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从讲好共产党的故事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

党课:从讲好共产党的故事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诞生了无数感人肺腑、令人动容、催人奋进的故事,它们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与意志、宗旨与情怀、担当与作为、勇气与定力。今天,让我们一起从学习和重温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
    一、讲好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求真理”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品尝信仰的味道
    什么是信仰?从字面上看,“信”是“人”加“言”,就是说过的话;“仰”是“人”加“印”,就是人走过的足迹。因此,信仰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说的话加上走的路,代表着人的志向和追求。追溯历史,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天起,共产党人就走上了百折不挠求索真理的艰辛征途,他们的灵魂就被深深地贴上了信仰这个神圣的标签。
    故事一:墨汁的味道为何是甜的?
    1920年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破旧的柴屋里,有一个青年在奋笔疾书。母亲在屋外喊到:“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儿子答道:“够甜,够甜的了!”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一点儿也没有动。原来,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叫陈望道,翻译的册子叫《共产党宣言》。陈望道,终其一生都如其名“望道”一般,苦苦追寻着真理。
    墨汁为什么是甜的?因为墨汁中充满了真理和信仰的味道。在陈望道心中,探索真理是甜的,共产主义是甜的,为共产主义奋斗是甜的。因此,他为了心无旁骛地做好翻译,搬进柴房居住也不觉得苦,蘸着墨汁吃也尝不到苦。回望历史,就是像李大钊、瞿秋白、陈望道等这样一群不畏艰辛求索真理的革命先辈,让中国共产党在一次次的挫折失败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故事二:富家子弟为何“自找苦吃”?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过去参加革命的共产党员都是穷苦出身,被压迫得过不下去了才去闹革命。事实并非如此,也有许多革命先辈出身地主、土豪家庭,他们本可以过上更优越的生活,但为了理想信念他们走上了“自找苦吃”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领袖彭湃,出身于广东海丰最大的地主家庭,家中有1500多名佃户,每年收入千余石(dan)租子。海丰城的主要街道,大半条街都是他家的。可这个富家子弟关注的并不是万贯家财,而是民族存亡。1917年,21岁的彭湃去日本留学,在日本稻田大学图书馆读到了《共产党宣言》,触摸到了救国救民的真正良方。1921年,彭湃回国后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生的信仰,从坚决革自己家庭的命开始。他当着1万多农民,把自己名下的田锲、铺约全部烧毁,并宣布与自己的出身决裂。彭湃后来加入共产党,在广东海陆丰地区领导武装起义后,建立了海丰、陆丰县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年仅33岁。民主革命时期,彭湃被毛泽东称为“农民运动大王”、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2009年9月10日,彭拜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大家熟悉的两把菜刀起家的贺龙元帅。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二十军军长,手中掌握着一支骁勇善战的队伍。蒋介石派人游说,许诺让他当国民党中央委员、江西省主席,他断然拒绝,毅然站在共产党的旗帜下,率领队伍参加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失败后,他的一个叔父问他:“你当过镇守使,当过军长,是有前程的,当共产党落个啥?你图的是什么?”贺龙回答:“我要的不是个人前程,我要的是国家民族和劳苦大众的前程。”
    其实,革命战争年代像彭湃、贺龙这样舍弃优越生活参加共产党的先辈还有很多,邓仲夏、陈赓、夏明翰等革命先辈都是为了信仰放弃优越生活走上革命道路,借用方志敏同志的话就是“我所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故事三:“东方魔力”为何神奇?
