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坚定文化自信,矢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的文化自信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丰富的实践源泉,更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科学指南与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这一最强底气,有着无可比拟的思想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自信根基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坚实根基。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土壤。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未断流,一直以其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的精神生生不息。儒家、道家(道教)和佛家的深邃思想构成其最为核心的部分和最基本的价值准则,法家墨家兵家等百家争鸣,诗词歌赋书画小说百花齐放,所体现的价值精髓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文化绵延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标识。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血脉。跨越千年到新时代,大到国家治理理念,小到个人思维习惯,无不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精神力量、独特的魅力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尚书·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重民思想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根基;《礼记·礼运》中“天下大同”的价值理念成为***增进人类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源与流;《论语》中的人性论、修养论、德治思想和教育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民众日常生活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修养准则;孔子的“无所苟而已”、老子的“正言若反”、邓析的“两可之说”和庄子的“辩无胜”等思维方法对我们今天考察和批判事物具有积极的现代启示和借鉴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瀚而宽广、博大而精深、历久而弥新,其中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更是历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血脉。正如***指出:“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所提出的文化自信,不仅囊括了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还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创造的丰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和“先国后家、舍生取义、朝闻夕死、精忠报国”思想,为饱含红色基因、不怕牺牲、信念坚定的革命文化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多姿多彩、激励人心、催人奋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了本源因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他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不仅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是精神命脉,而且指出,世界文化激流涌荡,碰撞交融,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保持自信、站稳脚跟的基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同时,他又结合时代现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指明了路径、方法和任务,即: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坚持创造性转化,不断激发其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创新性发展,不断补充丰富、拓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相融相通,共同完成文化育人的时代任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运用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守住文化自信方向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守住文化自信方向。“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使文化自信源远流长,永葆生机和活力。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这个既彻底又完备的科学体系,既与时俱进又开放包容的理论,自在中国传播以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后,就具有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和特色。因此,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文化的指导思想和内在灵魂,是中国文化永葆活力的科学指南。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成功引领中国文化前进方向,更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论基础。
其次,文化自信是源于对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赓续创新。一方面,***强调:“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马克思认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也一再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为根本持久的力量,这正是***对历史唯物史观中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反作用的深层领悟。此外,马克思还指出:“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他预判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民族文化的开放性也不可逆转。而***坚定文化自信,强调文化交流互促互鉴的现实,也正是对马克思文化开放思想的继承。另一方面,***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引,紧贴文化发展所处历史阶段,不断对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实践推陈出新;***坚持联系发展的观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对历史文化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坚持重点论,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关键就是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是在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义中找到了打造文化自信的方法,而马克思主义也必然成为***文化自信的科学指南。
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就没有中国特色。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潮杂乱交织,各种文化交融碰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在这种激流险滩中站稳立足,靠的就是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的文化就会迷失前行的方向,丧失前进的动力,我们就谈不上对文化的自信、自强,更不可能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文化自信休戚与共,更与中华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180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