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民主生活会“带头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前提下勇于担责、敢于创新方面”方面问题起草指南、实例和素材
一、整体感知
我们先看一下,第三方面问题查摆的表述:带头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前提下勇于担责、敢于创新。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和历史担当,以攻坚克难、迎难而上而上的政治勇气,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奋力打开改革开放新天地。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坚决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防范纠治“新形象工程”,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守住兜牢民生底线,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第三方面问题查摆表述的文字,是“四个带头”中,文字最多的一个方面,共189个字;第二方面刚129个字。因此,第三方面可以查摆问题的层面和角度也比较多。但是,这么多文字,应该找哪些进行问题查摆呢?我们还是要从撮要句入手,找寻问题查摆的重点。撮要句“带头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前提下勇于担责、敢于创新”,很容易看出,这里的重点就是“勇于担责、敢于创新”。
但担责和创新,这两个关键词,内涵过于广泛,且不符合政治性、时效性、原则性的问题查摆要求,因此,我们只能到下面的内容中,找寻查摆问题的一些具体的层面和角度。“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和历史担当,以攻坚克难、迎难而上而上的政治勇气,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奋力打开改革开放新天地。”
各位文友看看,是否能找到这段话中的关键词呢?
有人说是高质量,有人说是历史担当,有人说政治勇气比较重要,那么,到底哪个是关键词呢?文友在学申论的时候,是不是进行过首句和尾句定段落主旨的练习呢?这个段落比较好地诠释了这一规律。
首句有“改革”关键词,尾句也有“改革”关键词,首尾呼应并扣题;同时,段落中其他的句子,都与“改革”有关,且7月份召开的全会,主题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因此,改革创新这个层面,一定要进行问题查摆。
我们接着往下看“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坚决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防范纠治“新形象工程”,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守住兜牢民生底线,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这些文字中,可以查摆的层面就比较多了。按照政治性、时效性、针对性的查摆问题的原则,政绩观、防范化解风险、新形象工程、基层减负、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都是可以进行问题查摆的层面。
因此,第三方面问题查摆,最终可以从6个层面17个角度进行问题查摆。根据我对素材的收集整理,其中:
改革创新层面,建议从改革创新的辩证思维和本领(共12条问题素材)、改革创新的政治勇气(共10条问题素材)、改革创新的科学方法(共13条问题素材),共3个角度进行问题查摆。
防范风险层面,建议从防范风险的意识(共5条问题素材)、防范风险的本领和方法(共6条问题素材),共2个角度进行问题查摆。
政绩观层面,建议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共10条问题素材)、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共6条问题素材)、政绩观与群众工作(共9条问题素材),共3个角度进行问题查摆。同时,我还收集了关于政绩观的24条实际问题,不需要进行语言角度转换,可以直接参考使用。
“新形象工程”层面(共13条问题素材),建议从1个角度进行问题查摆。同时,我还收集了关于“新形象工程”的15条实际问题,不需要进行语言角度转换,可以直接参考使用。
基层减负层面,建议从基层减负的工作意义(共3条问题素材)、基层减负的工作推进(共10条问题素材)、基层减负的数字赋能角(共4条问题素材)、基层减负的保障措施(共14条问题素材),共4个角度进行问题查摆。
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层面,建议从凝聚群众智慧(共4条问题素材)、以担当的精神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共5条问题素材)、调查研究(共10条问题素材)、走网上群众路线(共6条问题素材),共4个角度进行问题查摆。
二、问题实例
(一)改革创新的辩证思维和本领角度
一是缺少抓好改革创新工作的辩证思维。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理念还没有完全适应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高标准要求,思维比较固化,主观上还存在推进改革创新的力度越大,纪律建设风险越高的错误意识,新理念、新观念重塑较慢。抓宏观、中观、微观三管齐下的能力和本领不足,未能及时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对于改革创新工作中涉及到的深层次、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未能统筹算好政治账、战略账、大局账、长远账、经济账,解决问题没有充分把握好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用力也不够均衡,导致一些制约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二)改革创新的政治勇气角度
二是迎难而上的政治勇气还有所欠缺。面对分管领域推进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卡点瓶颈的“老大难”问题,自己缺乏敢为人先、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政治勇气,对于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大无畏的精神,有时思想中存在改革创新容易诱发违纪风险点的错误观念,未能以率先、积极的姿态,探索推进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深水区进得不够远,硬骨头啃得不够狠,对标对表上级全面深化改革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在落实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等要求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
(三)改革创新的科学方法角度
