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学习
材
料
汇
编
2024年11月
目 录
1.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写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之际(《人民日报》2024年10月07日 第01版)………………………………1
2.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新华社2024年10月07日电)………………………………14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4年第20期)……………………………………………27
4.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2024年10月29日 第01版)…………………………………………………51
5.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2024年10月30日 第01版)………………………………………………………54
6.习近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求是》2024年第21期)…………………………………………………58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写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之际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07日 ? 第?01 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一年来,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持续迸发磅礴的实践伟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实践。
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结束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考察。
在景德镇南麓遗址旁,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端详,有感而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
今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宝鸡考察。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国宝何尊铭刻的“宅兹中国”,是迄今为止“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
面对何尊,久久凝思。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始终吸引着总书记关注的目光、激发着总书记深沉的思考。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深刻指出:“‘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思想结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
深刻总结百余年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探索以及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高举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旗帜。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也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土壤。”
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传统基因?怎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脚步不停,深邃缜密的思考不断——
在上海,总书记强调,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山东,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
持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论述不断深入,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体现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
今年春节前夕,天津古文化街披上节日盛装。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果仁张、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特色店铺,游人如织、热闹非常。
一条古街,承载历史记忆,也展现时代新貌。
徜徉其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文化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原则方法。
林海茫茫,山崖壁立。位于甘肃天水麦积区的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221个窟龛、1万多身泥塑及石雕造像、1000余平方米的精美壁画……仿佛打开了一幅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
今年9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天水、兰州等地考察调研时指出,甘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敦煌研究院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新征程瞩视中华文明,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坐标观察中国式现代化,深邃的思想让我们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显底气。”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温暖而有力。
新征程上,我们昂首阔步的底气何来?“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有力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引领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彰显实践伟力,新思想凝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大精神力量
新思想指导新实践,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九个坚持”概括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十四个强调”明确文化建设根本遵循、“七个着力”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重要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引。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是!爱!愿祖国繁荣富强!”全体师生起立,铮铮誓言掷地有声。
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网上网下大思政课。9月21日晚,2024“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南开大学启动。
在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和老校长张伯苓的数字形象跨越时空的对话中,“爱国三问”让在场的学生沉思。他们的回答,让我们感动。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一系列改革举措迅速展开: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和“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持续完善。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凝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大精神力量。
首都北京,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鼓楼向南远望,古今交融、气势恢宏,一幅中华文明传承与赓续的历史画卷次第展开。
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六个场景、两条非遗街区、八个体验互动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徒现场展演……“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于6月7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各地举办1.2万余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广泛的特色活动,“非遗热”持续升温。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反复叮嘱要把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今年2月,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110余片精选的刻辞甲骨,以及觚爵鼎尊、钺刀戈矛等文物,通过人工智能、裸眼3D等新技术,仿佛有了生命。
“‘老泉州’有了新传承!”金秋时节,漫步在福建泉州鲤城区金鱼巷,红砖深巷曲径通幽、古朴民居通透开阔。踩着石板路,在千年古城体验“老泉州”的生活日常,众多游客流连忘返。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
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加强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创新与传承相得益彰。广东潮州、四川阆中、山西平遥等一大批古城在整体保护、活态传承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赓续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思考良多。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2024年春节假期,《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第二十条》等影片深受观众喜爱。春节档全国电影票房达80.16亿元,观影人次超过1.63亿,创造同档期新的纪录。
优秀电视剧也呈井喷态势:讲述张桂梅的故事、为人民教师唱响时代赞歌的《山花烂漫时》,激励青年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的《问苍茫》……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大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身体力行落实“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的要求。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扎根人民,文艺便有了源头活水。
一部部文艺精品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见证了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全方位全景式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与时俱进是我国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
