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学生应急与安全意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安全风险,营造全校师生了解、关注、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拟定9月13日,学校党总支部在全校开展防震减灾主题活动。方案内容如下:
一、活动指导思想
通过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演练活动,进一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学校安全工作方针,筑校园安全长城,护学校师生安全,使师生了解防震避险逃生知识,掌握从容应对应急避震逃生措施和方法,增强师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提高学校快速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自然灾害的战斗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汶川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了解汶川地震的成因。
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在突遇危急情况时能采取一些有效举措,保护自己,减少伤害。
3、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活动过程
(一)预备部分:(辅导员、队员均戴好红领巾)
1、各小队整队,报告人数。
2、出旗,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二)宣布队会开始
中队长:现在我宣布_______中队主题队会《防震减灾,珍爱生命》现在开始。请坐下。(中队长归队)
(三)中队活动开始。
主持人敬礼!
背景图片,音乐。
男: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是一个痛彻心扉的时刻!
女:这个时刻,汶川的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
男:这个时刻,汶川的大地,地动山摇,家园尽毁!
女:数万人无家可归,数万人失去生命,数万人在废墟中被掩埋。
男:孩子失去了父母,丈夫失去了妻子,老师失去了学生……
合:美丽的五月,因此而沉重悲痛!
(1)地震知识我来说。
男:地震是可怕的,它给人类造成无法预计损失的同时,夺去了万千如花的生命。
女:要战胜地震,就必须了解地震,下面进行 “地震知多少”知识竞赛,比一比,看哪一小队对地震知识的了解最多。
知识竞赛 类型:必答题 抢答题
(2)地震奇闻谁知道
男: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无法改变的地球活动。
女:地震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使我们的生命受到极大的威胁
男:灾难那么猝不及防;
女:但是生命的感动与奇迹总会出现。
英雄老师用双臂护住四个孩子
这是一位英雄的教师,当救援人员发现他时,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他却永远离去了,他是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
汶川地震袭来时,德阳东汽中学教学楼轰然坍塌。就在地震的一瞬间,学校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
女孩废墟中读书缓解恐惧
邓清清被武警水电三中队的抢险官兵救了出来。让陈老师与官兵们感动的是,这个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孩子的诚实如同她的坚强一样,让听者无不动容,现场救援人员一下子哭了,抱着清清连说:“好孩子,只要你能活着出来,就比什么都好。”
男孩手刨4小时救出同学
漩口中学初三5班的学生向孝廉是被同班同学马健喊醒的。“他在外面喊,孝廉,你在哪里?我就醒了。他一再说,你要坚持,你要坚持……”向孝廉身上压着厚厚的泥土和水泥块,马健就用双手在外面刨。
“我哭着告诉他,马健,你别走,如果你要走,就等我死了再走吧。马健说,我不会走,你是我们班上年纪最小的,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这点困难难不倒你。”大约4个小时后,马健终于把她刨了出来。这时,马健的双手血肉模糊。
(诗歌情景剧表演)
孩子,如果你活着,一定记得我爱你
当地震发生的一刻,天摇地动
妈妈抱起刚刚睡熟的你,想以最快的速度冲出去
然而,顷刻间楼板断裂、房梁塌下
那块大的石板就砸在妈妈腿上
妈妈只能用跪下的双腿把你紧紧扣在怀里
孩子,我好担心
你是否被那可怕的声音惊醒?
你是否被那砸下的巨石挤疼?
孩子,天越来越黑了,妈妈的身体也越来越冷
妈妈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不知道还能不能等来救援,发出呼救的声音
我多想,多想再亲一亲你粉嘟嘟的小脸儿
多想再听一听你银铃般的的笑声
更渴望陪伴你慢慢长大的每一天
听到你用稚嫩的声音叫第一声的妈妈
不枉我今生做你的母亲
孩子,如果你活着
一定记得我爱你!
(3)防震自救要记牢
男: 在地震中桑枣中学师生无一伤亡,这是一个奇迹
女: 然而,这一生命奇迹的产生又是一种必然。
男: 他们学习防震知识
女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46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