三是用改革“关键之招”破解高质量发展瓶颈的方法不够科学。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意识不够强,没有充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未能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新动能新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在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存在差距,未能以全局观念、系统思维和法治观念谋划推进改革,一些改革措施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和推进方式不够明确,没有完全把改革成效转化为发展优势。
(四)防范风险的意识角度
四是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意识不够强。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涉及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和新的领域,自己对于防范化解风险,缺乏“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睁眼睡觉”的警觉性,面对这些新元素所产生的更为复杂、防控难度更为艰巨的重大风险源,没有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防范化解风险的前瞻性、预见性、针对性不足,困难估计得不够充分、风险思考不够深入、解决问题的措施想得不够周到,实事求是讲,自己并没有在新产业、新赛道、新模式中打好防范化解风险的主动仗。
(五)防范风险的本领和方法角度
五是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能力亟需提升。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战略能力、运筹能力、应变能力还有短板,面对新时代下风险的多源性、多样性和复合性的客观现实,自己对各类风险隐患研判缺少抓住根本、抓住重点的本领,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风险的趋势、特点、规律的能力不足,对于风险在哪、现状如何、趋势怎样,未能完全做到摸清底数、心中有数,导致没有全面、及时逐个击破风险的关键点,精准破解局部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的问题。
(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角度
六是对正确的政绩观的认知比较狭隘。干事创业的历史耐心不足,没有主动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内在统一的角度校准政绩观,“显绩”和“潜绩”有力不够均衡,推动解决当前工作中的矛盾问题用力多一些,谋划长期的工作用力少一些,未能事事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也缺少“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些工作短期看的确有一些成效,但长期来看,为未来发展奠定的基础并不坚实,自己在工作中好的出发点,现在回头看看并不是最优解。
(七)践行正确的政绩观角度
七是正确的政绩观没有贯穿到新发展理念的各个方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距离完整、准确、全面的要求存在落差,在谋划事业和推进工作时,未能始终按照这一理念看待政绩、创造政绩、衡量政绩,战略定力不足,有时思想上存在“政绩冲动”和“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项目冲动,自己的这些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有一些表现在了自己工作或讲话的细微处,一些分管干部在谋划方向和工作重点上有了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
(八)政绩观与群众工作角度
八是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价值追求不够强烈。未能全面了解和把握新时代广大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美好生活期待,在履职尽责的过程中,没有时刻把群众的“脸色”作为检验政绩的“成色”,也没有做到每一个考虑、每一项决策、每一处部署都增进了民生福祉,一些精力财力物力并没有完全集中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上,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多、不够细、不够实。
(九)“新形象工程”问题原因、特征和影响角度
九是对“新形象工程”的警惕性不够高。对于“新形象工程”的隐蔽性、欺骗性和迷惑性缺少主动防范的意识和精准甄别的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单位借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由头,强力推广和升级数字治理手段,打造数字工程和党建工作品牌等行为,自己没有从“新形象工程”的站位高度和洞察视野,审视这些工作是否具备高科技、高质量和高效能的潜质,是否容易出现形式主义、搞“盆栽”等问题,同意和支持过于直接,导致一些看似创新的工作,却没有体现出更高的价值。
(十)基层减负的工作意义角度
(十一)基层减负的工作推进角度
十是抓基层减负工作的责任扛得不牢。对基层减负工作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深,没有从当前民生工作任务繁重、要求更高的角度,看待基层减负工作的重要意义,基层干部时间精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为群众提供更精细、更贴心的服务。在安排部署一些时间紧、要求高的任务时,有时为了工作提标、进度提速、任务提质,自己没有经过统筹研究,也没有考虑客观实际,就自行拍板规定了完成的时间表、路线图,目标设置不够合理,无形中导致了工作层层加码,增加了基层负担。
(十二)基层减负的数字赋能角度
十一是以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帮助基层“强筋壮骨”的优势不够。强化信息协同不够有力,对于在基层减负工作中应用数字化、智慧化的创新场景不够积极主动,对于“数字政务”“数字生产”“数字治理”等科技减负、数据赋能的方式方法,缺乏前瞻性的思维和系统性的思考,在整合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信息上持续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服务发展。
(十三)基层减负的保障措施角度
十二是抓基层减负工作持续用力不足。对基层减负工作研究得不够深入,在如何通过减量、减责、减压为基层减负、松绑、赋能方面,缺少前瞻性的思考和具体化的实践。推进基层减负的效能不高,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结合得不够紧密,工作合力尚未完全形成。对基层减负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梳理总结得不够全面系统,一些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没有及时形成制度规范,个别工作未能实现“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延伸的目标。
(十四)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凝聚群众智慧角度、(十五)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角度
