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赠刘景文》之前,我思考着一个问题:怎样教,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怎样教,才能不落窠臼?怎样教,才能给学生新的感受?
著名情智教育创立者孙双金老师说:创新,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在教学设计中表现在新的角度、新的视野、新的组合、新的元素。
我先分析了学情。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诗词,也背过不少的古诗词,对于古诗词有过不算少的感性经验。
以前也一起探索过古诗词的理解和翻译方法。这些都是有利的前提条件。
但是,毕竟三年级学生的能力还是薄弱,而且这首诗还是有一定难度,思想感情比较抽象。
所以,我决定先抛出出人意料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在需求,顺势总结理解词句的方法(单元语文要素),再来让学生讨论开始提出的问题。
为了避免琐碎的提问,我提出了两个容量大的问题:
- 刘景文是( )***.少年。B.青年。C.中年人。请你说明是从诗歌里面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 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理解词语,理解诗句,是什么季节,有哪些景物,这些问题都一并解决了。
- 苏轼到底想给刘景文说什么?
我告诉学生,要从文中来找出证据。
很多学生说是中年人,但就是说不出理由。我说,不把古诗词读懂,就难以找出证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起来了。
在理解的过程里,我们总结出了学习词语的方法:借助图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生活、组词法等等,完成了语文要素的训练要求。
当大家能明白诗句意思以后,就开始讨论第一个问题。
有同学说,图片上画的是中年人,胡子都比较长。然后有同学说,画的可能是苏轼呢。
有的同学说,“君”字证明刘景文不是少年人,也不是青年人。我说,对于青年朋友也是可以用尊称的。
这里,有喜有忧。喜的是,学生真开动了脑筋,思考和表达很积极。忧的是,我放得不够,不应该自己马上评判,而应该让学生们来争论。
后来,我启发他们,苏轼为什么选择秋天的景物来给朋友赠诗。如果是写给少年,他更可能选择哪个季节呢?如果是青年人,苏轼会选哪个季节?为什么偏偏选择了秋天?
袁翊宸同学的发言很精彩:如果是少年人,更可能选择春天的景物。如果是青年,更可能选夏天。因为刘景文是中年人,所以选择了秋天的景物。
说实话,这让我刮目相看。三年级的同学,已经对于人生有了初步的感悟!
然后我介绍了背景,当时刘景文已经五十多岁,当的还是一个小官。
第二个问题最后也弄明白了,苏轼是劝朋友不要因为人到中年而灰心失望,恰恰相反,中年正是丰收的好年华。
可惜这个问题的答案,主要是我讲出来的,这和问题难度稍微大了点儿有关系。今后注意尽量少说,让学生来探讨。
不管怎么说,今天的课是有价值的尝试,至少,我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迷茫的眼神里,充满了探究的渴望。我也听到了学生经过深思以后得出的各种结论,我感受到了学生思维的跳动。
我告诫自己,多在设计上动脑筋,多放手让学生得到思维的锻炼,多给学生设想可能需要的支架。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56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