今年8月28日至29日,以“弘扬时代精神??共建网络文明”为主题的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各界嘉宾齐聚蓉城,交流网络文明共建经验,发表网络治理专业意见,推动我国网络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何以中国”“网络中国节”“节气里的大美中国”等主题活动百花齐放,“中国人的故事”“中国好网民”等网络互动引导活动竞相登场。大流量澎湃正能量,新技术展示新力量。全社会共建共享网上美好精神家园的氛围日渐浓厚,文化自信自强汇聚起网上网下最强向心力。
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安排,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宏伟蓝图鼓舞人心,时代号角催人奋进。
习近平文化思想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贡献中国智慧,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
金秋9月,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不断、硕果累累——
2日,参加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中外记者踏上四川广元古蜀道上的翠云廊,道旁千年古柏印证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古老生态智慧;
4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文艺演出上亮相,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魅力随着奔放的舞姿尽情绽放;
19日至21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成功举办,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位中外嘉宾共襄盛会,展开深入交流。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从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历史中汲取智慧,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念、重大主张,为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正确精神指引。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今年7月2日,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机场贵宾楼大厅,10余名当地少年用标准流利的中文演唱《歌唱祖国》,欢迎习近平主席的到访。
“长大后我想去中国的清华大学读书”“清华大学也是我的梦,我想学程序设计”……孩子们语调欢快地向习爷爷讲起自己的“中国梦”。“欢迎你们到中国去上大学!”习近平主席笑意盈盈,颔首赞许。
音乐跨越国界,文化架起桥梁。当大国外交遇上音符跃动,奏响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对外交往的乐章。
今年春天,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唱响,来自美国林肯中学和斯特拉孔中学的同学们把这首中文歌曲送给中国朋友。9年前,习近平主席访美时曾走进林肯中学,鼓励同学们多到中国走走看看,体验和感知中国。
“中国朋友热情好客,尽管美中两国有十几个小时的时差,但我们立即融入了这里,完全沉浸在故宫精美的建筑和万里长城的磅礴气势中。”来自林肯中学的杰西·杰弗逊希望将来能够学习更多中文,了解更多中国文化。
有朋自远方来。一批批习近平主席邀请的外国客人来到中国,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知当代中国发展活力,留下许多美谈佳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2023年11月,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希望各国专家学者“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2023年12月,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良渚的文明之光穿过岁月时空,再次展示在世人面前……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精神力量。
今年5月,中法元首小范围会晤,马克龙总统有感而发:“通过同主席先生的深入交流,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理念和发展历程,对中国在重要问题上的立场认识加深。”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
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商旅络绎、驼铃不绝,开启东西合作互利篇章。
“我们完全可以从古丝绸之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进合作,共同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
溯源辉煌历史、谋划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引起跨越山海的共鸣。
今年9月,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敦煌开幕,5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800余名嘉宾围绕“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主题开展对话,弘扬丝路精神、推动文化交流、凝聚广泛共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习近平总书记生动的比喻,昭示了深刻的道理: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一组数据,见证文化交往的“双向奔赴”:今年上半年,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共查验出入境人员2.87亿人次,同比增长70.9%。这得益于互免签证、144小时过境免签等利好政策的落地实施。
“故宫和长城要去的,天津也要去看看。”受益于144小时临时入境许可,途经北京转机的韩国旅客李美淑得以畅游京津,认识了解中国。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启迪人心的思想指引,给实践以前行的力量。
这是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文明对话:今年4月,“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展,约200件文物精品见证了百年间双方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
这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交流交汇:今年7月,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尼山举行,7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孔子故里,共话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要携手推进多元包容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倡导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包容共存,共同推动全球文明倡议结出更多硕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循大道,至万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将取得非凡成就,铸就新的辉煌。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一年间
新华社 2024年10月07日电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
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举旗帜、明方向,守正道、开新局。
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融汇激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指引文化发展新方向
秋日的北京碧空如洗,宽阔的长安街上阳光铺洒。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的京西宾馆,静谧而庄严。
一年前,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这里举行,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指明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肩负的职责使命:
“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在历史长河中审视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地位,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世界风云中认识文化塑造综合国力的重要影响,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文化发展新方向。
几天后,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后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走进景德镇,将文化传承发展作为此行一项重点考察内容。
总书记从陶瓷文化,谈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致力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总书记念兹在兹、饱含期许。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系统谋划、身体力行中,指引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掀开崭新篇章。
以文兴邦,充分发挥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西宁宏觉寺,千年古刹见证了唐蕃古道的恢宏繁盛,聆听过丝绸之路的车马辚辚,镌刻下民族交融历史和团结印记。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新贡献。”
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多元凝聚为一体,文化认同始终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发挥文化功效,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将其融入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建设金融强国,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阐明“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等五方面实践要求,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涵养;
推进依法治国,强调“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添法治动力;
围绕党的建设,明确“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推动形成以文养廉的浓厚氛围。
