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振兴主题调研报告材料汇编
(5篇)
关于xx市贫困村脱贫后进行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xx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xx是革命老区,也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片红色的土地。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正确领导下,我市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贫困村稳定脱贫,贫困县接连摘帽。脱贫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边缘户和监测户及脱贫户如何不返贫?如何让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是当下脱贫村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市交易中心帮扶村xxxx村的脱贫工作实际和全国各地脱贫村乡村振兴发展为例,为我市贫困村脱贫后的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精准定位致贫原因
xx地处高寒山区,气候偏冷,霜冻期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仅xxx天,灾害频繁、沟壑纵横、低温高寒、土地贫瘠成为鲜明的地理特征;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大部分农民还是依赖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对新行业、新市场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观念。只有少数人敢于抓住当前改革开放带来的空前发展机遇,果断投资,拓展生产项目,发展养殖业、加工业。但经验不足、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影响不强、带动力不大,无法带动全村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滞后;特色产业缺乏,经济结构单一。大项目、主导产业、龙头产业偏少,已有的产业开发项目拉动作用不大,带动作用不明显。农村合作社引领示范作用有限,联产联收、统购统销等农民合作渠道不太畅通;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因残导致脱贫难,特别是分散供养五保户和部分低保户,年纪大,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再有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重。
通过归纳总结,发现我市贫困村的共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业产业不大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民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工作推行难;农村环境问题仍突出;三产融合程度不深。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创新;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乡村振兴建设目标还有不少差距;农业服务技术力量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和技术服务力量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措施到位精准脱贫
针对xx村的致贫原因,市交易中心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精准脱贫措施:1.精准识别,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做好扶助对象的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在工作中深入细致开展精准识别,用实际行动深刻践行习总书记“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重要指示精神,实现了全村贫困群众“应扶尽扶”。
2.党建引领,建强战斗堡垒。俗话说“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精准制定全村扶贫攻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的基础上,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注重发挥党建工作对扶贫攻坚的引领力、推动力和保障力。
3.因地制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千方百计调动一切资源,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类资金xxx余万元,使该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4.真抓实干,精准实施脱贫产业。在大力加强该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根据该村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了“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细化了“路线图”,明确了“时间表”,并对全村产业进行了科学规划,主要是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人均年分红xxxx元。经过实践,探索出了一条“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贫困户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精准扶贫新路子。xx村是xx第一家实现村集体破零及贫困户分红的村。
通过归纳总结,贫困村要实现脱贫后的乡村振兴,有以下几个着力点:1.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是实施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二是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享受到现代农业种养加贸等产业链条的各个层次的收益,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三是设计和安排更多更好的强农惠农政策,给予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补贴资金,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当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蓬勃兴起,要继续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并重点扶持解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以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为抓手,完善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农房及庭院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县域内农村文化、教育、卫生、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发展,开展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大改观活动,在农村形成“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配套、管理制度健全、社会秩序井然、精神面貌良好、人居环境改善”的良好局面,让农村不仅留住农村人,还要留住城里人来玩、来住、来发展产业。
3.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文化旅游,把绿色资源变成脱贫的资产。在整体规划、项目布局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支持和投入力度,立足打通制约旅游发展“最后一公里”,在旅游道路、旅游厕所、停车场、景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快速提升旅游综合承载力,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成集红色旅游、生态休闲、特色文化、康养度假、产业互融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发展区。
4.突出项目带动,推进农业产业三产融合发展。一是主抓项目建设。把农业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之策,围绕农业种植、养殖、加工和流通项目,精心编制、包装项目,充分挖掘农业资源、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优势,突出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深加工农业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份额多,对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项目。二是积极培育农业主体。进一步激发本地能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帮助解决信贷、技术、信息、土地等方面难题,努力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经纪人。三是以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为抓手,加快现有农业企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企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5.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地”是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发展的载体。长期以来,农民缺乏新动力、新途径。特别是农村耕地“碎片化”,无法大面积进行创新型生产发展。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合理合法地将手中闲置土地流转出去,盘活土地利用价值。
6.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力度,改变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治理、生态保护问题。有效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推广太阳能、天燃气等清洁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巩固农村环境整治成果,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对采煤区破坏山体生态环境地区进行修复治理,加强农村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7.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一是用优惠政策、优厚待遇吸引和留住专业技术人员,改善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待遇;二是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招考一批大学生到县、乡镇农技岗位任职;三是选派我市优秀技术骨干到县、乡挂职,为本地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四是鼓励引导年轻人回乡就业和走出去的企业家回乡立业,在政策范围内给予补贴优惠、产业支持,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8.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要以户为抓手、以村委为基础、以乡镇为龙头,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丰富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的创建载体,着力发挥好各类创建典型的排头兵作用,努力掀起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新高潮。在乡村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本乡村特点的有效方式,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基本阵地建设,建立更加长久的运行机制,挖掘本土人才,从思想上振兴农村。
9.加强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力量,推动工作高效落实。加强党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事项、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更好地发挥各部门作用,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全面落实各项任务。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改革创新、攻坚破难,要着力构建“多规合一、全域覆盖”的城乡规划机制,要着力构建“重点突破、系统推进”的改革创新机制,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坚决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朝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不断迈进!
