心、资金调度中心、金融中介服务中心。在北京交易所设立之后,北京的金融运营中心就是为消费中心服务的, 其在全国的金融中心发展中的地位会更加重要。实际上,北京证券交易所和北京金融中心的确立对雄安新区来说是一个大好的机遇,解决金融投资问题是雄安新区下一步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未来北方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雄安新区的建设城市规模和产业发展规模不能仅靠从北京疏解就能解决问题,还要形成自身的发展动力及造血机制,因此,必须要有强劲的金融机构的介入。按照启动区规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25年的建设目标包括:企业总部、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等,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承接初见成效,按照雄安新区承接金融企业的规划,雄安地铁R1线从雄安金融岛到北京金融街,雄安新区将成为北京全球金融中心的一部分。因此,北京金融中心的确立对雄安新区来说是一个重要机遇,是对雄安新区长远发展的外部利好因素。
.雄安新区建设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要求探索全新的管理体制
雄安新区的对外交通目前已经基本完备,而内部的道路,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和支干道也已全面铺开,截至2022年年底,启动区“三横四纵”的骨干路网基本完工,新型城市的雏形初步显现。对外交通方面,2022年5月19日至21日,
京雄高速河北段、京德高速京冀界至津石高速段、荣乌高速公路新线京台高速至京港澳高速段三条高速公路项目顺利进行交工验收,具备了通车试运行条件。根据规划,雄安新区城市道路系统将与固安至雄安新区至保定城际、北京至雄安新区至石家庄城际、京九高铁、京安高速公路及周边机场、干线公路网衔接, 形成京津冀核心区域1小时交通圈和区域内部通勤交通网。雄安新区启动区道路系统由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级组成,主干路网络总长约45公里,次干路网络总长约87公里,支路交通总长约148公里。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 启动区建设了“干线—支线”两级综合管廊系统,总长度约50公里,未来将有效保障雄安新区基础设施运行。
目前,雄安新区已全面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各项基础性工程、公共服务设施、生活居住配套等项目全面启动,一批高端高新企业陆续入驻,域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先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探索创新城市开发建设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容东片区率先启动新区居民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雄安站枢纽片区是交通特色鲜明、功能协同的创新发展示范区。进入城市建设全面展开阶段的雄安新区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城市管理体制,为新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一是在创新人才人口上,积极探索制定有利于激发新区创新活力的人事、薪酬、住房、税收、养老等政策,探索实行个人所得税改革,实行开放便捷的人才引进制度。建立人才特区,实施积分落户和居住证制度,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等。二是在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上, 探索通过出让、划拨、作价出资(或入股)、租赁或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多元化土地供应模式,形成长期稳定的土地财政收益。
四、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的思路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的新要求,考虑到构建现代化城市的弱项短板依然存在,本文提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的几点思路。
.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雄安新区是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而生的城市,当前非首都功能疏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仍然是雄安新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为更加精准地实施承接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第一,基于自身发展定位和功能需求,抓紧制定、完善承接清单和配套政策,做到精准有序承接。要严格产业准入标准,重点承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
务业,重点承接“符合雄安新区定位和发展需要的高校、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等”。
第二,营造有利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承接环境。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要做到“功能随着政策走”和“人口随着功能走”,以增强自身的承接引力。
第三,建立有利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激励政策,实现规划衔接和政策对接。通过“有为政府”推动“有效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建立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市场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倒逼机制,汇聚起疏解地的推力、承接地的引力、疏解机构的动力和中央部门的助力,形成强大的疏解合力。推出配套政策,形成对北京高端创新要素资源的政策吸引力,确保非首都功能“转得出、留得住、能发展”。
要从开放的、历史的和面向未来的角度看待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对雄安新区建设的作用。比如,雄安新区的人口(假设未来人口规模为500万—800万人), 特别是科技人口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北京疏解的人口,二是雄安新区原有的三县的人口来,三是面向全国引进的人口,三者缺一不可。越是到后面, 面向全国引进人才所占的比重将会越大。
.加快构建自身的产业体系
雄安新区作为一个未来中心城市,虽然承接引进了一些企业,但是这些企业本身从产业行业归属上看还是比较分散的。目前,雄安新区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还在形成当中。未来,雄安新区要立足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 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充分发挥政策优势,构建雄安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第一,规范和控制用地规模。雄安新区要合理控制用地规模,启动区面积20—30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要在有限的土地利用范围内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推动产业体系形成和转型升级。从有利于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 问题出发,积极、稳妥、有序承接符合雄安新区定位和发展需要的高校、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等,严格产业准入标准,限制承接和布局一般性制造业、中低端第三产业。区内原有的传统产业与雄安新区功能定位
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并不匹配,需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高起点布局高端产业。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强与国内外一流教育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特别强调以智能制造为主方向,引进更先进的生产线和生产工艺,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满足消费者差异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加快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能力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利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科技创新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根本动力,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形成多区域、多主体、多要素协同参与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攀升,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和低污染的产业,推进加工制造环节向周边地区转移。
与产业体系的构建相同,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也必须注重规划体系, 制定明确的创新方向。要制定特殊人才政策,集聚定向的高端创新人才,补齐高等教育短板,培育自身的高端创新人才。具体方法是推进北京高校、科研院所在雄安新区建立分校、分院或合作办学、整体搬迁,用新机制和新模式建设新时代的雄安大学。同时,建立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积极对接北京和天津的科技园,推进北京科技创新功能向雄安新区延伸拓展,引导京津创新要素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向雄安新区集聚辐射。
