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主题研讨发言材料汇编(6篇)
目录
1.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 2
2.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堤坝 6
3.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主要表现、生成机理及破解之策 15
4.如何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舆论引导 34
5.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40
6.努力把党校建成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坚强阵地 45
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弘扬主流思想的重要职责,因此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探讨在这一背景下,国有企业应如何应对和适应互联网环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一、认清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快速、广泛和多样化。国有企业必须认清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包括信息流动的高速度、信息传播的多渠道、信息获取的广泛性和用户参与的主动性等。只有深入理解这些特点,才能在问题出现时知道如何去解决和应对,才能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把握主动权。
二、积极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意识形态宣传
互联网平台成为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渠道。国有企业应积极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并完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传递正确的意识形态信息,塑造企业形象,引导舆论导向。在官方网站上,可以发布重要政策、宣传片和企业形象等内容,展示国企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贡献。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则可以用来发布企业动态、行业分析、专家观点等内容,与用户进行互动,传播正能量,增加用户粘性和影响力;同时针对企业职工,国有企业可以建立企业内部公众号,对于不适合广泛宣传的企业制度、内部重要会议等,向内部企业职工进行制度宣贯和会议精神的传达,充分做好企业职工的意识形态工作。
三、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
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舆论具有广泛传播、迅速扩散和强大影响力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及时了解网络上对企业意识形态的评价和讨论,合理回应负面信息,积极引导网络舆论,保持企业形象的良好声誉。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定期的舆情分析,了解社会对企业的关注点和热点话题,针对性地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和引导。同时,积极参与网络讨论,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传递企业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树立企业的公信力和形象。
四、加强员工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
国有企业作为意识形态的阵地,应加强对员工的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通过互联网载体如“学习强国”“党员E先锋”等平台图文并茂地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提升思想素质。国有企业可以通过组织意识形态培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搭建意识形态交流平台等方式,积极主动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践行,提高员工的意识形态素质和政治敏感性,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可以邀请政治理论专家、行业领域专家等开展专题讲座,加强员工对国家政策和企业意识形态的理解。同时,建立员工意识形态交流平台,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意识形态讨论,分享经验和思考,促进思想碰撞和共同进步。
五、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与创新
互联网企业在技术、平台和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国有企业应积极寻求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与创新。通过合作共赢的模式,可以借助互联网企业的技术支持和平台优势,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和影响力。国有企业可以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意识形态宣传活动,共同策划并推出相关产品或服务,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力扩大宣传覆盖面。同时,还可以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六、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企业重要信息和数据的保护,防范信息泄露和网络攻击,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稳定运行。国有企业可以制定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监控和防护。同时,加强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员工正确使用互联网和信息系统,防止信息安全漏洞的出现。
在互联网环境下,国企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认清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积极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加强员工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与创新,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措施,国有企业才可以在互联网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堤坝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有效引领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当前连云港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其势渐成、其时将至。在此关键时期,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战略考量、重大任务和实践路径,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辩证法,在集中精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极端负责”的硬作风,扎扎实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撑。
一、坚持以立为本,为高质量发展立心立魂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只有从思想深处“立”得住,行动举措才能站得稳。对连云港来说,肩负“立心”“立魂”这个重大政治任务,需要坚持理论舆论同向发力、文化文明同频共振,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当下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的火热实践中,始终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把牢正确的前进方向,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高举旗帜明方向。党确立***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连云港市始终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一方面,重抓“关键少数”,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全党全社会的风向标作用,坚持一月一专题,以领学自学、研讨交流、专题辅导等方式,推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学深悟透做实,切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更加坚定地铭刻在内心中,融入血脉里,落实到行动上。