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1:人民的选择 1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2:小镇移民的中国故事 4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3:《诞生——共和国孕育的十个月》 6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4:信仰的力量 9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5:红星照耀中国 12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6:苦难辉煌 15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7:从乡土历史中领悟初心 17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8: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20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9: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 23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1:人民的选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机关一支部的XXX,非常荣幸在这个“知识的海洋、精神的家园、文字的殿堂”里向大家汇报学习心得,我报告的题目是:《人民的选择》。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这场“思想上受洗礼,行动上见真章”的党史学习教育中,人大机关全员参与、全心投入、全力以赴,按照石艳萍书记提出的“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的要求,机关各党支部、各工会小组扎实开展了“学党史、读好书”等系列活动。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书籍是《人民的选择: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这本书以问题为纲,以史实为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解读中国共产党让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关键所在和力量之源。读完这本书,我在思考:英勇的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回望百年的沧海桑田,回顾中国的历史巨变,回味书中的一字一句,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想答案就在“半条被子的故事里”。这个故事发生在汝城县沙洲村,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沙洲村时,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女红军看到徐解秀家床上的烂棉絮,就执意要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徐解秀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半条被子”,让老百姓认识了共产党。“半条被子”,正是人民军队与老百姓血肉相连、鱼水情深的缩影,正是中国共产党与老百姓血脉相通、命运与共的见证。“半条被子”,温暖的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人心,诠释的是我们共产党人永不改变的初心。
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想答案就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治国有道,富民为始”。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在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郑重承诺,从此,中国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您看!我们的总书记来到了十八洞村,为这个山高路远、闭塞落后、穷得出名的苗族村寨“把脉问诊”、“对症下药”。针对乡亲们的贫困状况,总书记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总书记的十八洞村之行,打响了中国大地上一场轰轰烈烈的精准脱贫之战。
一声令下,举国同心,尽锐出战,合力攻坚。您瞧!驻村帮扶工作队进村了,党员干部入户了,村里的年轻人回来了,自强自立的信心和勇气又树立起来了。政策加码、资金统筹、人员集结,一剂剂精准施策的“脱贫良方”,一个个产业扶贫的“有效妙招”,一把把既扶贫又扶志的“智慧钥匙”……心齐了、气顺了、路通了、天蓝了、村民富裕了、我们的老百姓笑了。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把心血和汗水洒遍了千山万水、千家万户,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初心和使命,让鲜红的党旗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
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想答案就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考中”。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突袭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除夕前夕,“武汉封城”,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一个人口千万级别的大城市采取的最严厉的防疫措施,这是党中央及时做出的英明决策,这需要超人的勇气、坚定的决心和无比的魄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除夕夜,全国各地的医疗队火速集结、携带物资、奔赴武汉、众志成城、共战疫魔!经过3个多月的奋战,我们有效遏制了疫情的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如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态势仍然严峻,个别国家疫情还严重失控。多国主流媒体纷纷指出,如果没有经历新冠肺炎疫情这场闭卷考试,世界还真不知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这么“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想您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百年中国共产党恰是风华正茂,在奋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此时此刻,我们必将坚定信仰、恪守信念、增进信赖、提振信心。追梦路上,你、我、他,我们必将不忘初心、坚定前行,一生一世跟党走!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2:小镇移民的中国故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仁,晚上好!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籍,叫《闽宁镇记事》。
年初,有一段时间,我的微信朋友圈被一部电视剧刷屏,很多朋友极力推荐,这部电视剧就是《山海情》,豆瓣评分高达9.4分,在掀起收视热潮的同时,也让全国人民记住了一个名字——闽宁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移民小镇的中国故事。
闽即福建,宁即宁夏。福建与宁夏,一个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个在我国西北内陆,相隔千山万水。闽宁结缘,缘于***同志亲手开启的闽宁协作。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次年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到宁夏调研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工作,被西海固的贫困所震撼,提议动员贫困群众搬迁到平原荒漠地,建设新家园,并亲自命名为:闽宁村。2001年,闽宁村改为了闽宁镇。
樊前锋创作的《闽宁镇记事》,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作者通过实地走访300多名干部、群众,历时2年多时间完成。此书,被称为---宁夏非虚构文学创作史上的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令习总书记当时深深震撼的宁夏西海固到底有多穷、多苦呢?