十三是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方式不够新颖。不善于运用新媒体新平台,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未能充分发挥网络化传播互动、体验、分享的优势,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活讲透,也没有及时从基层的生动实践和群众的新鲜经验中汲取理论营养,在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十六)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调查研究角度
十四是调查研究的优势有所下滑。面对群众的思想观念更加多样、诉求更加多元,自己仍然习惯运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传统调研方式,未能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没有综合运用战略性调研、对策性调研、前瞻性调研、跟踪性调研、解剖式调研、督查式调研等方法,有时把握不住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找不到基层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对于调研中发现的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好做法,总结和提炼得不够及时和系统,一些好经验没能上升为指导实际工作的理论和政策。
(十七)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走网上群众路线角度
十五是走网上群众路线的能力有待提高。不习惯运用网络收集民情民意、推动开展工作,也不善于运用网络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引领,网络互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对网络文化了解和掌握得不够及时和全面,对于群众的网言网语的弦外之音听得不够透彻,未能及时澄清模糊认识,化解怨气怨言,吸纳建设性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施政决策和改进工作。
三、问题素材
(一)改革创新的辩证思维和本领角度
1.加快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理念。打造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品牌优势,就是要破除固化思维、重塑理念观念。
2.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找准合作契合点、利益交汇点,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统筹算好政治账、战略账、大局账、长远账、经济账,有效维护我国战略利益。
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领会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把握改革方向、增强改革主动、凝聚改革共识,切实做到改革不停歇、创新不止步,以实践作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4.推进改革要宏观、中观、微观三管齐下,统筹协调好三者改革,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尤其重视基础性改革。
5.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好把改革成效体现到群众可感可及的新变化上。
6.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处理好“发展观”和“政绩观”之间的关系。坚持实事求是,既不能头脑发热,也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超越阶段,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
7.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深刻分析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其对党的建设带来的深刻影响,始终保持解决党内存在的深层次、顽固性、多发性问题的清醒和坚定。
8.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领域改革需要密切配合,各方面措施需要统筹协调。
9.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认清长远趋势,寻找规律,把握方向、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化危为机。
10.努力提高党员干部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能力,直面社会转型变迁,主动识变应变,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坚决破除制约发展的顽症痼疾,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11.增强科学决策能力。党员干部要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眼光,从事业发展的大局观察和认识问题,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深入研究、综合分析,明确事情是否值得做、是否符合实际等,全面权衡,科学决断。
12.党和国家事业越发展,对领导干部的能力要求就越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干部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缺乏知识、缺乏本领,违背规律、蛮干盲干,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严重损失。
(二)改革创新的政治勇气角度
13.在经济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当前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现状还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妨碍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14.以敢为人先的勇气积极探索首创性、差别化改革,加快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
15.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
16.改革进入深水区,各项改革深度关联交织,牵一发动全身。
17.坚决与不敢、不愿、不能担当的行为作斗争。当前一些干部充当“老好人”、“和事佬”,不敢较真碰硬,凡事得过且过,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懒惰心理和态度工作,这些行为极具传染力,对真正干事创业的干部带来了不良影响,必须及时发现、加以解决,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的环境和氛围。
18.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部分领域甚至已经进入“无人区”。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引导和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增强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
