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 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哲学反思
今年1月,中国创新型科技公司深度求索推出DeepSeek大语言模型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掀起变革浪潮,再次显示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的焦点。不过,对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像人类一样思维、会否颠覆人的主体性地位等问题仍然引发了广泛的担忧,亟待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对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问题作出进一步的哲学反思。
人工智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又一次伟大确证
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论著中,马克思都对人类运用机器进行了深入阐述。马克思认为,机器体系是人类劳动经验与劳动技能的积累过程中劳动资料演化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从哲学上说,机器彰显了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人改造世界的中介。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是人的产业劳动的产物,是转化为人的意志驾驭自然界的器官或者说在自然界实现人的意志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的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是对象化的知识力量。”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前沿技术,人工智能与既往马克思所讨论的机器具有一致性,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又一次伟大的确证。
首先,人工智能的诞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通过不到一个世纪的研究和探索,开发出各种算法、模型和技术,使得计算机系统具备类人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人始终是人工智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本源,是后者模拟的样本和前提。虽然当下的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但是它始终依赖于人为的底层算法和模型设计,它仅仅具备了人的部分属性,即学习、模仿以及复制的能力。
其次,人工智能的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合目的性的行为,是人类为了更好、更便捷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开发、设计和制造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人工智能是人类需要的产物,反过来说,人工智能的根本价值也体现在人的合目的性上。人工智能的发展既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和社会规律,提高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如社会治理、医疗健康、能源革命等,让人类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和安全。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继人类跨入工业文明时代之后社会生产力的一次新的发展,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是人的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人工智能对人的主体性提出了挑战
人工智能为人类文明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人的主体性提出挑战。众所周知,近代哲学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无论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还是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都将主体性确立为人与社会生活价值的规范性源泉。但是,从机器大生产开始,人的主体性地位开始受到冲击。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预见到,机器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而到了人工智能时代,尤其是具备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对抗学习能力的强人工智能的出现,人机之间的界限首次出现了模糊化的趋势,甚至提出人工智能会否消解人的主体性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21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