翻开书籍的第14页,有这样一首诗:叫《西海固的水》
一碗水从天堂运来/渴死了祖父/父亲递给我/我递给妹妹/妹妹呀/洗净你尘土的脸/出嫁。这样揪心而又悲情的文字,却是干旱的真实写照。这个地方,
140多年前,被左宗棠说:苦瘠甲天下。
40多年前,联合国专家考察认为:这里是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30多年前,这里有的农民家只有一个饭碗,饭时轮流吃。
西海固人急于出山、奔赴平原、摆脱贫困的渴望愈加强烈。然而,等待他们移民的地方,却是一片不毛之地,没有房子,没有人烟,没有水、电和路,甚至连一棵树也没有,一阵风吹来,身上、嘴里全是沙子,夏天埋个鸡蛋也能烤熟。转眼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闽宁镇,已从荒漠戈壁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城镇,曾经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到2020年的14960元。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40多次奔波宁夏的福建女干部林月婵,退休后仍让闽宁人牵挂,被亲切地称为“林大姐”;“菌草之父”林占熺,让福建的菌草蘑菇,长在了宁夏的万年荒滩上;以陈德启为代表的闽商群体,开启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进而推广到全世界;带着11岁儿子来支教的女教师……等等,这些名字在闽宁镇的变迁历史上熠熠生辉。在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闽宁镇同十八洞村等其他9个地方一起,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书中有一段内容让人印象深刻:今年65岁的张桂花,脱贫前靠柱拐杖走路。如今,她却治好了病,走起路来和正常人一样。四邻震惊,消息疯传:“跛瘸50年的张桂花的病治好了。”邻居的小伙子不可思议:“姨娘,迎面看着像你,背后看着像你,走起路来根本不像你。”这样我们觉得有点“夸张”的事却真实发生在闽宁镇。
一滴水流入戈壁荒滩,可能瞬间就会消失;千万溪流涌入沙漠,却能再造一个绿洲。闽宁镇的脱胎换骨,只是中国脱贫史上的一个缩影,它传达的不仅仅是闽宁镇的故事、宁夏的故事,更是美好的中国故事。如今,现行标准下我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时,伴着昏黄而又温暖的灯光,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卷:脱贫后美丽的十八洞村、笑开花的苗族老奶奶、扶贫人起早贪黑却又坚定的身影、人大帮扶的金龙村----漂亮的村级办公楼沐浴着夕阳的余晖、大熊山上崭新的公路、我的帮扶对象张文静发给我的问候短信……我看到了,无数共产党人带着韧劲和力量,一直在攻坚克难,奋勇前行!
我的分享完毕,谢谢!(王慧)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3:《诞生——共和国孕育的十个月》
接到支部选拔我参加这次读书汇报活动的通知,我第一时间走进了新华书店。而这本《诞生——共和国孕育的十个月》,她的装帧、书名以及独特的编排,迅速吸引了我。
这本书的作者是董伟,作者截取了1949年1月至10月的这段历史,以丰富的史料和独到的眼光,串联起新中国从萌芽、发育到成型、诞生的历程。角度新颖,史料丰富,写的是故事,反映的却是规律。
请允许我跟大家分享书中的几个小故事。
1949年3月的一天,负责接管北平的华北人民政府财政部长戎子和接到报告说,天安门城楼下的5个门洞,除中间一个敞开外,其他4个封闭着的门洞里,装满了炸药。
驻北平的四野部队承担具体的清理任务,当战士们打开天安门的门洞大门时,惊呆了。门洞里存放着大量炸药,如果不慎爆炸,整个故宫就会全部毁掉。后来从傅作义部队一位军官嘴里才得知,炸药存在这里,是傅作义料定解放军攻城时不会炮击天安门和故宫,因此这里变成了最安全的地方。
安全隐患排除后,主要工作就是清扫、修缮和装饰了。由于荒废多年,城楼上的灰尘可以把鞋子陷进去,城墙上的红色几乎全部脱落,斑驳不堪。经年留下的弹洞,还有厚厚—层的鸟粪,以及乱窜的不怕人的老鼠,就连城楼顶上的琉璃瓦上也长着—尺多高的蒿草。
周恩来决定派解放军来承担清理和整修的主要任务。两个师的兵力,几百辆汽车,每天轮换着打扫天安门城楼和广场的卫生,加上北平市的干部群众一共有一万多人参加这次大扫除。这么多人干了两个多月,到开国大典的前几天,才算把天安门城楼修整好,把天安门广场铺平,把周围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
