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中共历史上的著名三问及其历史意义
我们常说“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怎么才能“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呢?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善于审视和检查自己,善于从“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人民之问”中,来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感来对待党的事业。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著名的三问,当然这个三问的版本并不一样,就以我们选择的这三问作为一个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从中汲取力量、智慧和精神营养。
一、窑洞之问为惊天之问,也是共产党根基之问
问是什么?问是一种思考,问是一种审视,问是一种惊醒。1945年7月,为巩固全国民主团结、促成国共谈判,黄炎培等6名国民参政员造访延安。虽然只有5天时间,但中共领导人的朴实稳重,红色延安的民主祥和,让黄炎培不禁感慨:“延安五日中间所看到的,当然是距离我理想相当近的。”著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在认真考察之后,既有些许兴奋,也有一些疑虑。为此,他在窑洞中有和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一番长谈。
黄炎培坦率地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毛泽东思考了一下,就干脆果断地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听了,感慨地说,“这话是对的”,因为“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1945年8月10日,黄炎培在重庆出版了自己著述的《延安归来》。他在书中写道:“我认为中共朋友最可贵的精神,倒是不断地要好,不断地追求进步。这种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前途希望是无限的。”有人劝阻他不要著书为共产党作宣传,以免遭受人身危险。他说:“我只是用朴素的写真笔法写出所见所闻所谈,决不加以渲染。共产党确实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事实胜于雄辩,我黄炎培不作违心之论。”
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压迫、反抗、暴力、推翻、新建、压迫、反抗、暴力、推翻、新建……”这样一个循环史,也叫历史规律。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不但没有使江山稳固万世,就连二世也没有到头;大汉历经“文景之治”、武帝称雄,最后被王莽篡权;大唐有了贞观之治,有了“开元盛世”,也难逃中唐的混乱和最终的出局。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史。那么,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一个执政者,有没有办法跳出这个魔咒?能不能打破这个历史循环?历史拭目以待,人民拭目以待。
1、处在人民中,执政者不成为人民的对立面
习总书记为何要在全党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何把这次党史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密相连?执政党如果脱离人民,就极其容易走上人民的对立面。总书记强调,“最大的政治就是民心向背。”他说,“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是争取人民、教育引导人民、发动和依靠人民的成功史。让党存在在人民群众中,让党员干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始终戒惧和敬畏人民,这样的党才会健康。党风不正,党群关系紧张,就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2、尊人民为大,执政者不骄傲不膨胀不怠政
中国古代就有“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习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在十九大报告中写道“大道将行,天下为公”。始终心里装着人民,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如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打黑除恶,这些都体现了人民为本的执政风格。以前,毛泽东老一辈革命家极为清醒地提醒自己:“不要学习李自成”,“进京赶考,要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中国共产党以“救国救民为初心”,一路走来,从找到“民主新路”,到坚持“两个务必”,再到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用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取得伟大成就,破解了旧社会旧制度导致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总书记就十分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巩固政权更不容易;只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出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就出不了大问题,我们就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
3、共产党江山稳固的根基在人民,前提却在党自身的过硬
***总书记反复讲,“打铁还需自身硬”,他形象深刻地指出,“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四个不容易”是历史难题,也是时代课题。但惟其难解,方显共产党人英雄本色。破解“四个不容易”,靠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实现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敢于进行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伤,敢于壮士断腕,防止祸起萧墙”。
二、少奇之问为扪心之问,也是共产党自咎之问
即便是时光的河流淌过了76年,回望滋萌于巍巍沂蒙的“少奇之问”,依然振聋发聩。1942年,山东沂蒙根据地被日寇封锁、蚕食、压缩为“一枪就可以打穿”的狭窄地带,山东党的工作陷入敌强我弱的被动局面。这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吗?是不可改变的客观现实吗?共产党人从来不会归罪外部,而是善于从内部寻找问题的症结。面对困境,刘少奇权时救急,昼夜调研,他自问也是发问:为什么没有取得对敌斗争的优势?为什么没有树立起基本群众的优势?为什么群众没有真正发动起来?
凡是结果都有原因,凡是原因都有结果。
经过发问,打破砂锅问到底,深挖出工作不良的原因:没有取得对敌斗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24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