另一方面,注重统筹推进,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引领“全员覆盖”,针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充分彰显“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作用,采用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方式下基层接地气通民气,创新推出“建设优秀宣讲队伍、打造优异宣讲阵地、培育优质宣讲品牌”的理论宣讲“三优”提升工程和优秀剧目“六进”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进一步以文化人固根本。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我们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为意识形态的发展巩固提供更加充沛的文化承载和文明滋养。连云港市深入践行***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一方面,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意推出“花果山的二十四节气”“山海遗韵”“山海藏珍——让文物活起来”“我和连云港的四季有约”等系列短视频,“朐风海韵越千年”丛书,以及“节气连云港”海报、表情包,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持续推动港城本地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始终把思想指引和价值引领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指针,积极倡导新风尚,弘扬正能量,涌现出人民楷模王继才、全国道德模范方敬等一批重大典型,打造了“一群好人、满城春风”的城市名片,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丰厚滋养。
全面落实“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凝心聚力启新程。***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出发,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根本任务最集中最鲜明的概括,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开辟了新境界。连云港市创造性地推动“两个巩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一方面,统筹“两论”发力,注重把理论管方向、抓根本和舆论管导向、聚力量有效结合起来,用理论升华舆论,用舆论助推理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等重大主题宣传,连续策划“潮起海州湾逐梦新港城”“奋战攻坚突破奋力争先进位”等全媒体新闻行动,合力唱响奋发向上的主旋律,不断凝聚意识形态的人心力量。另一方面,深化“两中心”建设,推动各县级融媒体中心持续在提质增效上进行新探索新实践,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因地制宜地进行资源整合、平台聚合、活动联合,持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让“两中心”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二、坚持立破并举,为高质量发展激浊扬清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保持了向上向好态势,同时要看到,意识形态领域仍不平静,面对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严峻。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最大的底气。做好意识形态这项争取人心的工作,必须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始终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强化思想引领,坚决抵制错误观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的提出源于问题,理论的魅力和感召力来自解决问题。***总书记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方面,面对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要学好悟好用好《***著作选读》等权威教材和重要辅导读物,加强阐释解读和舆论引导,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让理论的价值在回应现实关切中彰显,让理论的伟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倍增。另一方面,面对群众思想上的困惑,积极通过理论社科研究阐释,准确辨析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本质及影响,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立场坚定地批驳谬误,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斗争,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引导广大干群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强化舆论引导,努力净化舆论环境。***总书记指出:“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一方面,要树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不动摇,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同时要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打造新闻精品,持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另一方面,要坚持群众在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也就在哪里,健全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同时要把党管媒体的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持续推进“清朗”“净网”“剑网”“护苗”等一系列专项行动,聚焦“自媒体”乱象、网络谣言、网络水军操纵信息内容、规范重点流量环节网络传播秩序等问题开展整治,充分保障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牢牢把握网上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
强化初心引航,不断夯实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民生取向”是我们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更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一方面,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积极察民情,深入基层发现问题、寻道问策,“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建立完善舆情联动研判处置工作机制,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情民意,特别是做好涉及群众多、范围广、影响大、关注度高的决策项目,重大活动和改革措施等事前网上舆情风险评估工作,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建议,积极采纳合理诉求。另一方面,牢记初心使命,合力解民忧,通过正面引导,多角度多渠道诠释、分析和疏导,把群众的正当民生诉求变成全社会真抓实干的共识和动力,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致力于惠民生、解民忧、造民福,推动高水平实现“民生七有”,充分体现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担当新作为。
三、坚持以学应新,为高质量发展提能增效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学习是解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公开讲话”,也是***总书记一直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重要习惯。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皆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工作也随之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出新特征。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紧跟新形势、用好新技术、增强新本领,才能在以学应新、以变应变中,始终把牢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通过学习提高政治能力。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要求。政治能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践的,关键看行动。一方面,要用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坚持人民至上,心怀“国之大者”,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科学研判、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重大风险和挑战,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真正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另一方面,要保持政治定力,善于驾驭复杂局面,凝聚社会力量,防范政治风险,在根本重大原则问题上坚持党的政治信仰、政治主张、政治立场不动摇,着眼实现“两个巩固”不动摇,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亮底色,永不变质,在守正创新中展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
