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逻辑及实践路径探析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①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思想理论体系或信仰话语体系。意识形态具有引领前进方向、维护政治稳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推动社会进步、塑造政党形象等重大作用。因此,深入探析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演进历程,对于更好地把握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逻辑及其发展规律、加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演进历程
只有搞清楚党的意识形态的演进历程、历史逻辑、发展规律,才能加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充分发挥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不断引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演进历程
1.党的意识形态理论探索形成时期(1921年至1978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艰难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党的初创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在曲折发展中有了一定的进展,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理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成功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1930年,毛泽东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抗日战争时期,党在理论创新上积累了丰富的独创性经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标志着革命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的初步形成,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开创了在执掌全国政权条件下进行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先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批判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引领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然而,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探索中出现曲折,党犯了“左”的错误,意识形态建设出现了严重挫折,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极大损害。特别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期间,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左”的错误在党内一度占据了上风,致使意识形态建设遭受了巨大损失。但是这一时期党内一些积极的力量,没有放弃对“左”的错误的抵制和斗争,最终校正了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前进的航向。
2.党的意识形态理论转型发展新时期(1978年至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意识形态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创立了建设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伟大胜利。1978年12月以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所取得的成就和所犯的错误,结合社会主义建设之初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成功抵制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侵蚀,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在十分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时,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强化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和国内复杂的意识形态局势,坚定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在准确判断国内外复杂局势、科学把握所处的历史起点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推进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此后,又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3.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发展新时代(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道路之争、制度之争空前激烈,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复杂严峻。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新形势、新矛盾、新挑战,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历史高度上,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意识形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与新冠疫情防控,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体利益,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极端重要的历史高度,首次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国家的根本制度,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着力构建中国式大众话语体系和国际话语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感召力、引领力和国际传播力、塑造力,使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在21世纪的创造性运用,①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系统回答了意识形态“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执政党自我革命理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等重大思想理论,②形成了以“核心主导、多元治理”为特征的治理型意识形态理论,极大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引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全球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党的意识形态理论教育的演进历程
1.党的意识形态理论探索形成时期的理论教育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力开展党的意识形态理论教育,理论教育呈现出“运动式、改造式”的特点。党成立初期,就特别注意运用组织生活、出版刊物等多种形式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加深全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和了解。1929年12月,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高度重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教育,确立了从思想上建党原则,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1942年至1945年,党中央发动了延安整风运动,把党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束缚下解放出来,保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延安整风运动开创了以运动式、改造式开展党的理论教育的先河,是一次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全党进一步开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习运动,创造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教育形式和方法,为建立新中国作了思想理论准备。新中国成立初期,掀起毛泽东思想教育的高潮,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促进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普遍信仰,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整党整风的形式对全体党员进行正规集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其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期间理论教育遭受重大挫折,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和巨大的损失,同时,也为党在新时期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2.党的意识形态理论转型发展新时期的理论教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新时期理论教育呈现出“活动式、开放式”的特点。1978年5月以后,在全国开展了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活动,促进了党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拨乱反正,党的理论教育朝着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1984年至1987年上半年,开展整党运动,极大地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1994年9月起,用三年时间在全党开展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活动,对全体党员进行一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党的十五大以后,在全面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热潮中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98年11月至2001年12月,党中央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三讲”教育,是解决领导干部队伍党性党风方面突出问题的一次成功实践,是以活动、开放的方式进行党的理论教育的新模式。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在党内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的又一次伟大实践。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在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解决了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后,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标志着党的理论教育步入系统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轨道。
3.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发展新时代的理论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着力加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理论教育,以主流意识形态统领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创了“核心主导、多元治理”意识形态新局面,巩固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时代理论教育呈现出“主题式、互动式”的特点,形成较为完备、更加科学的理论教育体系。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着力解决人们深恶痛绝的“四风”问题,是一次广大党员干部灵魂深处的自我革命。2015年,党中央在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巩固和拓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使领导干部又接受了一次党性洗礼,将“三严三实”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遵循。2016年2月,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党的理论教育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实现了党的理论教育从运动式、活动式到主题式教育的转变。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全党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党深化自我革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一次成功实践。2021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在全党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二、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逻辑
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就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形成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从而引领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的意识形态发展史。党自诞生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推动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经历革命型、批判型、建设型、治理型的演变,形成了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首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理论指导实践,是一个政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先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夺取新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08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