19.把绝对忠诚体现在担当上。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自觉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审视和谋划财政工作,不论是出台政策,还是推进改革,首先从政治上考量,突出政治标准,注重政治效果,推动资源向重大战略、重要任务聚焦聚力,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财政系统落地生根、见行见效。
20.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也会随之增加。面对深层次的矛盾和体制机制的“梗阻”,领导干部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在改革之路上闯关夺隘、攻城拔寨。
21.敢为人先、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锐气需要进一步发扬。在一些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干事创业的工作激情和创新的工作思想没能完全释放出来,有时会满足现状,习惯用旧思维、老办法、老经验做事。
22.作为各项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秉承鲜明的改革精神,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领域创新,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三)改革创新的科学方法角度
23.针对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分析产生的根源,当地建立有效管用的长效机制,固化集中整治成果,制定权力边界清晰、责任具体明确、权责匹配衔接、符合政策规定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避免产生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等问题。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查找面上的问题,又发掘深层次的问题。
24.聚焦制约城市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谋划推出一批直击要害、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
25.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将在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等方面持续探索创新。
26.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努力形成大抓发展、抓大发展、抓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7.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入手,注重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坚决破除条条框框束缚,集中力量解决高质量发展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充分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28.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29.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制度供给和政策供给,更好实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不断塑造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新动能新优势。
30.我们要更好把握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和推进方式,制定和统筹实施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举措,切实把改革成效转化为发展优势。
31.善于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群众的要求转化为改革的政策主张,并提出正确的改革措施。
32.系统推进一批可感可及的改革事项,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33.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34.用改革“关键之招”破解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35.充分发挥改革创新驱动作用,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四)防范风险的意识角度
36.要切实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睁眼睡觉”的警觉性,牢记自己的职责使命,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把防范化解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37.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进一步增强防范化解风险的前瞻性、预见性、针对性,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必须第一时间分析研判、果断处置,努力将各类风险化之于未发,坚决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38.从全局着眼、从问题出发,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把解决问题的措施想得更周到一些,才能更好应对风险挑战。
39.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涉及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和新的领域,这些新的元素往往伴随着更为复杂、防控难度更为艰巨的重大风险源,相应提出更高水平安全治理能力要求。
40.兼顾稳健生存与创新发展,在培育新产业、开辟新赛道、构建新模式中打好防范化解风险主动仗。
(五)防范风险的本领和方法角度
41.要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加强对各类风险隐患的研判,增强防范化解风险的意识和本领。
42.要善于趋利避害、化危为机,未雨绸缪加强分析研判,提升战略能力、运筹能力、应变能力。
43.风险的多源性、多样性和复合性较为突出,要抓住根本、抓住重点,准确把握市场供需失衡、运行大起大落和宏观政策调整变化应对不力三大风险隐患的内在关联。
44.防范化解风险,首先要正确认识风险,风险在哪、现状如何、趋势怎样?只有做到摸清底数,才能心中有数;只有真正掌握实情,才能出好实招。要建立健全风险识别、预警、监测、处置等各项机制,主动梳理排查各类风险隐患,既要把当下的风险查出来,也要把潜在的隐患挖出来,确保底数清、情况明、化解有力,不断织密织牢社会安全防控网。
45.要科学认识和把握风险的趋势、特点、规律,通过强化分析预判和事前应对,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