通过学习提级技术赋能。当下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2023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75.6%。随着ChatGPT等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更趋复杂。一方面,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不少干部存在“本领恐慌”,担心能力跟不上“时代节拍”。必须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不断强化新技术、新应用学习,借助技术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制高点,进一步锤炼“八项本领”、铸就“七种能力”。另一方面,要主动担负起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网络安全的使命责任,坚持以数字化为意识形态乃至各项工作赋能,创新打造网上“孪生”工作阵地,并加强对数字技术新课题、新领域的研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推动阵地、人才线上线下融合,在网上同步开展“数字+”理论学习宣讲、舆论引导、文化传播、文明倡导等工作,更好实现意识形态工作在“云端”“指尖”有效对接。
通过学习增强斗争本领。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三个务必”的要义之一,是党的鲜明品格和优良传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一方面,要认清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党员干部必须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伟大斗争新的历史特点,主动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真刀真枪和斗争一线中经风雨、磨意志、长骨气、强操守,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堤坝,努力为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主要表现、生成机理及破解之策
近十年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风险就此消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严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1]53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愈益激烈,西方国家加紧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攻击和渗透。比如,在网络上抹黑“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倡议,并肆意设置议题来丑化中国的形象。由此可见,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风险,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表现
“风险”(risk)一词大约出现在十六七世纪,据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考证,它是由西班牙或葡萄牙人传入英语之中的。最初,人们使用风险指航海到未知领域所遇到的难以预测的风浪、礁石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意为发生损失、伤害和不利的可能性。后来,随着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商业活动中保险、借贷业务开始兴起,风险又被用来描述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波动和财产损失。风险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既与人类实践活动范围的拓展所引发的事件之间关系的变化直接相关,又与客观事物自身的变化所引起的原有事物内部或原有事物之间关系的变化紧密相连。意识形态风险不是外显为一种可视化的损害,而是内隐为一种持续性累积的破坏性能量而存在,一旦被外在突发事件点燃,便会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严重冲击,从思想领域开始,迅速蔓延至政治、社会等领域,进而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性危害。因为这种特殊风险具有强大的破坏性,因此意识形态极易成为国家之间进行博弈的工具或手段。
“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2]在全媒体时代,随着舆论场域由线下现实空间转移到线上虚拟空间,网络自身所带有的自由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其变成大量人员参与、虚假信息流播的复杂舆论场,迅速成为舆情热点、悖论现象、错误思潮、议题设置的集散地和放大器,加上西方国家“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变本加厉,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也随之加剧,网络空间演变为“寂静的战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是指在网络场域中由外部冲击或内生问题引发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被消解、功能被弱化、价值被分化从而使意识形态处于有效控制与无效控制之间的一种不确定状态。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不容小觑,若任其滋长,将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话语权开始旁落。换言之,在我国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面临消解的风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多元价值观的侵蚀、党的领导地位面临边缘化的冲击。
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与传统意识形态风险相比,发生的概率更大、能级更高、掌控更难,成为意识形态风险领域的“最大变量”。相对于其他领域中的意识形态风险而言,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呈现出一系列非传统特征。
1.快速扩散性。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社会思潮交流交锋交融、个人情绪宣泄表达的场所,更新迭代的网络媒介加快了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传播速度。人们借助于网络的即时性、高效性纵然相隔万里也能进行“面对面”交流,这就意味着曾经的线性或网状的信息传播模式被“裂变式”传播模式所取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借助于网络能够在各个传播层级之间实现几何指数裂变扩散。在这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机制下,每个人在网络上都有属于自己的舆论场,兼有信息生产者和接收者的双重身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跨地区、跨民族、跨国家的演变趋势无以复加。
2.渗透隐匿性。在全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战场,某些西方国家表面心怀善意,宣扬所谓正义,实则包藏祸心、深挖陷阱。“向世界其他国家兜售‘美式民主’……是霸权主义在虚拟世界的扩张与体现……”[3]他们凭借自身的网络文化霸权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内嵌于各种网络产品和服务之中。例如:好莱坞某些电影、欧美的一些流行音乐等刻意、巧妙地宣扬着西方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部分受众沉溺于这种感官盛宴中无法自拔,意识形态认同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偏移,这种借助于生活化的叙事方式来进行意识形态传播的风险更不易被察觉;有些西方媒体长期戴着有色眼睛看中国,抹黑、丑化中国,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制造虚假信息、混淆视听,通过裁剪网络图片、视频,人为制造流量、博取眼球,刻意蒙蔽网民。
3.交叉叠加性。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线上线下联动”,即网络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领域风险交叉叠加。随着网络技术的最新讲话系列,国际国内、线上线下的边界性愈发模糊,它们相互交织不断融合,网上充斥的不同社会思潮渗透到现实生活,能够衍生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的风险,这些不同领域的风险交织叠加能够产生放大效应,最终形成风险综合体。另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的外源性风险和内生性风险缠绕交错。外源性风险主要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相互勾结并不断扩大势力,利用网络全方位传播他们的价值观所形成的风险;内生性风险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一些错误社会思潮在网上相互耦合发酵所形成的风险。二者交叉堆叠所带来的风险形成“乘数效应”,一旦爆发就会造成全局性的危害。
