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的思考
[摘要]产教融合是我国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在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改革任务中,聚焦解决产教融合的重点、难点问题。形势的新发展,对地方产教融合提出了新挑战,政策的指引为有良好产教融合基础的城市提供了新机遇。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必须全面落实《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创建产教融合型城市的思路,同时重点抓好提高产教融合参与方“获得感”的改革,突出解决产教融合政策落地的“肠梗阻”问题。
[关键词]产教融合型城市;四化叠加;创新发展;职业教育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改革。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出台,强调“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发布了《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1558号)(以下简称《方案》),旨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发布了相关实施意见。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柳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了《柳州市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方案》,制定了《柳州市关于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的实施方案》。说明地方政府在落实国家产教融合政策措施的时候,需要考虑中观层面的策略性设计,以保證产教融合政策的落地。
一、形势的新发展,对地方产教融合提出了新挑战
(一)信息化、智能化、城镇化、国际化的“四化叠加”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信息化、智能化、城镇化、国际化的“四化叠加”,是城市发展的新形势。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作为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不断推动着社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从零售、物流等领域逐步向一二三产业全面渗透,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持续转型升级的产业生态。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的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加速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伴随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城市工业化水平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持续保持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得到解决,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分工更加细化,出现了生产国际化、产品国际化、投资金融国际化和技术开发与利用的国际化,地方产业正在大踏步“走出去”,不断提高国际化服务能力。“四化叠加”需要职业教育发展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高度捆绑,依托产业办教育,依托教育兴产业,这对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体制和专业布局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职业教育需要迎接挑战,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四化叠加”对地方产业和职业教育的新挑战
在“四化叠加”的作用下,地方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传感网、超级计算、脑科学等新技术,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布局,引发城市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和产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地方要想保持领先优势,必须做出转变。这就需要职业教育调整专业结构布局,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办学体制机制,为企业转型升级和全球化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技术、培训等支持。
随着“四化叠加”的综合影响,地方产业发展正进入新常态,创新和转型升级成为产业发展的“重头戏”。传统产业不断改造升级生产设备,更新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品升级。战略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伴随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再加上企业全球化市场的不断深入,对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在“四化叠加”背景下,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企业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需要以产业为逻辑起点,构建与产业链对接的专业群;探索校企双主体办学,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与创新链对接的人才链,增强人才培养的前瞻性;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岗位链对接的专业链,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适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优化实训条件,调整课程体系结构,促进价值延伸链与课程裂变链的对接,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服务能力。这些都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四化叠加”对地方产教融合的新挑战
在“四化叠加”背景下,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服务能力的要求,需要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紧密融合。地方需要对产教融合进行高端规划和有效的资源整合,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的职能,否则无法适应“四化叠加”带来的产教强势互动和高度聚焦的迫切需求;需要对产教融合进行类别教育的特色彰显和终身教育的系统设计,否则无法适应“四化叠加”带来的产教结构性错位和人力资源动态性变化的影响。职业院校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改革,否则无法适应“四化叠加”带来的“产业链对应教育链、技术链对应科研链、转型链对应人才链、岗位链对应课程链、价值链对应教材链”的高端推广要求。
产教融合是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的战略举措。但是,国内学者对产教融合没有达成共识。笔者认为,在“四化叠加”的逻辑主导下,地方产教融合面临的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念方面需要价值共创。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等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知识型技术技能应用人才。地方的产业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职业学校的发展,同时地方的职业教育又以人才供给、社会服务的方式反作用于产业经济发展。因此,地方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理念上实现价值共创。
第二,机制方面需要利益共赢。职业学校人才培养需要引进行业、企业的前沿科技成果和技术工艺,进入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进行实习实训,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同时,也要加强技术研发,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要形成良性互动的成本分担机制和利益共赢机制。
第三,师生方面需要人才共育。企业和学校充分发挥双元办学的主体作用,全程合作开展订单班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学校向企业购买技术课程和实训教学服务,建立双向流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健全专任教师到企业定期实践锻炼制度,建立健全需求精准对接的人才共育机制。
第四,科研方面需要成果共享。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搭建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研究院、产业研究中心等多种形式的平台,以项目和平台汇聚高端人才,开展高端技术攻关和英才培养,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平台项目,促进职业院校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融合。
