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照亮了前行道路。其中,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任务,在全会精神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期盼。今天,我们围绕“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这一主题,深入学习交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共同探讨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精准落实全会部署,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的、更为显著的成效,让乡村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农民的生活充满希望。
一、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下乡村振兴要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乡村振兴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政策导向和切实可行的举措,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灯塔。全会着重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一理念进一步凸显了“三农”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在资源分配、政策支持等关键方面持续向农村倾斜,确保农业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稳步前行,不掉队、不落后,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和充足的资源支撑,让乡村发展的根基更加稳固。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全会提出了诸多具体且极具针对性的方向。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土地、宅基地、集体资产等产权归属,这不仅是对农民财产权益的有力保护,更是为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激活农村沉睡的资产,为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让农村的每一份资源都能发挥最大价值,让农民的辛勤付出得到更多回报。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业生产环节的补贴力度,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旨在全方位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全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加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让城市的优质资源如清泉般流入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乡村的特色资源也能更好地对接城市市场,实现城乡资源互补、协同发展,奏响城乡共同繁荣的乐章。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质量的公共服务,缩小城乡生活品质差距,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生活家园。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意义与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其影响深远而持久。从历史角度看,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比长期较高,农业农村的发展状况始终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在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农业农村发展困境、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从现实层面分析,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能够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不仅关乎农村居民的福祉,更是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涵盖了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产业兴旺方面,要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如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拓展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渠道,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产业。在生态宜居方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污染治理,保护农村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农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家园。
(三)在乡风文明方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农民文明素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社会氛围,让乡村充满文化的韵味。在治理有效方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村民自治,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确保乡村社会稳定有序。在生活富裕方面,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保障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的权益,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三、乡村振兴实践中的问题与困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乡村的面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这些问题犹如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阻碍着乡村振兴的步伐。
(一)产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占比较大,现代农业发展相对滞后。部分农村地区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种植和特色农业发展不足,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导致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企业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规范,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难以发挥规模化经营和市场开拓的优势。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生产中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农民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程度较低,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障碍,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深,产业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瓶颈,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待提高。
(二)人才流失严重。农村发展机会有限,就业岗位不足,工资待遇较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发展缺乏活力和人才支撑。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这使得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降低。与城市相比,农村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文化娱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人才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往往选择离开农村。农村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对本土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与农村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农民素质提升缓慢,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要求。
(三)基础设施薄弱。农村道路交通条件有待改善,部分农村地区道路狭窄、路况差,交通不便,影响了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也制约了农村与外界的交流合作。农村公路建设和维护资金投入不足,公路网络不完善,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道路交通问题更为突出。农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灌溉能力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年代久远,设施损坏严重,缺乏有效的维护和更新,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灌溉需求。在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面前,农村农业生产往往受到较大影响,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农村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电力供应不稳定,通信网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17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