关于“xx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推进情况”主题调研报告
***总书记始终心系“三农”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紧密结合xx超大城市特点,集中精力抓落实、求突破、增动力、强领导,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xx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实施意见》《xx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22年)》和《xx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xx-2022年)》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指出了未来xx推进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发展路径。
xx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成立了由委员、专家、业内人士组成的“xx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推进情况”课题组,通过走访考察、座谈交流、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形式,对xx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推进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先后开展了xx余次调研活动,赴x个涉农区的多个基层镇、村走访座谈,听取市、区涉农委办局负责人、乡村振兴示范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及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同时,以线下访谈和线上填写相结合的形式,完成了面向xxx位示范村村干部、xxx户示范村村民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分析及专家咨询,经过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包括示范村建设推进情况及成效、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对策建议三大部分的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是xx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20xx年和20xx年xx分别启动了第一批x个和第二批xx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xx字总要求,紧密结合xx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标,全面落实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三园”工程行动计划,通过集中精力抓落实、求突破、增动力、强领导,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发挥乡村振兴示范村典型引路的作用。今年,全市又有xx个村列入第三批xx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计划,第一批和第二批示范村建设情况如何?是否在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及农民获得感上取得成效?示范村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形成的发展模式是否可复制、可推广?
示范村建设推进情况及成效
xx市委、市政府坚持高位推动、部门联动、村企互动、基层发动的总基调,自20xx年x月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启动以来,首批x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重点突出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环境品质、提升产业能级、深化乡村治理四方面内容,构建了完善资金投入、项目管理、用地保障、人才支持等方面的政策保障体系,形成了高位推动、主体参与、社会支持、挂图作战的推进机制,将村庄布局优化、乡村风貌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农业产业增效、乡村治理深化等贯穿于策划、规划、设计、施工全过程,初步走出了一条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之路,有效促进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示范村建设推进情况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要求,xx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推进情况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产业兴旺”有突破。明确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重视挖掘示范村资源禀赋,积极推动示范村与市场主体有效对接。围绕建设“绿色田园”目标,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突出生态功能,强化品质提升,在做强优势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引入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延伸乡村产业链。
二是“生态宜居”有提升。将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纳入村庄规划,开展了保留居民点建筑风貌提升工作。围绕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高标准配置市政设施,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建设,修复自然生态景观,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三是“乡风文明”有深化。着眼于提升示范村气质和韵味,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新风,多措并举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项目和品牌,破除陈规陋习,融洽睦邻关系,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四是“治理有效”有举措。构建“家门口”服务体系,推行村两委班子“下楼办公”,利用***PP、微信群、有线电视等载体,拓展村民参与村务监督渠道;发挥党员干部及党小组对实施乡村振兴的模范带头作用,切实提升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力,助力乡村有效治理,助推乡村振兴。
五是“生活富裕”有期待。以增强产业发展动能为核心,探索建立政府推动、农民主动、能人带动、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力度,探索土地、乡村资源的资本化路径,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产业运营,积极搭建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平台。
目前,第二批xx个示范村正在加紧推进,在推进机制、建设方式上更趋完善,但还需关注“三个力”建设,即提升策划谋划能力、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示范村建设取得成效
一是示范村建设呈现多元化趋势。xx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立足于村庄要素禀赋确定村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特色农业型、休闲旅游型、产业融合型、区域联动型、生态保护型五大类别。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稳中有升。xx乡村振兴示范村围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以及农旅综合体,加大农文、农旅、农体、农教结合力度,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农业农村生产、管理、服务方面的应用,探索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
