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党委书记在复旦大学春季工作会上的讲话:谈学校各级党组织如何抓改革,将困难一一想清楚?把对策一一落实好
2025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十六次党代会部署,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以改革破局开路,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纪念建校120周年。
进入春季学期,改革也进入落地实操阶段,各类矛盾问题会加速浮现,大小困难在所难免。这时候,尤其需要学校各级党组织直面矛盾,把利害关系讲通透,把具体问题解决好,进一步把人心汇聚到“改革进行时”上来。
一、改革的本质是利害取舍
近两年来,全校经过三次大讨论,对于要不要改革这件事,已经有了广泛共识。但重点改什么、怎么改、用什么样的节奏和方式改,还有不少疑惑、各种担心。
(一)改革,会不会丢掉“文脉”?
从办学格局改变和学科门类完善的角度看,复旦历史上有过两次大的机遇:1952年院系调整,让复旦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2000年与上医大两校合并、强强联合,形成文理医三足鼎立格局,完成了向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跃迁。当前以新工科崛起等融合创新为标志,形成文理医工“四轮驱动”格局,加速学校向创新型大学转型,也可称之为学校面临的第三次机遇。
如果说前两次机遇是外因促进内因,外生性调整促进内部融合与生长;这次是内因驱动外因,内生性调整促进学校抓住时代机遇,更有力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有同志担心:对于复旦这样以基础学科见长的高校,去搞工科,会不会工科没搞好,文理医也没搞好,丢掉了复旦的“文脉”?这种担心,是出于对学校传统的珍视,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作为一名老复旦人,我从三个方面看:
1.复旦人的精神根源是自强和创新。
金校长多次讲,校名蕴含着创新意象。我再补充一句,“复旦”两个字也饱含自强精神、改革精神。旦复旦兮、日月常行,每天都有新气象、新进步,但又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我们不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120年栉风沐雨,如果复旦人墨守成规、不越雷池,学校老早不存在了。
2.要有能够建好新工科的强大信心。
金校长把新工科定义为:直接孕育培植新质生产力的交叉学科。与传统工科强校相比,我们发展新工科有短板,也有后发的比较优势。
一是理工交融的需要。没有基础学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没有自主创新,没有核心竞争力。发展新工科,本质是构建“从0到10”的系统创新能力。新工科的“新”,新在充分利用基础学科优势,从发达根系中长出新的树干。
二是轻装上阵的便利。传统工科同样面临挑战,需要转型调整的力度可能更大。与很多学校相比,我们在学科专业上关停并转减的任务小很多,主要是谋求高质量的发展。
三是创新文化的孕育。我们也担心复旦没有“工科文化”。传统工科文化有非常值得我们汲取的部分,如团队合作、执行力,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新工科的文化本质是创新文化,发展新工科最需要构建的是创新生态,最宝贵的是基于“四个面向”激发解决前沿和实际问题的创造力。复旦开放宽容的文化土壤,更应有利于创新生态的培植。
3.创新型大学离不开“四轮”驱动。
去年,学校定下“文科做精、理科做尖、工科做强、医科做新、交叉做活”的学科专业调整方针。各学科板块都要找准自己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建设创新型大学发挥支撑作用。
比如,这两年文科的同志普遍有危机感。学校提高理工医招生比例,适度减少文科招生名额,是不是不重视文科了?当然不是。复旦的文科是旗帜、是优势,老根不能动摇!
这学期,学校党委专门成立了理论工作组,强调文科创新发展、精品发展,加快新文科建设。一要提高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能力,二要提高文科参与和引领学术研究范式变革的能力。文科最直面人类社会和中国式现代化实际,最有能力提炼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要用这种关怀和本领照亮学术创新的前路,协同各学科用好各种最新讲话系列的方法工具,并基于实证研究作出精深管用的阐释。
(二)改革,是不是推出得有点急?
改革创新,要以战略敏捷赢得战略主动。
改革,已经是当今中国高等学校的主旋律。国家、上海都作出了具体部署,兄弟高校应变求变,决心坚决、步伐果断。
关于改革节奏的快与慢,没有一定之规,原则上还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事情,应该小步快走,像教育教学改革3.0版就是渐次出招,先试点再推广;有的事情,必须反复思量,像准聘长聘制改革上学期几次延迟决策时间,多轮酝酿、调研讨论、沙盘推演,不嫌其琐;有的事情,则要当机立断,该出手时要出手。
不管是快还是慢,改革切忌“添油战术”。
比如,建设新工科创新学院,按照通常做法,采取“一步规划、分步实施”,成熟一家做实一家,可能更加稳妥。但国内外、校内外形势逼人,现在不下决心,将来风险更大;现在拖泥带水,将来矛盾更多。
一是时间本身解决不了问题。周期拉长,矛盾困难不会自动消解,只会耗尽大家的热情锐气,最后不了了之。
二是世界上没有边界条件完美的改革。塑造一个新工科门类,各类要素、各种资源一开始总有缺陷。只要学科版图明确、教育教学体系清晰,就有实体化的基本条件。先整体起步,再不断调整细节、优化完善。
学校下了决心,新工科6个创新学院建设“一步到位,渐次完善”,在本学期齐装满员地推进建设。
我们一直有这样的焦虑:没看准历史大方向,会被时代的列车远远抛在后面,连声招呼也不打;或者虽然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但没及时赶上时代的列车,同样会被历史的车轮碾过,连声叹息也听不到。
“林子里有两条路”,两者择一,有时不得不做“极限决策”:在主客观条件都达到极限的状态下,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坚持判断不动摇,敢于选择那条“充满荆棘,需要开拓”的路。
(三)改革,能不能更加“友好”些?
建设一个以师生为本、环境友好的学校,是大家的共同愿望。“友好”不等于“舒服”,友好宽容是复旦的文化特点,但“舒服”不能成为一流大学的标签。
高校搞改革很难,最大问题是自身改革动力不足。我们决心不搞“膨胀式改革”,走提质增效之路,其实是“自讨苦吃”。我们当然珍惜复旦长期来为人称道的友好,但肯定也要倒逼院系和部分老师走出“舒适区”。
比如,我们为什么下决心深化“准聘—长聘”制改革?
根本原因在于建设世界顶尖大学目标和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面对资源禀赋上的局限,我们不能指望“大力出奇迹”,只能通过结构性改革来实现,走DeepSeek路线,用算法弥补算力差距,以有限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
另外,人事和评价体系改革,又是高校所有改革的基座,牵引性、撬动性强。复旦是友好的,但友好的界面因人而异:对想干事、能干事的人,要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对想躺平的人,要有合理的压力;对一些同志,也要有合适的分流和退出机制。
二、容易隐藏在施工图里的“坑”
今天下发的两个改革方案只是蓝图,接下来需要学校与二级单位共同绘制施工图。校院联动细化具体政策和操作方案,是非常关键的阶段,尤其要避免偏差和误区。
(一)不“翻烧饼”
一些同志担心,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推开后,是否会“熊瞎子掰棒子”?
肯定不能这样!之所以把这轮教育教学改革称作3.0版本(本世纪初,以通识教育改革为标志的1.0版;2017年,以“2+X”本科培养体系为标志的2.0版),是因为复旦多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内涵一以贯之,内容又与时俱进。
1.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没有变。
无论哪个版本、怎么改革,都是为了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人。培养高潜能、多潜质“干细胞式”人才,与2005年通识教育提出“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17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