    上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斯诺来到延安采访,当他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看到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是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断了腿的、用一条绳子系着的眼镜,由此感叹这是一支“神奇的队伍”,“上帝也征服不了”“是无法打败的”,并把这种力量称为“东方魔力”,在著作《西行漫记》中称它是“兴国之光”。艰苦往往容易流于表象,但斯诺看到的并不只是物质的清苦,更多的是透过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洞察到了这支队伍背后的信仰追求。
    为什么井冈山上南瓜野菜飘香?为什么万里长征雪山草地难阻挡?为什么抗日战争铜壁合围无所惧?为什么国共交锋势如破竹大转折?历史经沉淀后,看得更为清楚。当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历经“三湾改编”转型重塑、“古田会议”铸魂洗礼后,艰苦奋斗就不再只是一种作风、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他被外国人称之为“东方魔力”。
    党史中有兴衰和荣辱,有经验和教训,更有精神和信仰。作为新时代共产党员,我们要认认真真学党史,原原本本读原著,一字一句悟原理,在党史的学、研、悟中汲取奋进力量,从党的故事中品尝信仰的味道,感受真理的魔力,不断坚定信仰追求,做有灵魂的新时代党员。
    二、讲好中国共产党“勇担大义谋复兴”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担当的重量
    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一面面胜利的旗帜,诉说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勇担大义、谋求复兴的担当与作为。今天,我们从浩瀚的历史云烟中节选几个片段,来一起感受担当的重量。
    故事一:“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看民族担当
    中国有句古话:“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比喻兄弟之间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抗日救国”主张;1935年先后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同胞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为抗日救国神圣事业而奋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1936年更是以民族利益为重,顾全大局、不计前嫌,全力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使国民党政府走上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道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唤醒了中国亿万民众,点燃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各路军阀抛开此前的恩恩怨怨,一致枪口对外;北平、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各界人士纷纷动员起来,为前线官兵捐钱捐物,各地青年踊跃参军;海外千万华侨喊出“逃避义捐,非我族类,捐而不力,不算爱国”,更有大批华侨子弟回国参军,奔赴抗战第一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主导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日作战,形成两个战场既互相区别又互相依存共同抗日的战略格局。两个战场的通力合作,创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乃至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辱的伟大篇章。”
    故事二:“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从打败世界头号强国看使命担当
    很多人讲,抗美援朝战争是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一生中最难做的决策之一。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做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10月,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面对世界上最强大、武器装备最现代化的美军,处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会不会、能不能和敢不敢同美国进行战争较量?这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摆在党中央和毛主席面前异常艰难的重大战略抉择问题。在这时候,毛主席以非凡的气魄和胆略分析道:“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还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人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其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卫国家。”在毛主席的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反复讨论,最终以“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的豪气,毅然下定决心,做出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的决策。
    从1950年10月19日傍晚,志愿军第38、第39、第40和第42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到1953年7月27日美军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在历时两年零9个月的浴血奋战中,志愿军连续进行5次大规模战役,先后有200多万志愿军参战,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英雄功臣和近6000多个英雄集体,197653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就包括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成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被誉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让世界各国从此知道,“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不再是能欺负的了。”
    故事三:“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从一代抗日名将杨靖宇看价值担当
    杨靖宇,河南确山县人,中共党员,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给日寇以有力打击。日寇称杨靖宇的部队为“东边道社会治安之癌”。1939年10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针对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作战计划。他率警卫旅转战濛江县一带,队伍中有牺牲的、打散的、投降的、叛变的,最后就剩下他一个人,只身与敌周旋五个昼夜。他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至弹尽粮绝,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县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为纪念杨靖宇将军,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杨靖宇将军的血性、气节和精神令人动容,而他的死因却让人无比气愤。因为将杨靖宇至于绝境的,不是日本人,反倒是他身边的一个个叛徒。第一个叛徒:程斌。抗联第一师师长,杨靖宇最信任的人。1938年率部投敌,组成程斌挺进队,带领“讨伐队”将密营全部捣毁,使杨靖宇失去了生存的保障。第二个叛徒:张秀峰。军部警卫排排长,被杨靖宇抚养成人。1940年2月带着机密文件、枪支及抗联经费叛变投敌,向日军提供了杨靖宇的突围路线。此人2月叛变,杨靖宇3月份牺牲。第三个叛徒: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04022.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2025年1月25日 上午3:21
下一篇 2025年1月25日 上午3:21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