二、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机理
准确把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机理是制定有效破解之策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4]152这句话表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现实生活,同样意识形态包括网络意识形态的生成也离不开人们的现实生活。
(一)逻辑起点:现实利益诉求无法得到有效表达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拥有广泛共同利益的社会成员彼此联系起来,诸如反映各式各样利益要求的阶层、阶级、国家就这样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2006年7月,胡锦涛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出现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6]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引起的利益分配格局调整的必然结果,民众的利益关系也随之不断分化,呈现出多层次、宽领域、多方向发展的特点。既往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被打破,致使利益相同的社会成员以一种全新的条件实现重组,各类不同社会利益主体不断涌现,引发了多种多样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诉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同时一些深层次的利益固化的藩篱开始显现。利益固化的藩篱就是为保障既得利益的持久性、稳定性而设置的壁垒,这些壁垒既有之前旧体制中尚未触动遗留的,也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新形成的。当前,利益固化藩篱作为一种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已经显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成为阻拦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高墙障碍,成为侵蚀社会公平正义的毒瘤恶疾,也是造成利益冲突的重要根源。此时,传统利益表达机制远远滞后于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复杂化的实际情况,这就导致部分群体合法的利益呼声很难得到有效回应。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隐蔽性使得它成为这部分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天然场所,随着负面情绪和矛盾越来越多,便会以一种极端方式在网络上进行释放。我们知道,当民众一些合理的诉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便会在网络上大量聚集发酵,很容易出现集体非理性的民意表达浪潮,这些民众极易被错误价值观误导。加之,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推波助澜,从而引发相关利益群体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抵触甚至反对,现实利益冲突就成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逻辑起点。
(二)技术支撑:更新迭代的网络技术出现异化
当今世界,信息革命浪潮在全球范围风起云涌,以云计算、大数据、AR/VR、物联网为代表的颠覆性网络技术加速创新,并逐渐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包含着自己的对立面,网络技术也不例外。一些有悖于网络技术研究和应用初衷的负向价值愈发凸显,网络技术异化越来越引发公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马克思指出,“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换来的……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4]776。马克思看到现代工业和科学与贫困和衰颓之间存在着对抗,并指出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的现代技术出现异化的原因在于掌握和使用它的人。
目前,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托自身先进的网络技术优势,竭力鼓吹所谓的“网络自由”,一些西方的政客、学者也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来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念,敌对的和虚假的意识形态搭乘网络技术异化快车开始在网络空间隐匿传播。这些技术异化主要包括三个类型。首先,深度伪造技术。深度伪造技术是一种运用AI程序和深度学习算法实现音视频的模拟技术,其致命性在于让虚假信息以高度可信的方式欺骗社会公众,混淆黑白,降低人民对社会的总体信任度,进而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真理性造成冲击。其次,暗网运行。暗网是运用网络先进技术加密的网络空间,其服务器和数据传输的信息内容被先进的技术密码层层保护,呈现出“隐身”的状态,这就导致暗网成为涉恐涉暴、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肆意滋长的黑色空间,这些“黑色信息”无孔不入,也侵蚀着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最后,算法推荐。算法推荐是一种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算法为一体的技术,它通过对网络用户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推送相关信息,巧妙、精准地向用户推送他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导致受众视野逐渐窄化并被囚禁于算法推荐产生的“信息茧房”之中,逐渐改变网络用户主体的价值判断,致使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被弱化。
(三)助推因素:网络中信息的频繁多元交流
马克思认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7]在传统意义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在血缘关系、地域关系和业缘关系基础上互动的,多以面对面的人际互动为主。但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网络社会时代,并且这个社会还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继续扩展。网络社会中的互动带有的自由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特点,这就使得网络空间成为大量人员参与、多元观念交流互动、虚假信息汇聚的复杂舆论场,迅速成为悖论现象、错误思潮、议题设置的集散地和放大器。在网络时代,人类交往活动呈现出新的发展样态,网络社会的出现也在不同程度上对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着新的塑造。
网络社会的互动以网络人机互动系统、网络人际互动系统、网络自我互动系统为基础,从实质上来看,这正是现实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在网络场域的反映。网络人际互动系统是网络社会互动的核心范畴,原因在于它是现实社会中人向网民转化的决定性力量,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现实社会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都会在不同层面上得到满足,形成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构成网络社会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8]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使网络交流更加活跃,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群体、不同文化程度的网民的网络互动千差万别。作为每一个传播节点的网民受到自身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好奇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歪曲、夸大、渲染处理,进而引发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此外,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缺乏正确价值认知和行为判断的网民极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影响,尤其是被一些网络意见领袖所裹挟,有可能演变为、异化为非理性信息的传播者。在网民进行信息频繁交流的过程中,不良信息就会出现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领域的迅速扩散、发酵,可以说频繁的多元交流提升了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的生成速度。
