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趋势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重要论述,既是当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根本遵循,更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即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的一种生产力表现形式,并不是某一些特定阶段的生产力形态,具有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每一阶段跃升后的新质生产力都表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点。“高”是一种相对概念,并不是绝对的标准。蒸汽机的出现、珍妮纺纱机的使用同电力的发明、电气化的普及一样,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都体现了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从这一点来讲,它们都是那个时代生产力的新质态。当下的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马克思在1847年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生产关系也必须发生改变或变革。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如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理解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逻辑?在新型生产关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着力点是什么?应该遵循和坚持什么样的方法论原则?以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未来的生产关系变革趋势如何?本文将就这几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理解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逻辑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领域也不例外,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则是更为基本的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每一次生产力的跃升和突破都伴随着重大的技术革命和创新,也都必然要求和导致生产关系发生系统性的变革。18世纪70年代开始,欧洲迎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它带来了蒸汽动力、机械织布机、工厂系统和运河等技术创新。到了19世纪40年代,铁路、电报和蒸汽船相继出现,紧接着是钢铁和机床问世。这些技术共同构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这一新动力不仅仅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登上了历史舞台。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内燃机、化学工程、动力飞行和电力等重大技术突破,引致了诸如石油、电气、化工、汽车等新兴部门的涌现,随着生产力的极大提升,无论是原材料的获取抑或是产品的售卖,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已经无法满足要求,经济全球化成为了必然选择,同时产业资本开始借助金融资本扩大生产规模,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开始出现,金融资本则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逐渐发展为金融寡头,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也被垄断资本主义所取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序幕开启,带来了信息处理和传递的极大便利,同时生物技术、新能源和航天科技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再一次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迁。随着冷战结束,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长期以来美苏对抗带来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分割被打破,技术、资本、商品等真正实现了全球范围的流动,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合作、相互依存大大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纵观前三次工业革命,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进而引发社会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模式的深刻变革,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跃迁,形成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呼之欲出。
新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新型生产关系一方面来源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过程中对传统生产关系的再造,其间生产关系的发展会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一定时间内,新旧生产关系将并存,这是因为旧的生产关系总体上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者方面的调整和改变,能够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将孕育和产生新型生产关系,包括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新的劳动雇佣方式等。比如利用互联网的连接性和大众的智慧与创造力兴起的众包模式,已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呈现出低成本、高效率和创新加速等特点。又如随着平台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就业模式,如外卖员、网约车驾驶员、网络主播等。这些新就业模式区别于传统的“雇员”和“独立合同工”,与企业和资方形成了一种新的劳资关系,呈现出与传统生产关系完全不同的新型生产关系。无论是对传统生产关系的再造,还是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孕育和产生的新型生产关系,无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运动的结果,无不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着力点
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是改革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新型生产关系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性质和状况要求的生产关系,其根本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点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根本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新型生产关系更加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其根本目的还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首先要着力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确保劳动者能够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具备更高的创新素养和劳动能力。这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具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也需要能够熟练运用新质生产工具、在前沿技术转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技艺精湛、代表行业最高水平的大国工匠人才。其次要建立与新型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平衡劳动和其他要素的收入分配,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可能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07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