46.要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把握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把谋事和谋势、谋一域和谋全局、谋当前和谋长远统一起来,既要高度警惕和防范本领域内的重大风险,也要密切关注全局性重大风险,善于运用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方法,找准关键点各个击破,精准破解局部难题,以解除局部的风险来保证整体的安全,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六)政绩观实际问题角度
47.在搞建设、抓发展中,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为了‘工作表现’醉心于‘工作表演’,为了快出政绩不顾群众需要和当地实际乱铺摊子、上项目等等,不仅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更会污染一方政治生态,败坏党和政府形象,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
48.当前,口号响落实差、搞本位主义、做表面文章等问题时有发生,文山会海、工作过度留痕、任务层层加码、“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依然存在,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数据造假、劳民伤财搞“政绩工程”等,本质上都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损害党的形象,侵蚀党的执政基础。
49.政绩观偏差导致产生风险隐患,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观不正,没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侵害群众切身利益,制造政治、经济和社会风险;有的干部贪功求名,违规举债,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有的通过美化数据打造假象。有的地方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50.重眼前、轻长远。有的干部为了任期内“政绩显赫”,在争资金、上项目上急功近利,不惜对本地资源搞破坏性开发、掠夺式经营。有的干部唯GDP马首是瞻,把“发展是硬道理”等同于“增长是硬道理”,结果GDP上去了,环境污染了,老百姓遭殃了,党和政府公信力降低了。
51.重局部、轻全局。只顾部门利益,不顾整体利益。考虑问题以本单位或小团体为中心,不能把握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
52.重主观、轻实效。有的干部想问题办事情从个人主观愿望出发,拍脑袋想当然决策。建的高楼、上的项目,超越客观实际和群众承受能力,表面上个人政绩突出,实际上群众怨声载道。
53.重上级、轻群众。有的干部做工作为了迎合个别领导的口味,挖空心思,投其所好,搞“献礼工程”,不顾群众疾苦。
54.重物质、轻精神。有的干部视经济建设为硬指标,甚至以牺牲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去换取经济建设上的政绩,严重破坏地方政治生态。
55.重虚招、轻实干。有的干部创政绩不靠拼搏奋斗、真抓实干,而是做表面文章,热衷于宣传介绍,醉心于材料汇报,甚至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56.重投入、轻收益。有的干部只看GDP增加多少,招商引资多少,不考虑投入产出比,甚至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纵容一批不环保、不安全、不合规甚至不合法的企业在当地开办,给地方发展造成极大的隐患。
57.重显质、轻潜质。有的干部争着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不愿意做“里子工程”“底子工程”,能够引起上级领导注意的工作上心多,涉及民生的基础工作关注少。
58.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上掉队、走偏,有的是能力不足或者工作作风问题,但也有些是因为政绩观错位造成的。他们忘记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把干事和个人名利捆绑在一起,私心杂念作祟,醉心于获取升迁资本,重显绩轻潜绩、重面子轻里子,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偏离政治要求,造成严重危害。
59.没有正确处理好公和私的关系,干事创业的动机不纯,把干事和个人名利捆绑在一起,喜欢“卖力作秀”而不是“踏实做事”,热衷于“造势一时”而不是“造福一方”。
60.没有处理好潜绩和显绩的关系,不愿意扎扎实实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只重视创造立竿见影、“短平快”的政绩,热衷“留痕”,搞“数字政绩”“虚假政绩”。
61.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有的仍是老套路、旧办法,认为上项目、搞投资、扩规模“包治百病”,甚至依然把高耗能和高排放的项目当成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方”;有的过度举债搞建设,盲目扩张铺摊子,劳民伤财;有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在实施“双碳”目标中“一刀切”、运动式搞“碳冲锋”,大面积“拉闸限电”,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群众生活。
62.正向引导仍需强化,有的地方仍未完全摆脱经济发展的“速度情结”,体现高质量发展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还不够优化简化,潜绩的重要性尚未充分体现,考核结果的运用和反馈机制尚需进一步强化完善。
63.反向约束仍待加强,有的领导干部刚上任就急于“换赛道”、搞“兜底翻”,空洞的新口号满天飞,再加上岗位频繁调整,诱发短期心理、投机思想。有的决策前不调研、不论证,决策时搞“一人说了算”“拍脑袋决策”。
64.缺乏相应的监测预警,也缺乏完善的纠偏机制,还需要在理念上从以纠治为主转化为防范和纠治并举,在制度上进一步健全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纠治到位的工作机制。
65.“唯GDP论英雄”成了一些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基本导向。一些地方和部门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忽视了发展质量。一些干部为求进步升迁,盲目追求经济增速,结果虽然地方GDP增长了,但老百姓却没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甚至,一些干部为了攀比数字增长,不惜让生态环境“伤痕累累”,结果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畸形增长,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
66.有的干部仍不能很好贯彻新发展理念,习惯于以“GDP增长”为指挥棒,把干事与个人名利捆绑在一起,创造政绩只为捞取个人升迁资本,追求“以数字论英雄”,沽名钓誉,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顾客观条件去上项目、拼投资,结果过度举债搞建设、盲目扩张铺摊子,个人功成名就了却给地方留下一屁股债。
67.有的干部作风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02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