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承接“以我为主地替他人着想,往往是他人不识好人心的直接原因”。该篇文章以帮助大家发现“以我为主”的第二种常见却不易察觉到的表现方式:忽略“非我”(我以外的其他人)为目的,提出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为他人着想,恰恰是忽略他人实际情况的,自认为的结果。因此,他人不理解,不接受往往是合理的。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第三种“以我为主”的表现。
表现3:忽略“我”。
请相信自己的眼睛,你们没有看错,就是忽略“我”。
难免会有朋友发出疑问:“以我为主”时还能忽略“我”?开玩笑呢吧?
诚然,能发现“我”将“事”中的“非我”(我以外的其他人)忽略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别提“我”将“我自己”也忽略了。
但是,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忽略“事”中的“我”要素
1、可能的表现
在“我”处于被动或相对被动的环境时,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试想一下,当领导给“我”提出难以满足的工作要求时;当领导给“我”布置了难以完成的工作任务时;当心仪的恋人给“我”下达了难以满足的“命令”时;当“众多”亲朋好友一起用自己的经验和习惯来劝说“我”该如何做的时候……,“我”会在哪呢?
有些朋友可能会回答:“我”当然还在了,“我”在因领导的要求和任务而埋怨、气愤、无奈、忧虑;“我”在因恋人的命令而忧愁、难过;“我”在因众多亲朋好友的真心劝说而心情沉重,矛盾重重……。
的确,这种和人格素质有关的“我”是很难被忽略的。但是,如果在意识中的仅仅是这种“我”,那么和智慧有关的“事”中的“我”岂不是已经被忽略了?
2、具体分析
说得详细一些。
例如,当领导(非我要素)给我布置了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之时,作为“事”中具有反应能力的另外一类人要素,“我”是应该有反应的。当然,这种反应不仅指情绪化的反应,而是指基于“事”本身的反应。诸如:任务到底是什么(系统目标)?完成这项任务到底需要哪些资源(系统要素)?“我”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到底缺少哪些完成任务所必需的资源?经过努力后,“我”能解决哪些资源?哪些资源是“我”无法获得,需要帮助的?然后用实际行动与相关“非我要素”(包括领导)去协调和沟通,不断完善,尽力向完成任务的方向努力。
需要“我”思考和行动的内容如此之多,而“我”却在被由经验、好恶等产生的“秒决策”下,瞬间把它们忽略了。岂不是把“事”中的“我”忽略了?
3、继续思考
另外,这件事中,“我”可能还忽略了“非我”。
如前所述,当我“自认为”领导给我布置了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时,我是否同领导确认了诸如任务名称、任务内容、任务完成要求、任务完成时间、任务完成所需的资源等内容呢?
说到这,可能有些朋友会说:那可是领导呀,我怎能问那么多呢?估计很多朋友看到逍遥前面分析相关事例时就已经有了这种疑问。
这里,逍遥一并回答大家。
除非,领导的任务布置是纯粹地,有意地刁难“我”(注意:这更需运用智慧来合理的分析,绝不是“以我为主”的“秒决策”的结果),否则,如果我们能够结合“事”的具体情况将该分析的内容都思考到位,领导通常都会刮目相看你的。而现实中,往往我们不能“以事为主”地全面分析“事”,因此我们往往难以问得全面、清晰,进而不敢问。
退后一步讲,即使真的是领导纯粹地,有意地刁难,作为自我修炼的我们更要“以事为主”地,尽量不忽略地全面分析“事”了,否则难免陷阱重重。当然,这还不是全部,仅仅如履薄冰是不够的。因为,当专注于具体的“事”时,我们还能爆发出,甚至是经验丰富的领导都不拥有的智慧,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
总之,通过“以事为主”在合理地规避风险,爆发智慧,解决难题!
现实中,先是“以我为主”地忽略了“非我”,又“以我为主”地忽略了“我”进而矛盾重重,情绪满满的例子还少吗。
试想一下,在前面分享的“买半价票”的例子中,那些裹足不前的人当中,有多少人先忽略了“非我”,而后忽略了“我”呢?
其实,无论“非我”会如何反应,“我”做好“我”该做的才是最基本的。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非我”有了反应,我再“以事为主”的积极应对不就行了吗?
反之,如果不小心把“我与非我”都忽略了,“事”还是“事”了吗?离开了“事”,岂不是就剩下情绪了?而离开“事”的情绪又有多大价值呢?而且还会伤身体呀!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二、过分在意“我认为”模式下的“非我”,以至于忽略了“我”自己
1、一个故事
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和我谈起她的失意。老师,我寝室有个同学,我觉得她人很好,平时有什么活动,我都会叫上她一起参加,出门时,我……,吃饭时,我……,……。可是,上次,我发现她参见活动没叫上我,还有一次,……,……。总之,老师,我挺难受,我真心把她当朋友,但是她好像不那么想。……
逍遥相信,很多朋友都曾经有过或听说过类似的经历。逍遥也相信,通过上个例子的分析,一定会有朋友爆发了智慧,有了适合上述经历的合理解答。
2、逍遥的分析
不过,还是希望各位朋友先听听逍遥的想法,然后在对比一下自己的。
首先,在“逐利的天性”影响下,当我过分在意某一个涉及“非我”的结果时,通常都会在很多件事中,“以我为主”地为“非我”着想,进而忽略了“非我”。“我”意识中的“非我”,往往并不是“非我”本来的样子,意识中的“非我”的需求往往也不是“非我”的实际需求。因此,“非我”的思维和行为往往产生与“我”所愿不同的结果。
其次,一旦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逐利的天性”会促进我们在其他事中更加“以我为主”地为“非我”着想,进而忽略“非我”,导致其他的事与愿违的结果。
第三,逐渐的,专注于“与非我关系”结果的“我”连自己也忽略了。“我”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等等都不重要了。
在不知不觉中既忽略了“非我”,又忽略了“我”,剩下的,估计就剩下由环境变化所导致的情绪波动了。
总结:
各位朋友,无论我们是在具体的“事”中忽略了“我”,还是在与“非我”的交流中忽略了“我”。我们都是难以让智慧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实现持续提升、快乐生活的。
何不在我们的主观意识层面,把“我”与“非我”都看作“事”中的具体要素呢?
当“事”中并不涉及情感问题时,不要忽略“我与非我”,运用智慧把“我”与“非我”该思考和行动的内容考虑清楚,做“我”该做的事就好了。
当“事”中涉及一定的情感问题时,更要“以事为主”地充分考虑“非我”与“我”的实际情况了(记住:绝不是所谓的“我认为”的,实际是忽略“我与非我”的考虑)。而且,我们要知道,在具体的“事”中,“我”与“非我”是对等的,“我”不能自认为,为了“非我”而忽略了“我”;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非我”为了“我”而如何,如何。
真心希望各位朋友能和逍遥一起在精英之自我修炼的过程中实现“我与非我”的融合。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5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