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其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必须更好发挥牵引作用。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我们需要客观、理性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逻辑,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深刻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改革举措制定的底层逻辑,着力实施关键性改革举措。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逻辑和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逻辑,以及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不断提高。我国正在经历从高速增长(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驱动)向高质量发展(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型。全世界在最近二三十年时间中都面临着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不足的挑战。以美国为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后,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只维持在1%以内,最近几年甚至降至0.4%、0.5%,对应着1.5-2%年均经济增速。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工业化国家同期也都面临着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不足的挑战。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一直保持在4%以上。分析显示,1979年至2022年,我国GDP增速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之间的关联系数高达81%,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解释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后,由于中国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速从过往的4%下降至1.2-1.8%这一区间。一般而言,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占到经济增速的40%左右(余下的60%由劳动力增速和投资增速构成),而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需要保持GDP增速达到5%左右,这就要求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需要提升到2%以上。因此,在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保持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增速是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逻辑和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新质生产力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重要来源
从理论上来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在工业化进程结束之后,如何保持相对高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亟待破题的全球性挑战。当前,在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我国在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方面尚有很大空间,这也是我国经济充满韧性和潜力,经济形势长期向好的重要原因。
首先,中国经济的“再工业化”,即“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5G/6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驱动产业的变革,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第二,“新基建”投资——围绕着再工业化的新基建投资将极大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第三,大国工业。我国已经建成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门类,制造业的GDP占比达到27%,远远超过美国的10.7%。将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将为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增速带来新的动能。第四,改革开放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空间。第五,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碳中和不仅仅是单纯的能源革命,而是一场比能源革命更深刻、更彻底的经济社会的系统变革。分析显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的投资将近300万亿元,相当于未来三十年每年投资7-8%的GDP,这将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进一步提高提供巨大空间。
基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当面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滑的挑战时,党中央提出了系统的应对方略——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所形成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通过新质生产力形成新的发展动能,解决经济社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实现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一个V型反弹,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基于工业文明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大超越。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266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