.以数字城市建设为目标助推数字经济发展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未来要推动雄安新区产业协同发展,就要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数字经济,利用数字经济赋能高标准和高质量的雄安发展。2021年,河北省的数字经济规模是1.21万亿元,排名全国第11位,同比增长10.5%,占GDP的比重达到33.4%,发展势头良好,数字产业化加快发展,数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是,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比较集中的城市只有两个,一个是张家口的数据中心,另一个是邢台的太阳能光伏中心。京津冀国家大数据中国试验区已经基本建成,雄安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创新试验区也开始稳步推进,所以,下一步雄安新区建设数字城市是一个重点。
2022年,北京出台《北京市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行动方案》,从加速数据要素化进程、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突破、打造数字技术新优势、赋能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加强数字经济治理、增强数字经济发展支撑等六个方面发力,努力打造数据驱动的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发展高地,为雄安新区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方案。未来,雄安新区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制定本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方案。
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是另一个重点。数字经济发挥缓解时空约束作用的前提是具备数字使用条件和能力,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建设先进、完善、适宜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体系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加强雄安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城市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建设数据原生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智能网联化城市道路,加快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及其迭代升级,定义标准化智能数字路口,布设自动驾驶领域底层复用的数字化设施。建设数字城市管廊,应用感知和通信技术改造、建设城市管廊,形成自我感知生成数据、自动联网汇聚数据、数据赋能安全运行的数字化城市生命线。全面推进水、电、气、热等表具智能化改造。另一方面,提高雄安新区的承接能力。消除“数字鸿沟”的基础,在周边城市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新区与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提升承接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的能力。
.推动有吸引力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规划,雄安新区远期将承载200万至250万人口,人口的集中会带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随着雄安新区人口逐步聚集和增加,顺应人口的增长趋势,完善公共服务数量、质量、空间布局,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也将成为未来一个繁重的任务。
第一,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是雄安新区集聚高层次人才和高端产业的关键所在。雄安新区要着眼于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的需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实现城市公共服务与京津水平持平。
第二,虽然雄安新区基础较差,起步晚,追平北京等一线城市尚需一个较长阶段的发展过程,但在产业引进来之前,公共服务设施要事先布局建设到位, 朝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愿景迈进。
第三,按照规划分步骤建设实施。公共服务业发展需要与人口的迁入相适应,适应常住人口的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应引起空转和浪费。同时,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秉持适度超前的原则。
按照雄安新区的发展规划,引入京津优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建设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是近期的主要抓手。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 一是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二是加快金融服务中的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租赁等业务的发展,三是推进创新服务中的创业孵化、技术转移转化、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等的发展,四是提升商务服务中的设计、咨询、会展、电子商务等的发展水平,五是加快文化法律服务中的创意设计、高端影视、国际仲裁、律师事务所等的发展。
.建立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投融资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雄安新区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对雄安新区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建立长期稳定的建设资金筹措机制,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资本市场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要求和期待。在此背景下,要探索雄安新区市场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建设长期稳定、持续多元的资金保障体系,以更低成本的优势扩大公司债、企业债、短融、超短融等一系列期限不同、优势各异的债券融资工具的使用范围,同时也应利用好当前注册制改革的红利条件, 从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转让等角度出发,大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在政府方面,要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在企业方面,构建自身市场化融资能力,提升市场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应助推政府融资和企业融资的对接与平衡、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的对接与平衡,逐步形成投融资新格局。
主要建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新专项债的发行应用。专项债券是项目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在稳投资、稳增长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应探索与雄安新区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创新性专项债券产品,有效发挥专项债的作用。例如, 在绿色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大数据建设领域发行专项债,体现雄安新区特色。
第二,做优做强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引领带动、平台支撑、资源整合、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要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首先,提升国有企业主体信用评级,激发企业发展动能。整合资源资产,通过不断自我完善和补齐短板,提升信用评级,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其次,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
能,助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转变融资观念,主动拓宽融资渠道,全力撬动资本市场资源,让资本赋能企业发展。
第三,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支持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尤其注重鼓励民营企业将数字经济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有机结合,将生产、生活、消费与大数据、云计算紧密结合,构建区域产业新生态。运用人工智能、算力和算法,构建新的生产力,通过区块链和互联网构建新的生产关系,以大数据构建新的生产要素,基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的视角,整合数字、品牌、科技创新、人才等创新要素,打造现代化产业链条。
.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构建精准的协同发展政策体系