一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为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辟了文化新路径、拓展了文化新空间。
铸魂育人,为奋进新征程固本培元、凝心聚力——
2024年9月29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伴随着《向祖国英雄致敬》雄壮激昂的旋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同他们亲切握手,表示祝贺。
一枚枚勋章奖章,铭记着不可磨灭的功勋,鼓舞着新时代奋斗者前行的脚步,凝聚起全社会建功立业、昂扬奋进的精神力量。
民族复兴需要精神引领,国家发展需要价值导航。
从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用好一大会址等红色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到在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再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文化人,着力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
号召党员“通过坚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叮嘱年轻干部“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要求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引领全党打牢理论基础、铸牢思想之“魂”,以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踏上新征程、创造新伟业。
赓续文脉、留住根脉,守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北京中轴线,“文化之脊”历久弥新。这条始建于13世纪、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世界最长城市轴线,彰显着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成为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世界遗产大会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新的要求。
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2024年9月,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伫立于镇院之宝何尊前,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思:“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不忘本来才能更好开辟未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中华文脉开枝散叶生机勃发,升腾壮阔图景,激荡复兴气象。
开创文化发展新局面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一席话言近旨远。正是文化的力量,赋予了我们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改革创新的活力。
一年来,高擎习近平文化思想旗帜,中华文化“一池春水”生气盎然,神州大地升腾“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
文化自信自强塑国魂——
2024年8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亲切接见载誉归来的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全体成员。
“你们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看到了中国开放包容、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锐气和底气。”习近平总书记为奥运健儿点赞。
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我国参加夏季奥运会境外参赛历史最好成绩,实现了比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一个自信开放的新时代中国呈现在世人眼前。
文化自信正不断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焕发出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来自于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体现在我们对中国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由衷热爱之中。
北京延庆,雄伟长城蜿蜒在崇山峻岭间,八达岭长城景区游人如织。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勉励大家“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守护根脉,传承文明。
召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构建大保护格局,赓续中华文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探索新经验,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13.9万部(件)……不断求索文明“密码”,让古老文明的面貌变得更加清晰。
“文博热”不断升温,“文创产品”持续热销,“诗词热”蓬勃兴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民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愈发高涨。
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我们党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赋予文化发展以新的生命力、创造力。
文化强国建设铸辉煌——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
一年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着眼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我国共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200个,乡镇影院银幕超过1.2万块。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
着眼推动精品文艺创作,影视剧《热辣滚烫》《我的阿勒泰》、京剧《纳土归宋》、话剧《苏堤春晓》等生动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与传统文化之美。
着眼落细落小落实,精准匹配文化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村晚”、“大家唱”、广场舞活力四射,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欢乐舞台成为精神“充电站”。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
2024年5月,党中央首次召开以旅游发展为主题的重要会议——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擘画“诗和远方”美好图景。
来贵州看一场活力四射的“村超”,到敦煌鸣沙山下听星空演唱会,在追剧中打卡热门取景地……“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生发无限惊喜。“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等成为新的时尚潮流,演唱会、音乐节等成为新的“城市名片”,文体旅、文商旅、农文旅等融合业态生机勃勃。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出游人次27.25亿,同比增长14.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9.0%;今年前7个月超1700万人次外国人来华,“China Travel”风靡世界。
文明交流互鉴显魅力——
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在法国西南部上比利牛斯省图尔马莱山口,两国元首又一次从历史和文明的高度进行深度战略沟通,续写“高山流水”佳话。
“中国和法国虽然分属东西方文明,价值理念、社会制度不同,但都重视文明交流互鉴。双方可以和而不同,通过对话合作,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意蕴深长。
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国际社会日益关注中国、希望了解中华文化。
杭州亚运会闭幕式上,“攀花赠友”展现中式惜别之礼,“荷桂共融”传达和合共生之情;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上线,让全球玩家共享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上,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和谐共生中“日新又新”,世界文明百花园愈加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住在同一颗星球,仰望同一片天空。远和近,都是家人;你和我,命运与共……”来自中国和非洲的孩子们,手拉着手走上舞台,天籁般的歌声沁润人心。
这是2024年9月4日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欢迎宴会上的动人一幕。来自中国和非洲的表演者们翩翩起舞、纵情欢歌,抒发出携手同行、共筑未来的美好希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峰会欢迎宴会上所说:“我相信,只要28亿多中非人民同心同向,就一定能在现代化道路上共创辉煌,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精神血脉的现代化、时代化,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
今天,带着坚定的历史主动和广阔的全球视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描绘出文明新篇章,万千气象展现在新时代的宏阔舞台上。
绘就文化改革新图景
翻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七个聚焦”指向鲜明,其中之一便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
踏上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向深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024年2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公开发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情况”列入巡视工作的重点检查内容,上紧履职尽责的“发条”。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决定着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只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的党才有战斗力,我们的民族才有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