(四)外部条件: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跃升,境外敌对势力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行为既在传统领域实施,更在互联网上进行,尤为明显的是他们注重在互联网上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西方国家在网络上对我国策划“颜色革命”的力度开始加大,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这是由于个别西方国家冷战思维的阴魂不散,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采用“非友即敌”的绝对方式处理国际关系,并以此来将关联国家划分为敌友阵营。一些受冷战思维影响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追求自身绝对安全逐渐走向联合,发动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对中国的“围剿”。
境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渗透和颠覆活动成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生成的外部条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部分境外资本蚕食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我国互联网产业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境外资本利用注资的方式开始进入全媒体行业,受境外反动势力控制的资本肆无忌惮地表现出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狂热情绪,利用其所控制的媒体制造、引导、绑架网络舆论,这些杂音甚至一度盖过主旋律,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带来危害。其次,“三股势力”利用网络加紧意识形态渗透。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相互勾连,借助互联网把这些背逆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思想向各地传播,甚至蔓延到穷乡僻壤,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带来极大威胁。最后,境外敌对势力运用网络霸权和文化霸权蛊惑人心。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鼓吹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标榜自己一向都站在永恒的正义和真理一边,将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变换着形式在网络上向我国网民反复推销,妄想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制造混乱。
三、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破解之策
2019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政治、意识形态、党的建设等领域的风险防控与化解作出了重要指示,为我们在新时代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我们要从四个方面用力。
(一)扛起政治责任,打赢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能力战
“政治责任是政治官员履行制定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推动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执行的职责,以及没有履行好这些职责时所应承担的谴责和制裁。”[9]为了更好地理解政治责任,我们把政治责任主体应做的分内之事称之为积极意义的政治责任,把政治责任主体未履行好积极意义的政治责任所受到的谴责和制裁称之为消极意义的政治责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比较而存在,没有积极意义的政治责任,就没有消极意义的政治责任;没有消极意义的政治责任,政治责任主体就不会更好履行积极的政治责任。由谁来承担、确定或评价二者的内容、范围是区分民主政治和专制政治的重要标志。
通过对一般意义上政治责任内涵的界定和分析,明确领导干部作为政治责任主体在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中哪些是应为的政治行为,从而使其明确政治责任范围,更好地扛起政治责任。2018年6月,***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炼就一双政治慧眼,不畏浮云遮望眼,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10]98为此,我们在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党管意识形态。这是党在长期的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中总结的基本经验,任何时候都必须抓紧、抓好。党的二十大指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1]43一是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中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在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不断优化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顶层设计;全党动手下大力气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以党内法规形式明确各级党委(党组)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并将其纳入巡视范围。二是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层层压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对于那些把责任推给上面和留给后面的部门单位要严肃问责,切实做到敢管敢抓、真抓真严;树立补齐意识形态工作短板、担负起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主体责任,努力形成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的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探索破除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痼疾的新思路、新方法。
2.坚持党性原则。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坚持党性原则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保证。
2016年2月,***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性原则不仅要讲,而且要理直气壮讲,不能躲躲闪闪、扭扭捏捏。”[11]一是准确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性。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实处,及时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更好地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网络意识形态渗透。二是加深对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认识。
***指出:“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人民精神力量。”[12]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意志、主张就是人民的意志、主张,没有离开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离开党性的人民性。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具体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体现为:只有坚持党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只有坚持人民性,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完善制度体系,打赢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防御战
《辞海》对制度的解释:一是指“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二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我们可以把制度理解为一整套经过长期的实践或精细的顶层设计形成的并且被广大群众所广泛认同和遵守的能够解决问题的行为准则或规范。制度通过一系列规则划定人们的活动界限,使存在于特定时空的社会主体遵循相应的活动秩序,从而营造一种平衡的、稳定的、有机的良好社会环境,它可以有效地缓解社会冲突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195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