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不忘共产党
六盘山见证沧海桑田。
2020年底,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宁夏,正式宣告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数字为证:全区9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1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80.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通过近40年的艰苦奋斗,“贫穷”与西海固渐行渐远,“落后”不再是西海固的代名词。成功翻越脱贫路上的“六盘山”,宁夏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
(一)
曾经的西海固,到底有多穷?
20世纪20年代,西海固地区遭受了地震和旱灾两次大的灾荒。据史料记载,“海原大地震的创伤还未治愈,灾情特别严重,寸草不生、颗粒无收,老百姓把树皮草根都吃光了,人瘦得只剩下一副皮包骨,每日都有人饿死。”
新中国成立初,西海固的景象是“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耕种山梁峁,刮风浮土跑”。
西吉县西滩乡林家沟村67岁的马有清老人描述当时的生活状况:“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特别是一到春秋两季,黄风裹着黄土,席卷贫瘠的土地,让人一见便深觉生活无望。”1972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人员在当地考察后,称西海固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自治区扶贫办副巡视员马振江,如今依然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西海固老乡家里的场景:抬头看山光秃秃、低头瞧田颗粒无收。走进一间间破旧的屋子,坑坑洼洼的炕席上,卷着一床破破烂烂看不清颜色的棉被。一家老小围在灶台边,将土灶台上挖出的几个窟窿当“碗”用,吃着没滋没味的菜糊糊……一口锅和一床破旧不堪的铺盖,成为当时很多贫困村民的全部家当。没水、没电、没路,村里很多老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就连喝水、填饱肚子都成难题,更别提看得起病、上得起学。
西海固的贫困,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
1982年,国家启动“三西”农业建设专项扶贫计划,西海固作为“三西”地区之一,拉开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序幕。近4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坚持将扶贫开发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坚持不懈、持续发力,历经“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攻坚、千村扶贫整村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阶段,推动实现从输血式、救济式扶贫向造血式、开发式扶贫转变,从分散帮扶、普惠扶持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宁夏实际、具有宁夏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
经过多年的努力,西海固山青了、水秀了、人富了,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二)
38年前,123万人生活在宁夏中南部十年九旱、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大山深处。经过38年的努力,先后有百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下到平川,安家落户在宁夏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
5月17日,走进永宁县闽宁镇,到处洋溢着勃勃生机。设施大棚里、果园里,农民在忙活;扶贫车间里,妇女在直播带货;葡萄酒生产线上,农民变身产业工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动人画卷铺展开来。
夜幕降临,闽宁镇原隆村华灯初上,大街小巷的霓虹、万家灯火的温馨,嬉笑的孩童、健身的老人,一切仿佛一杯醇香的美酒,让64岁的老人马文祥品着品着,眼睛湿润了。
马文祥一家作为闽宁镇第一批移民,30多年前走出西吉县的大山,开始了新生活。不知多少次,看着眼前繁花似锦正青春的闽宁镇,心头那些拓荒跋涉的往事便会清晰浮现,在历史与现实的切换中,马文祥总会感慨地重复一句话:“感谢***总书记,感恩共产党的好政策。”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福建和宁夏确定对口扶贫协作帮扶关系,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担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
1997年4月,***率领福建省党政代表团来宁夏考察并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在宁夏期间,***连续6天深入宁夏贫困地区走访调研,详细了解吊庄建设、窖蓄微灌技术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44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