新征程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在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激发起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志愿军:雄兵出击》获最佳影片奖、《长安三万里》获优秀影片奖……2024年8月4日晚,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揭晓。这些经过大众评审评选出的获奖影片,用不同题材的精彩故事反映人民心声、弘扬中华文化,彰显出中国电影与时代共鸣、与人民共情的艺术追求。
沉实厚重、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是一个时代文化高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高速增长,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由“够不够”转向“好不好”。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加快建立有利于优质文化产品服务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必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积极打造文化建设的新空间——
“互联网、旗帜扬,守阵地、强思想,管好家、用好网,网风清、家风朗……”8月28日,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主论坛上,四组家庭以情景演绎形式分别就“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四个主题进行家庭网络文明建设成果展示,并向全社会发出“弘扬优良家风共建网络文明”倡议,凝聚起共建共享美好精神家园的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
当前,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
着眼未来,要着力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把网络空间打造成为有价值认同、有人文关怀、有情感归属的文化建设新空间。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
2024年6月22日,位于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国家图书馆三层高朋满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塔读者会在这里热烈举行。
“习近平主席的著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对于身处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各国具有重要价值……”与会人士普遍认为,这部著作为国际社会开启读懂中国的“思想之门”。
一个大国发展兴盛,必然要求文化传播力、文明影响力大幅提升。
“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越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越需要完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以真正在国际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新的时代画卷,期待新的描绘。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定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10月15日)
习近平
今天,这里群英荟萃、少长咸集,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作家、老艺术家,也有崭露头角的文艺新秀,有些同志过去就很熟悉,有些是初次见面。见到大家很高兴。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长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致力于文艺创作、表演、研究、传播,在各自领域辛勤耕耘、服务人民,取得了显著成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国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借此机会,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国文艺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今天召开这个座谈会,我早有考虑,直到现在才有机会,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同大家一起分析现状、交流思想,共商我国文艺繁荣发展大计。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都很好,有思想,有见地,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讲5个问题,同大家一起讨论。
第一个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我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写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这段话讲得很深刻,很有洞察力。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出访所到之处,最陶醉的是各国各民族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世界文明瑰宝比比皆是,这里我举几个国家、几个民族的例子。古希腊产生了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的神话、寓言、雕塑、建筑艺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的悲剧和喜剧是希腊艺术的经典之作。俄罗斯有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肖洛霍夫、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拉赫玛尼诺夫、列宾等大师。法国有拉伯雷、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萨特、加缪、米勒、马奈、德加、塞尚、莫奈、罗丹、柏辽兹、比才、德彪西等大师。英国有乔叟、弥尔顿、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哈代、萧伯纳、透纳等大师。德国有莱辛、歌德、席勒、海涅、巴赫、贝多芬、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等大师。美国有霍桑、朗费罗、斯托夫人、惠特曼、马克·吐温、德莱赛、杰克·伦敦、海明威等大师。我最近访问了印度,印度人民也是具有非凡文艺创造活力的,大约公元前1000年前后就形成了《梨俱吠陀》、《阿达婆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四种本集,法显、玄奘取经时,印度的诗歌、舞蹈、绘画、宗教建筑和雕塑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泰戈尔更是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我国就更多了,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到“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到聂耳、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蒙田、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文艺巨人,发出了新时代的啼声,开启了人们的心灵。在谈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恩格斯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那是一些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在我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
现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按照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一步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第二个问题: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所以,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
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文艺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去年3月,我访问俄罗斯,在同俄罗斯汉学家座谈时就说到,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年轻时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后,在我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今年3月访问法国期间,我谈了法国文艺对我的影响,因为我们党老一代领导人中很多到法国求过学,所以我年轻时对法国文艺抱有浓厚兴趣。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我为什么要对外国人讲这些?就是因为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我同几位艺术家交谈过,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福楼拜说,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客店这一节也许得写3个月”。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正是有了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才能打造出来。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多处讲到,作家诗人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唐代书法家李邕说:“学我者拙,似我者死。”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我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长期以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艺成果,这是我国文艺的瑰宝,要保护好、发展好,让它们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近些年来,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这些人中很有可能产生文艺名家,古今中外很多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我们要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第三个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江泽民同志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第一,人民需要文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所以说“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还有,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这些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278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