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2025年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2025年第一季度,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聚焦重点工作任务,积极主动作为,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第一季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稳粮保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是落实粮食生产任务。分解下达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明确各县(市、区)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指标。截至第一季度末,全市已落实春粮播种面积xx万亩,同比增长xx%,为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第一季度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xx万亩,占年度计划的xx%。加强项目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和规范,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同时,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新模式,建立健全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确保高标准农田长期发挥效益。三是加强粮食储备管理。做好地方储备粮轮换工作,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第一季度完成地方储备粮轮换xx万吨,轮换进度达到xx%。加强粮食质量监测,定期对储备粮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储备粮符合国家标准。同时,积极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粮食仓储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产业融合,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一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第一季度,全市新增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xx万亩,其中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xx万亩,同比增长xx%。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提升我市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力度,第一季度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x家,总数达到xx家。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全市龙头企业带动农户xx万户,户均增收xx元。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第一季度,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xx亿元,同比增长xx%。三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第一季度,全市新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xx个,接待游客xx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xx亿元。
(三)生态优先,打造宜居美丽乡村。一是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第一季度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xx%,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xx%,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xx%。加强村庄清洁行动,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五清一改”,清理农村生活垃圾xx万吨,村内沟渠xx公里,农业生产废弃物xx万吨。二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第一季度,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xx万亩,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xx%;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积达到xx万亩,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xx%。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xx%,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xx%。三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第一季度完成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xx个,重点村建设xx个。加强村庄规划编制,注重保护乡村特色风貌和传统文化,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
(四)深化改革,激发农业农村活力。一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第一季度完成试点村xx个,涉及农户xx户,土地面积xx万亩。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第一季度,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xx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xx%。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股权量化等工作,第一季度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xx个,占总村数的xx%。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达到xx亿元,同比增长xx%,经营性收入达到xx亿元,同比增长xx%。三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第一季度新增农民合作社xx家,家庭农场xx家。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扶持,开展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全市共有省级以上示范社xx家,示范家庭农场xx家。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五)强农惠农,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一是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及时足额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补贴资金,第一季度共发放补贴资金xx亿元,惠及农户xx万户。加强补贴资金监管,确保补贴资金安全、准确发放到农户手中。二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第一季度,全市投入财政衔接资金xx亿元,实施产业帮扶项目xx个,带动脱贫户(监测对象)xx户,人均增收xx元。加强对脱贫户(监测对象)的动态监测和帮扶,及时发现和解决返贫致贫风险问题。三是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第一季度培训农民xx人次,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根据农民需求,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存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17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