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人死如灯灭,好像是真的,不管你生前多么富贵,死后大多静待被人们遗忘。只要你不是叱咤风云或著书立说之类的人物,似乎被遗忘是迟早的事。
只不过有的人被遗忘的过快,好像这个人的去世和他人基本没有关系,亦或是负关系也不确定。
读书N载,再咋着也算半个读书人吧,虽学问不深,见识不广,多多少少也是见过猪跑的。
西方有学者称: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5000年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我想这是不错的。若搁置对儒学高下的争论,只说周代之后五经的传播,代代有人考据、代代有人作注,不但官方有,私家更有,这根本就是前赴后继,永无止境。
血缘是我们未来为数不多的可以相聚的原因之一。
父母在,根就在,根在,家就在,没有家,我们就不知道要漂向何方。
新一代的年轻人和父辈爷辈们,生活差距大,相互理解难度也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以农村为国家典型特征,经过40多年巨变,农村已渐渐空心化,年轻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农村大多剩下老人和带不走的未入学的儿童。以前的农村和现在的城市生活是两个样子:
以前是大家庭;父辈读书时家有14口人,牛驴各1头,土地44亩;我辈读书时家有7口人、十几亩地;至今都分成3-4人小家了。以前叔伯姑舅等亲朋会经常走动,相互帮助农事;今天家家都独门独院,无事不登三宝殿,况城市生活习惯和农村不同,自然地,很多传统观念更是无从谈起。
凡中国人,无论是穷富还是贵贱,每个人都希望下一辈比自己有出息。
父亲一生清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缝缝补补三年又三年,屋里常年堆满了舍不得扔的布布条条、砖头瓦块。
父亲对我的影响是精神上的,我印象里从来没有对我发过脾气。大概父亲对家事过问较少的缘故,对我说话从来不从小事评是非,全是刘备、毛泽东、陈景润还有神话之类的故事,这种讲与听的形式一直延续到父亲去世。
父亲在我在外读书的四年里给我写了34封信,一年在校按9个月计,平均每月一封。从我外出读书,父亲就通过书信告诉我有关学习、待人、生活、工作等应有的态度。
少不经事,嗖尔两鬓染霜。在父亲去世多年以后才想起来该做个祭奠,哪怕只是一些文字,能为后辈做点积累,不至于需要时无处寻觅,或者哪怕有点启示也好。
幸运的是我还留有当年的书信、还有父亲当年给我亲笔填写的调查材料,更有幸的是还能查到父亲之前的档案资料。
之后,会用若干文章纪念父亲,当做回忆也好吧。
2022年12月18日星期日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6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