开国大典上,在阅兵结束时,夜幕已经降临了,而群众游行才开始。参加游行的,有工人,有农民,有机关人员,有学生。这支队伍,从早上八点钟汇集到天安门广场,十多个钟头了,没有吃午饭,没有休息,但是他们精神始终饱满而充溢。
大批农民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时,毛泽东——这个农民的儿子看到了。面对这支队伍,家国感情和28年的峥嵘岁月一起涌上心头,毛泽东格外激动。在天安门的城楼上,他从中间走到东头,又从东头走到西头,频频向游行的群众招手,挥帽致意。
在不少农民的观念中,毛泽东就是真龙天子。因此他们经过天安门时,都想多看两眼,有的人就站在那儿不动,因此出现了拥挤现象。拥挤中,有的人鞋子被踩掉了,想弯腰又弯不下去,后面的人又推着往前走,只好光着脚板往前走。没人能统计,有多少农民朋友是光着脚走过天安门的。
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生动传神的描述,都来自我手中这本《诞生:共和国孕育的十个月》,像这样具体而又生动的历史细节,在书中比比皆是。
1949年,从第一个月围绕新中国首都进行的战略决战,到大军南下解放全中国,一直到第十个月,天安门城楼前的大阅兵筹备,随着这个时间之轴,读之,仿佛亲历历史。正因为如此,这本书获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多次联袂推荐,被誉为国人必读的“国史第一课”。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的革命历程,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脸谱化、教条化、口号化。相反,应该随着叙事文本的变多而更加丰满。这本书用新闻式的叙事手法把往常枯燥的党史讲得有血有肉、生动传神。书中引用的党史人物的原生态语言,也使得他们变得生动可亲。他们的意志力、价值观和鲜明的个性,如同文学作品一般,令人印象深刻。
2019年5月,***总书记在江西考察调研时,深情缅怀当年的峥嵘岁月,勉励大家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对于我们读者来说,要想感受到这种“不易”,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品读这些文艺作品,回到过去的时空,了解每一个决策的背景,每一段历史的细节。
当历史有了温度和面孔,也就走进了人的心里。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4:信仰的力量
今天给大家带来两封特殊的书信,一封信是一位年轻的父亲,就义前给怀孕妻子的诀别信,而另一封是即将赴死的母亲给刚呱呱坠地的婴儿的遗书,而这两封信的主人就是陈觉赵云霄伉俪。1925年两人作为第一批先进的中国青年,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两人相识相爱结为夫妻,1928年10月陈觉被国民党抓捕,行刑前四天,陈觉给妻子写下了一封饱含深情的家书。然后慷慨就义,年仅25岁。
云霄,我的爱妻:
我即日便要处死,这是我给你的最后的信了,你已有身(孕),不可因我死而过于悲伤。
回忆我俩在苏联求学时,互相切磋,互相勉励,课余时间闲谈琐事,共话桑麻。前年我本已病入膏肓,自度必为异国之鬼,而幸得你的殷勤看护,日夜不离,始得转危为安。那时若死,可说是轻于鸿毛,如今之死,则重于泰山了。
我那慈爱的母亲,当年是瞒了她出国的。我现在也懊悔此次在家乡工作时竟没去见她老人家一面,到如今已是死生永别了。前日父亲来时我还活着,而他日来时只能看到他的爱儿的尸体了。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
妻子赵云霄其实在同年9月也被捕了。两人都被关押在长沙陆军监狱,虽然近在咫尺,却始终无法相见。赵云霄在得知陈觉遇害的消息后,悲痛欲绝。4个月后,她在狱中生下女婴,取名“启明”。
牢房里人多,空气混浊,马桶奇臭,婴儿缺乏乳汁,饿得“哇哇”大哭,身体很是孱弱。铁窗开得很高、很小,阳光照不进来,尿布无法晾干,赵云霄只得将尿布缠在腰上,垫在床上,用体温暖干。云霄日夜抱着刚出生的婴儿,贴在自己的胸口上,可是,婴儿依偎着母亲才一个月,云霄收到了死刑判决书。看着嗷嗷待哺的女儿,想到她已经失去了父亲,还要失去母亲,不舍中对女儿的愧疚,让她撕心裂肺,在昏暗的油灯下赵云霄一字一句的用血泪给女儿写信。
启明,我的小宝贝:
你在妈妈肚子里4个月的时候,我们便被抓到监狱里来了。当时你的母亲立时判了死罪,可是因为有了你的关系,才得以活到今天!小宝宝!但你的母亲在你才一个多月的时候,便要与你永别了。
小宝宝!你要记着,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小宝贝!你的父母,是再不能看到,且没有相片给你,所给你的只有一些作品、衣物,还有一枚戒指,你可作一生的惟一的纪念!
小宝宝!我不能抚育你长大,希望你长大时好好地读书,且要知道你的父母是怎样死的。我的启明,我的宝宝!当我死的时候你还在牢中。你是不幸者,更是无父母的可怜者。小宝宝!你的母亲不能多说了。血泪而成。你的母亲姓赵,你可记着。你的母亲是二十三岁时死的。
生死离别,痛断肝肠,诀别的时候到了,赵云霄怎么舍得初到人世的婴儿,她搂着小启明亲了又亲,吻了又吻,在给孩子喂完最后一次奶,强忍悲痛,从容赴死。而小启明在狱中享受了短暂的母爱后,便成了孤儿,出狱不到一年便夭亡了。陈觉的母亲抱着一点点大的尸体,一直念叨“云霄会怪我,觉儿会怪我”。
这两封绝笔信就收集在这本红色家书里,书里共收录了31名革命烈士绝笔的故事。时间跨度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新中国的成立。收件人多是父母、妻子、兄妹、儿女。大多写于黑暗潮湿的牢房和走向刑场英勇就义的前夕。每一封都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毫无例外地表达了自己为信仰而奋斗、为未来美好中国而牺牲的强烈愿望。邹子侃说:“宁死而不求虚伪、卑污、罪恶的自由”;郭亮说:“我事毕矣,忘善抚吾儿,以继余志”;夏明翰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遗书中看不到将死之人的恐惧,感受到的只是共产党人面对死亡的从容和满腔真情的流露。
古往今来,贤者总是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他们坚信掷头颅,可奠基自由的金字塔,洒热血,可染透红旗万载飘扬----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5:红星照耀中国
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
这一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31岁。这一年的六月到十月,可以说是他人生的分水岭,也是最高潮。他带着两个相机,二十四个胶卷,冒着生命危险,冲破了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严密的新闻封锁,辗转进入了陕甘宁边区;他同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袖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他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俗风情习惯等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他此后的一生都与这四个月有关,这充满故事和冒险的四个月经历使一位来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闻记者,在思想感情上起了极大的变化,他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革命的战士、农民、牧民、工人、共青团员,有了真挚热烈的感情,从而对处在革命战争激浪中的中国,有了深刻的正确的认识,这段经历被他写就成了一部不朽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又被译为《西行漫记》。
《红星照耀中国》发表前,国民党控制的宣传机器和有偏见的西方学者,一直把共产党人描绘成青面獠牙、十恶不赦的流寇残匪。在红色中国的这段时期,斯诺遇到和采访了当时红军的许多将领,那些历史书中大名鼎鼎的人物在他笔下被还原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的周恩来,用他温和安详的态度颠覆了斯诺对“造反者”的想象。传说中的“土匪头子”贺龙,会因为唱歌而脸红的红军大学校长林彪,灵敏如黑豹的秘密警察头子邓发,“人生五十始”的徐特立,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9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