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优势、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优势、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与产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是服务新质生产力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类型。
    一、新质生产力的界定
    (一)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质变”与“创新”,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点,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产物……。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将科技创新成果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具有创新能力且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设备的新型劳动人才。劳动资料的“新质”体现在劳动工具的高智能化。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应用对生产劳动的整体性和协同性的要求更高,高智能化的劳动工具极大地改变了劳动的组织模式和生产方式。数字化空间的生长使得劳动产品从标准化向个体化延展,生产方式呈现出共享化、平台化的新特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不但劳动对象的物质范围空前扩大,还出现了以数字空间为代表的非物质化的劳动对象。
新质劳动对象加速了社会生产技术的迭代更新,这种高智能化和高协同性的特点能够为劳动者高效地利用,加快了新质生产力的生成。
    (二)外延
一是高质量发展。传统生产力的增长更多依靠生产要素的量的重复性投入和生产规模的再扩大。而提质增效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打破传统生产要素的质态,创造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共同推动的,是新质生产力驱动的具体表现。
二是高品质生活。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加社会生产力总量,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企业从同质化、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向柔性制造、定制生产的方式转变,通过研发设计、应用新材料等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者需求。”新质生产力依托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过程的效率,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三是高水平国际竞争力。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及各类微观主体的协同作用,更好地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打破西方少数国家在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新质生产力以其独特的优势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极大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从而增强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优势。历次产业革命的变革表明,拥有先进生产力的民族的企业和产品往往占据世界市场的主导地位。高水平国际竞争力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显著优势。
    二、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优势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关系紧密,双向赋能
高等职业教育和新质生产力之间是相辅相成、伴生耦合的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支持,而此类人才又依赖于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比较性优势,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应该同频共振、和谐共生。
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具有伴生与耦合的现实逻辑,这既源自社会生产力的一般特征,也是由新质生产力的独特属性决定的。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新要求,推动高职院校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可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必要因子,两者是具有双向互动、双向赋能的紧密关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可或缺。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参与技术研发、推动科技进步,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并通过推动学习者全面发展需要的知识再生产,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产生赋能作用。
相对于传统的学术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更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职业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可以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程及实训项目,精准定制培养,并让学生快速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及知识。这一实践和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高职毕业生能较好地满足企业需求,并迅速融入工作环境,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在强调职业技能与知识的同时,更强调对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团队协作、沟通能力与创新能力等,这些品质的养成对其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通过科教融汇,赋能新质生产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创新驱动战略对其支撑作用。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求将科技创新、人才、教育作为整体谋篇布局。科技创新在产业融合、资源聚集方面发挥的引领效应越来越凸显,这种引领就是要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经营方式等诸要素的优化组合。
高等职业教育要把最新科研成果与教学需要整合起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这一合作模式使职业教育在企业与大学、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起到了纽带作用,推动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信息共享。这种融汇既能促进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又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人才支持与技术支持。助力科教融汇是高等职业教育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的重要方式。高等职业教育通过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科技创新融合起来,聚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估机制,能够有效地为整个行业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
产教融合,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大有作为。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区域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能够较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从而为产业发展奠定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与此同时,产业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更多就业机会与创业空间,并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联合企业进行技术研发、
人才培养等活动,把最新科技成果、产业发展成果等引入教学环节,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技术动态、市场需求等。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又能促进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赋能新质生产力。
    三、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一)高等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市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人工智能+”与“云物大智移链”技术的渗透,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08012.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