第五,形象方面需要文化共铸。地方工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结合,校企共同推进“培育+塑造+渗透+传播”的文化融合,通过项目建设,整合企业、社会等资源,构建“集团+基地+研究院+平台”的文化育人共同体,挖掘并传递产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学校文化。同时,推进产业链与育人链相结合的环境塑造,形成职业教育与企业相辅相成、共同铸造的“命运共同体”。
第六,培训方面需要体系共建。深化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以产业学院、应用技术培训中心为突破口的平台,加强用于社区服务、技术服务、各类培训的专项投入,合作开发职业能力等级标准和培训体系,共建实训基地,盘活教学资源,提高培训能力,面向失业人员、转岗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探索弹性学制、学分积累与转换、先前学历认定等制度创新,满足社会终身学习需要。
二、政策的指引,为有良好产教融合基础的城市提供了新机遇
(一)地方有良好的承接机遇的基础
像柳州市这样的工业城市,产业特色明显,拥有柳工、柳钢、上汽通用五菱等大型企业。地方积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努力打造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建成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为承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1.突出顶层设计,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有实效。地方政府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民生、抓未来的发展理念,重视产教融合工作,根据市场需要,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推进教学与产业的对接和匹配。例如,柳州市对产教融合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和有效的引导,在推进柳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形成了“政府领航、双元一体、教产相伴、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柳州模式。
政府领航,即政府谋划产业布局,明确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并配套实施重点工程,有效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中高本贯通培养路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各方资源,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双元一体,即地方政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将产业园区与职教园区同步规划,企业和学校一体、产业园和职教园一体并结成的多条纽带,相互渗透、相互嵌入、相互依托、相互扶持。同时,有目的地培育学校和企业共存的“土壤”,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广泛的“引企入校”,企业开展广泛的“引校入企”,引导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科学机制。通过人才供需纽带、项目共建纽带、技术服务纽带、历史文化纽带达成“双元一体”,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形成校企深度合作、产学交融的理想状态。教产相伴,即地方政府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与企业发展同步,企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的服务就伴随到哪里,实现企业高效运行、学校高质量办学的双赢局面。融合发展,即地方政府探索构建中高本融合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实践城乡融合发展的助困办学模式,搭建产教融合的创新平台,推行校企融合的“现代学徒制”,推进职业标准融合的国际化办学,打造传统和现代融合的民族传承专业特色。
2.深化产教融合,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地方政府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通过瞄准产业调专业、职业教育伴随企业“走出去”、四方联动共育人等措施,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例如,柳州市政府直接领导并推进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推动职业教育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之间的紧密融合和升级,建立专业调整和对接行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伴随地方支柱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布局,柳州市职业院校通过“借船出海”、师资培养、“借船上岸”、理念伴随等模式,积极服务企业“走出去”实现国际化发展。“行、企、校、政”四方联动共同培养服务区域企业全球化战略的技术骨干,解决职业院校培养技术骨干缺乏合力,无法持续开展的问题。
3.积极改革创新,以职教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地方通过推进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依托城市雄厚的产业基础,组织区域的中高职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与地方产业、企业建立起初具规模的人才培养链条。通过探索构建职业教育集团、混合所有制的实训中心、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创新职业教育投资融资渠道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强专业升能力、植工匠育新人、强职教精扶貧,以职教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二)《方案》的颁布,是地方产教融合再上新台阶的重大机遇
地方过去的经验启示弥足珍贵,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更要认识到产教融合参与方“获得感”仍然不高、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制度风险过高等“肠梗阻”问题,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与讲话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9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颁布了《方案》,对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可谓罕见,《方案》是引领产教融合方向的行动指南,也是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战略性举措。
通过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地方能够实施“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促进战略。地方能够利用原有优势,深化改革,以创新制度为目标,平台建设为抓手,落实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学校为力点的改革,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同时,地方能够借助《方案》推进的“巨大势能”,利用资金、基金、税收、财政、土地、激励、清单制等一系列政策优惠,强化招生、读研、设施、评估、申报等一系列政策牵引,完善产教融合的机制体制,创新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建设,将全市的产教融合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例如,柳州市通过产教融合总体水平的提升,把柳东新区、汽车城以及职教园区一体化打造成为一个柳州发展的新高地、新增长点和新品牌。
三、对建设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的几点建议
(一)全面落实《方案》,明确工作目标
有较强经济产业基础支撑和相对聚焦的教育人才资源的城市,建议认真落实《方案》,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针对地方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着力寻求对职业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活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的强有力举措;突出城企校联动,建立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解决供需重大结构性矛盾,提高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服务贡献;以构建不同层次职业院校参与、企业参与共建的产业学院为突破口,带动地方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形成“中、高、本、研”体系完整的职业院校层次,解决职业教育对产业升级、技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285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