从区域发展现状的宏观背景来看,雄安新区无疑是京津冀最重要的经济新增长极之一,其区域发展的内容坚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服务、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和协作配套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既有利于提振河北省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为京津冀产业一体化提供强劲动力。一方面,雄安新区要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引擎,以高精尖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 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使雄安新区成为辐射周边、引领河北的创新发展高地;另一方面,新区产业发展要兼顾雄县、容城、安新三县的产业特点,配合引导当地中小微企业向智能化转型,在新区形成产业链完整的特殊小镇集群。
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相配套,构建精准性的雄安新区发展的区域政策体系。当前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化解区域矛盾。重点是化解雄安新区与周边地区的区域矛盾,从投资环境到产业引进,再到现行的管理规制,雄安新区与周边地区可能会形成一个落差,这就要求雄安新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提前考虑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带动问题。二是解决区域利益元分化的问题。区域利益已从早期的单纯物质利益的追求转为区域多元利益的获得,包括环境利益、民众的满意度、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公共服务的普及等等,雄安新区的优势在于历史包袱少,利益分配比较容易实现最优化,关键是解决如何“做大蛋糕”的问题。三是存量问题的解决。雄安新区所在的三个县一直是发展不充分的区域, 如何解决新建设的城区与原有社区之间的区域关系,是一个增量与存量的问题, 关键是要提前部署,提出未雨绸缪的政策措施。四是加快构建要素流动的市场体系。加强轨道交通、公路网、信息网、物流网的建设,促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为要素流动提供硬基础。推进户籍、土地、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的配套改革, 为要素流动营造良好环境。
五、结语
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进入第九个年头,加快重点新增长极的培育与强化,带动和引领整个区域的发展,显得十分关键。当前,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经历了初期的要素资源快速集聚和交通通道的集中建设之后,如何促进雄安新区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使得生产要素更好地向新区集聚,成为当前高质量、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的重要任务之一。
处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要认真贯彻***总书记提出的新区建设总要求,“要有二十一世纪的眼光。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2],以总书记的指示作为下一步工作的引领,切实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区、继深圳、浦东之后的改革开放先导区、我国平原人口稠密地区实现城市化的样板区。
建设公园城市探索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之路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邓凡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也是一个寻路、探路和筑路的过程[2],探索其实现道路也成为了各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
2018年,***总书记来川视察,在成都首次提出了“公园城市”的概念, 以宏阔的视野描绘了理想的城市未来形态,成为了成都市城市建设的总统领。成都市在探索的过程中,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保障城市的发展体现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特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相一致,高度契合党的二十大的重要精神。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的实践,为我国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城市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落实好各项任务部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肩负着探索城市现代化的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21。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成都市深刻认识到,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探索城市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既是国家赋予成都的重要使命,也是成都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探索现代化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内在要求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2022年2月,经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意味着党中央和国务院把探索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建设国家试点示范的时代使命交给了成都,也是成都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建设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22-23。根据《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成都开展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探索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这两大主攻方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成都市探索“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正是要探索人口规模巨大的城市的现代化之路,推动“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包括了绿色发展、民生福祉、人的全面发展等要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其他特征高度契合。另外,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里面,明确了成都市要建设“国际门户枢纽”,要求成都深入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勇担探索“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时代使命。
从成都市肩负的这些使命可以看出,国家支持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旨在通过成都的探索实践,为全国大城市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实现现代化提供经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道路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成都发展基础良好,具备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道路选择,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的充分发展是中国城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而中国式现代化又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
在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在扮演着重要角色。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纳入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部署中,意味着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公园城市示范区等多重国家战略的支持下,成都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引领区域实现现代化的作用日益凸显。2022年,成都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20817.5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七[3]。这充分显示出成都市探索现代化具有充分的物质条件。成都市要巩固发展优势,担当时代使命,需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精神基础,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道路中走在前列,发挥出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示范效应。
(三)成都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需要以实现现代化加以解决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175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