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帆
世界上自从有了人,也便有了路。
自从有了村庄,也便有了通村的路。也许是先有了路,因路而安了村;也许本来没有路,先有了村,慢慢地一步步一天天一年年用脚就这样踩出了路。
每一条通村的路,或宽或窄,或曲或直,或坎坷或平坦,都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心里刻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留在我脑海里的那条通村的土路,一定是我的先人们用脚一步步地走出来的。
我的老祖冯鹤峻来此安家落户于元末明初,历经六百多年的时间,到2004年走在这条通村的土路上,依然是一条窄窄的、晴天尘土飞扬、雨后泥泞不堪、两侧与农田紧紧相连的地地道道的田间小道。
沿着这条通村的土路向北行不过千米,与之相连的却是一条交通要道。这条道古为官道驿道,东起滨海(日照的岚山头),西连兖泗,历代帝王去曲阜祭孔均经此道,解放后多次翻修,现在是宽广的岚兖公路。
几百年的时间吆,我的先人们走出这条土路走到村外的世界,为家中的儿女们寻找一条条生存之路。
一百多年前,我的老奶奶就是带着她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媳妇踏着这条土路开启了她们一家五口的闯关东之程。通村的土路是窄的是不平的,但闯关东的路却更为艰难,当他们最终在大连的普兰店落户时,已经有一个儿子的命扔在了闯关东的路上。当我的老奶奶年过百岁将要咽气的时候,还对她的儿孙一遍遍地念叨:“我们老家有三间草屋,院子里有一棵一人搂不过来的大槐树,出村的那条小路通着一条大路……。”
七十多年前,1946年的腊月二十七的早上,我奶奶没有坐轿,而是被一辆独轮车从这条土路上推到了爷爷的一间半草屋里,从那一天起,我的奶奶在这条土路上走了数不清的来回。我记事的时候,经常听奶奶给我们说,她嫁给我爷爷成了冯家的媳妇,是如何养育这一大家子人的:“我16岁来到这门里,拉扯了这一大家子,受尽了人间的苦和累,吃尽了世间的眼量(凉)流干了泪。”奶奶说这话是发自肺腑的。我听父亲说过,父亲和我的大姑大伯他们小的时候,赶集上店操持一家人吃穿的都是奶奶。通村的小土路上,春天家里连地瓜干煎饼都吃不上的时候,夏天烈日当头的时候,冬天大雪纷飞的时候,都有奶奶走在这条土路上的身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曾在生产队里干“牛倌”的爷爷又推起了小推车,到通村的路与岚兖公路相连的洪瑞车站摆起了水果摊。从此,这条通村的土路上每天的清晨和每天的傍晚,无论是天干地晴的日子还是狂风大作的时光,无论是阳光和煦的春天还是北风劲吹的寒冬,都有一个老人行走在这条土路上,他的小推车上的4到6个果筐里早上是满满的晚上是空空的,早上是带着满心的希望推着沉重的独轮车一步步前行,晚上往回返的时候是带着收获满满的喜悦轻快地归程。从爷爷开始摆水果摊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去世,十多年的时间三千多个日子,每天风雨无阻地一来一回走在这条土路上,走过了艰难的岁月,走出了儿女的兴旺,走出了一条心中的幸福之路。
我听父亲讲过,他与这条通村的路更是有着割不断的情怀。小的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差,一年连吃顿肉馅水饺的机会也只能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最有可能改善生活解解馋的就是到集市上。通村的路走出去二里路,就是后洪瑞村,这个村当时是洪瑞公社所在地,逢三八为集市,有供销社,有饭店。平时如果逢集的日子,奶奶能够牵着我的父亲的手一起去赶洪瑞集,父亲就有希望到洪瑞饭店吃一碗带着五花肉的粉条熬的菜,吃一块热锅饼,那一天走在土路上脚上特别轻快,心里特别开心。即使不是洪瑞逢集,只要奶奶去赶集了,回来的时候总要给我的父亲带点平时吃不到的水果熟猪蹄兔子肉之类的好东西,父亲总是在通村的路上翘首以待,有时还要在这条土路上往前走上几百米,以迎我奶奶的姿态展示对奶奶归来的渴望。
当年我父亲13岁进城赶考(考城里的重点高中)的那天早晨,奶奶给他煮了10个鸡蛋放在布包里,临出门的时候,奶奶又给了他5元钱作为3天的生活费。那是我的父亲第一次进城。
进城的路是从通村的路开始的:人生路漫漫,踏着通村的土路,父亲跨过坎坷冒着酷暑来到了城市,走在宽阔的大街上,没有了狂风后的尘土飞扬和暴雨后的泥水飞溅,但也丢失了田间的风景和泥土的芬芳。
穿越百年时光,当年闯关东的老奶奶终老在了东北大地上,她只能临终前嘱托她的孙子圆了她的愿望,再踏着她当年出村的路回到故乡,寻找她当年三间草屋和那棵大槐树的踪迹。
我的父亲是幸运的。大学毕业以后回到了家乡的县城工作,在城里结婚成家了,陪我父亲走在身边的多了一个漂亮的女人,那是我的妈妈;再往后我降生了,父亲和妈妈的手里又牵了一个男童。如今爷爷和奶奶都离开了这个世界,家里的老宅还在,我的父母每到周末还要踏着通村的路回到老宅,变化了的是当年的土路变成了水泥新路,是当年光着脚丫行走在土路上的男孩如今亦是年过半百的老人,那是我的父亲。
故乡的路无论是怎样的变宽变直变平,由土路变成砂石路变成柏油路水泥路,不变的是载着游子的家乡情怀和时时在眼前浮现的乡间小路。
【作者简介】冯帆,山东临沂人,机关工作,业余时间撰写亲情乡情散文,梳理对生活对人生的自我感悟,点亮生命之灯,走好人生之路。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家》《齐鲁晚报》《当代散文》等。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63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