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晖/文
成语“饿殍遍野”典出《孟子?梁惠王上》。
“殍”,音piǎo,从古至今不同字典均释为“饿死的人”。
喜欢说文解字的我觉得奇怪一一“殍”是“歹+孚”,而“歹”是“非死即残”,“孚”是“手抓子”,怎么会拼凑出“饿死的人”?
于是好奇的我查了一下,发现《孟子》写的是“饿莩”,估计是通假字;而《说文解字》并未见“殍”,传统认为应同“爫又”(打不出)。“爫又”是“两只手”,表意“相受,交换”,所以“殍”应该也有“交换”的内涵。
《汉典》又罗列了“殍”的很多异体字,其中“歹+爫又”(打不出)格外引人注意,从会意角度看就是“交换死人”之意。
而另一个异体字“食+孚”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其表达的竟然是“抓子而食”。
在中国古代,碰上战乱饥荒之年,首先饿死的往往是小孩,父母因不忍心吃自己亲生孩子,便会易子而食。
结论:
“爫又”、“歹+爫又”和“食+孚”是“殍”的三个异体字一一
“爫又”是“交换”;
“歹+爫又”是“交换死尸”;
“食+孚”是“抓子而食”。
三者都告诉我们,“殍”并不是简单的“饿死的人”,而是极其残忍的“易子而食”。
所以,“饿殍遍野”并不是简单的“因饥饿而大量死人的悲惨景象”,而应解读为“到处都是因饥饿而易子相食的人间炼狱”。
这是今天闲扯。
图片均自网络,特别感谢《汉典》
本文原创,欢迎转载讨论。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64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