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在读书分享会上的讲话:读书的四重境界
同志们:
今天,我们举办读书分享会,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活动营造一个人人读书、人人喜欢读书的良好氛围。刚才几位读书分享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生活体验等多角度畅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相信大家听完也会有所启发,希望这样的阅读和分享能够坚持下去。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涵养品德的重要途径。人人都道读书好,但是随着当下精神文化的消费日益多样,过去一本书、一杯茶的生活早已被多种多样的消费形式所取代:在网上冲浪,在微信盘桓,在抖音和快手中神出鬼没……
微信上闪烁的消息,网络上不计其数的app、小程序,都在引诱着你我他,这些诱惑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读书上身陷困境。
常阅读,世界便是你的家;不阅读,家就是你的世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读书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还能让我们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作为文旅人,我们在行万里路的同时更要读万卷书。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下读书的“四重境界”:读书好、读好书、书读好、好读书,共同探讨读书的意义与价值。
一、读书好
“读书好”说的是读书的收益。
中华民族是个善读书的民族,自古以来流传着匡衡凿壁偷光、孙敬“悬梁刺股”、车胤囊萤夜读等故事。众多哲理名言和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读书的意义。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告诉我们,读书就像为人生点亮了一盏明灯,多明理,少过失。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说:“一个人的落伍,迂腐,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人只有通过不断阅读修身养性,提升自我,才能让自己不困顿、不迂腐。
钱钟书先生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任何人都无法走遍现实世界的角落,但书籍可以带你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英国谚语说“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读书是强健我们心灵的最有效途径。
宋朝皇帝真宗赵恒说得比大家更为直白:“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读书最直接的收益是知识层面的提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未知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读书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
补充爱读书的例子。
为什么要读书?其实很多名人给出了很好的回答。董卿说:“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奥巴马说:“读书是为了把握自己的命运。”沈从文说:“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这些还只是从提升个人修养层面谈认识,白岩松说:“要想一个国家向前进,变得更安全,是需要多读书的,因为只有多读书,才能慢慢地建立理性。”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认识已经将阅读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1.毛主席的读书名言:“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
毛主席一生特别爱读书,在他的住所里,床上、办公桌上、甚至卫生间里都放着书,一有空闲他就读书。建国后,他住在中南海丰泽园紫云轩,他的卧室非常简单,最显眼的就是加宽的硬木板双人床,为什么加宽呢?因为毛泽东有躺在床上看书、看报、办公的习惯,床的一半是用来放书的。平时,毛泽东床上的书堆得足有一尺多高。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主席读书的一大特点。他在读书时常常在书页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留下自己的心得或评论。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就曾在书页上写有1.2万字的读书批注。在领导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在所读过的哲学教材书页上都留下了许多阅读符号,如横线、竖线、斜线、波浪线、三角、方框、圈、点、勾、叉及问号等。在建国后,毛主席读书时作批注亦不少。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都画有四五个圈。
新中国成立后去外地出差,毛主席都带着一大堆书。有一年夏天,他出差到武汉。武汉的天气特别热,那时也没有空调,他每天晚上仍然坚持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淌。他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汗水,才能学到知识!”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忘阅读。一次,他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最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你们知道我是多么的难受啊!”、毛主席晚年视力有所下降,但他仍然坚持读书,有时竟然一天读上十几个小时。据毛主席身边的护士说,直到逝世前,毛主席身上插着静脉输液管、心电监护线,依旧不肯放下文件和书籍,他让人用桌托着书,放在他能看得到的位置。“终身不懈,至死方休”,这八个字,就是对毛泽东读书的最好概括。
2.蔡元培(浙江绍兴人),毛泽东赞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中国近代教育界的泰斗和先驱,曾任民国教育总长、北大校长等。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夏天蚊虫多,晚上读书时把一双脚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专心致志地读书。蔡元培六岁上学,后随举人六叔在师塾苦读,他十七岁考中秀才,十八岁开馆教书,二十岁到家乡徐树兰(清代河南知府归乡)家读收、校书,徐家有“古越藏书楼(今绍兴图书馆)”他边校订图书边大量阅读,二十三岁时中进士,成为翰林院编修(清皇帝的文学侍从)。
蔡元培自述:“我是比较还可以研究学问的人,我的兴趣也完全在这一方面。自从任了半官式的国立大学校长,每天不知要见多少不愿见的人,说多少不愿说的话,看多少不愿看的信。想腾出一两点钟看看书,竟做不到,实在痛苦极了。”“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感兴趣的可以读读收集他著作的一本书《蔡元培: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快速地获取他人的经验、观点和方法,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智力素养。我们集团员工都还很年轻,正处于人生积累阶段,更要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要勤读、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读书可以提升气质。
集团招进来的基本上都是本科生,都应该算是中级知识分子吧。知识分子就应该有知识分子的样子。我经常讲作风问题,因为作风代表着我们的气质。那么,知识分子的气质是什么?肯定不是莽汉作风,也肯定不是豪横形象,知识分子的气质应该是温和的、礼貌的、讲道理的、谦谦君子的。我们同志应该具备这样一种独有的气质。而这种气质的养成,除了大学阶段的培养,更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多读书,通过诗书的熏陶,来持之以恒地涵养这种气质。
网上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读书,就是不想有一天在看到山河壮美的时候,只能说出“哇塞”“好美啊”“太震撼”这种感叹的简单词汇,而是能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当你失恋时可以低吟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悲喊:“蓝瘦,香菇!”有点搞笑,却真实地反映了读书与不读书的最大区别。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其实就是在给生命化妆。阅读的过程,是思维能力、品性与境界均在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气质自然而然会发生改变,哪怕这个人外表不怎么样,但是如果他谈吐不凡,一样可以成为一个魅力十足的人。
二、读好书
读好书是说读书要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253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