三是村庄生活基础设施逐渐完善。xx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生活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成绩喜人。
四是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示范村普遍重视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模式,村庄治理井然有序。
五是示范村建设逐步受到社会资本青睐。目前推进的示范村建设过程中,xx%的资金投入仍以政府投资为主,但社会资本逐渐加入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中来,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
六是村民对示范村建设的总体满意度较高。总体来看,村民对示范村建设的成效持肯定态度。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xx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推进过程中,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规划布局、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示范村的乡村产业有待提质增效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及风险性,农业产业支持及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因素,一些示范村在新型业态发展、农业产业链延伸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产业科技含量、附加值、品牌价值还不够突出,尚未形成有规模、有知名度的田园综合体、产业综合体;一些示范村的乡村休闲用地保障难以落实,文旅产品缺乏差异化和深度开发,导致乡村产业就业带动力不强,农民的就业机会不多、质量不高,中青年劳动力流失现象严重;一些示范村缺少打得出、叫得响、记得住,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行业标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小、散、乱”特征明显,品牌推广存在不出区、不出镇,甚至不出村的困境。
示范村盘活土地资源政策瓶颈较多
一些示范村处于生态保护区内,原本建设用地的增量空间就较少,加上近年来集体建设用地减量化、规划空间偏少等原因,影响了“农业+”项目的落地;发展休闲观光等产业所急需的停车场、卫生间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用地指标无法满足,导致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升级难;示范村的宅基地改建项目审批流程复杂、涉及部门众多,难以取得消防、卫生行政许可等,导致其难以被用于发展民宿、康养等产业,阻碍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有序发展。
示范村实现人才振兴目标任重道远
示范村的村支书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青黄不接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示范村建设的后备人才队伍存在断档风险;一些示范村在薪资待遇、公共服务、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市区依然有较大的差距,难以吸引青年人才下乡返乡创业就业;农业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尚未完全打通,加之受制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观念,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工作。部分示范村的合作社员工大部分为外地打工人员,而本地人宁愿当门卫、搓麻将,也不愿意从事农业,导致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季节性用工荒现象明显,示范村缺乏产业领军人才和年纪轻、有能力、有拼劲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短板依然突出。
示范村的乡村肌理和传统文脉不够鲜明
xx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在规划理念认知层面还存在一定误区,一些地方对乡村民风民俗的保护和传承不够重视,存在以“城市社区再造”的理念规划乡村的不良倾向,甚至有些地方在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过程中,简单地照搬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路,在乡村建筑风貌设计中采用“去农村化”的“兵营式”风格,导致乡村肌理的弱化和文化记忆的丧失;一些示范村对延续农耕文化、营造体验文化、实现“商旅文”一体化的规划定位不够清晰、缺乏特色,对当地居民和乡村旅游的市民需求把握不够准,难以打造过目不忘的“文化名片”和形成吸引力强的“文化地标”。
示范村村民获得感不够强、参与度不够高
某些地区的示范村建设存在“干部做、村民看”的现象;一些示范村产业项目的附加值不够高、就业带动能力不够强;一些示范村产业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而长期又难以预测市场风险;一些示范村所属乡镇的财政实力薄弱,在推进相对集中居住工作中给予村民的置换上楼奖补费用偏少等。
示范村建设的可持续推进机制有待完善
调研中发现,基于考核时间节点的硬性规定,一些地方的示范村建设存在“长期目标短期见效”等“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急躁情绪,甚至不惜耗费大量财政资金打造维护成本高、投资回报低的“盆景式”项目,这将为示范村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一些示范村建设的谋划缺乏长远思考,大量基础设施仍按照农村的传统标准建设,道路桥梁、通信网络、停车场地等设施的建设难以满足新时期大都市乡村产业的休闲、科普、观光、康养等共性需求,这将为后续的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乡村发展为市民提供服务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进一步分析xx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现存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总体上对xx“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对超大城市郊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尚未在郊区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推进上向市区先进水平看齐。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剪刀差”一定程度上还在拉大,公共资源分配中的市区优先倾向依然明显,相对有限的公共资源更多地被分配在增长潜力大、基础设施好的中心城区、重点开发区和新城,导致城区公共资源的过剩与郊区公共资源的不足形成鲜明对比。三是制度设计滞后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农村发展的政策设计与xx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大背景不匹配,导致城乡割裂现象明显。
对策建议
示范村建设是xx推进乡村振兴的亮点和重点,是xx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因此,要紧密结合xx超大城市特点,抓好关键难点问题突破,发挥带动作用,为促进xx郊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进行先行先试,为打造与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相匹配的国际化大都市郊区探索可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进一步探索示范村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路径
探索“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示范村农户”有效联动的路径,扩大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农户抗风险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引领,打造智慧农业,加快实现“机器换人”,提升地产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生态友好型龙头企业落户示范村,合力提升乡村总部经济能级,壮大盘活村级资产;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开发乡村体验、乡村民宿、康养、创客空间等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三产联动、多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注重发展具有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供应链,鼓励污染少附加值高的产业入驻,盘活土地、技术、人才等相关生产要素,使农村成为大城市的“后花园”、市民休闲的胜地、实体经济的热土,进而让村民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可观的收入和更体面的生活。
进一步打通盘活示范村土地资源的政策瓶颈
适当放宽各涉农区设施农业用地的用途,满足示范村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产业的餐饮、停车等建设用地需求,促进乡村体验、乡村民宿的可持续发展,并有效解决消防、卫生许可等现实问题;落实农业产业用地指标,确保不低于x%的比例用于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公共服务设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等乡村振兴项目,市规划资源部门应纳入年度考核,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的有效落地;放宽对村集体用房、闲置农房、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等作为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的限制;对原址重建改建、选址新建问题等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增加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供地指标,妥善处置现有大棚房,不宜大拆大建,赋予设施农用地现代化元素和公共服务功能,促进复合化利用。
进一步加大示范村的人才扶持力度
进一步优化示范村村干部人才梯队培育和选拔模式,注重发挥资深村干部的“传帮带”作用,扩充村干部后备人才库,加强对村干部人才的培养,提升村干部薪资待遇水平,拓宽村干部晋升通道,提升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参照同等资历社工薪酬待遇设计村干部薪酬体系,吸引有志青年加入村干部队伍;提供个性化的帮扶措施,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留住下乡返乡青年的心;引进和培养一批职业经理人、电商骨干、农村能人等人才群体,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培育力度,健全奖励机制,培养更多本土专家和实用技术人才,助力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紧跟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乡村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进一步凸显示范村的乡村肌理和传统文脉
严格按照“策划、规划、设计、实施”四步法,在xx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中充分尊重江南水乡的自然肌理和生态脉络,增强示范村规划设计的乡土气息,切实保护乡村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功能,展现其完整复合式生态系统价值,凸显水乡韵味,延续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因地制宜融入海派元素;深入挖掘乡村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打通乡村文脉的创新性传承和转化路径,繁荣新时代乡村文化;聚焦乡土文化价值的商业化变现,举办乡村文创大赛,培育更多乡村文化产品和乡村“网红”主播,持续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率先在全国闯出一条具有xx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进一步提升示范村村民的获得感和参与度
强化乡村振兴示范村连片开发建设理念,将示范点的价值拓展到全村范围,推动示范村全面提升“颜值”“气质”和产值,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实现强强联手、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让示范村建设成果惠及更多村民;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以农村垃圾分类、美丽庭院建设、好家风建设为载体,讲好农民参与示范村建设的乡村振兴故事,营造共建、共有、共享的良好氛围;针对示范村村民开展家庭农场实用技术培训等创业、就业知识技能培训,提升示范村村民的创业、就业氛围;在示范村考评体系中增加村民认可度的分值权重,增强村民的参与度;多措并举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聚焦重点人群,完善帮扶方式,注重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来增加农民收入。
进一步完善示范村建设的可持续推进机制
各级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示范村建设的后续管理,研究出台长效管护资金扶持政策,减轻人工、物料成本上涨带来的示范村管护资金压力,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基础性工作成果,防止出现大投入、大建设,轻管理、不维护,从而导致“烂摊子”的不利局面;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坚持以均等化思维,全力提升示范村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级,如农村道路的建设标准、基础设施投入水平等公共资源投入要向中心城区看齐,特别是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等新基建建设行动要在示范村进行布局;创新示范村建设的相关政策,支持各区在示范村建设中大胆先行先试,建立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在创新中适当试错,并制定适应可持续发展需求的监管体系;积极拓宽社会资本参与示范村建设的路径,建立多元化投入的机制,增强社会资本参与示范村建设的收益预期,促进示范村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思考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必要性
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强调“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表明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实践需要。治理倾心于在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的组合中,搭建更为有效的关系网络,关注多元主体之间形成的扁平化、协同化的行动关系和多元共赢的互动过程。面对更加复杂多元、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治理也并非意味着“一劳永逸”。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体系能否顺利实现现代化转型,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速度和质量。
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在新的层面上提升的需要
“所谓天下利、国家社稷之利实为统治阶级之利”。近代以降,统治逐渐被管理所代替,一元化权威终于被打破,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格局也在多维力量交织之中开始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175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