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是作者晚年所作的自传,主要对自己的家世、生平、思想以及本书的写作目的进行了具体阐述,并且着重反驳了一些汉代儒生对他作品的攻击和诽谤。
【译文】
王充出生在会稽郡上虞县,字仲任。他的祖先原来住在魏郡元城县,又姓孙。祖上几代人都曾经从军立功,受封为会稽郡阳幸候只一年的时间就由于突然的动乱而丧失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安了家,以种地养蚕为生。曾祖父 王勇喜欢讲义气,结果跟别人都合不来。时逢灾年,拦路杀伤过人,所以结下很多仇怨。
遇上世道动荡,怕被仇人抓住,祖父王汎率领全家肩挑车载所有家当,准备去会稽郡安家,中途留在了钱唐县,做生意谋生。祖父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王蒙,小儿子王通,王通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上喜欢讲义气,到了王蒙、王通时更为厉害,因此王蒙、王通在钱唐县仗势凌人。最后又跟土豪丁伯等人结了仇,全家搬走住在了上虞县。
【译文】
王充出生在建武三年。他小的时候,跟同龄人游戏玩耍,不喜欢随意打闹。同龄人都喜好捉麻雀、捕知了、猜钱币、爬树,唯独王充不愿意做这些事,王通对儿子的这一行为感到很奇怪。家里在六岁时就教王充识宇读书,王充为人恭敬、淳厚、仁爱、孝顺,也很有礼貌,庄重少言,有成人的思想。父亲不曾打骂过他,母亲不曾教训过他,邻里不曾责备过他。他八岁那年进入书馆读书,书馆里有一百多个小孩子,都因为犯过错而被脱掉衣服责打,或者由于写字丑而受鞭打。
而王充的书法天天在提高,又没有犯过什么错。识宇和书法学完以后,他就拜别了写字老师,去学习《论语》《尚书》等经典,每天背通上千宇。经书读通了,德行修好了,又拜别读经老师而去做专门的研究,王充一拿起笔来写文章,就让人啧喷称奇。阔读的文章和书籍,也是一天比一天广博。王充才能高却不爱随意作文,能言善辦却不喜欢跟人闲谈对答。不是他的同道中人,他整天不说一句话。他的言论乍一听好像很古怪而非同一般,等听他说到最后,众人才认为他说得对。王充拿起笔来著述,也是这样;为人处世和侍奉尊长,也是这样。
【译文】
王充在县里做官做到了掾功曹,在都尉府做的官也是掾功曹,在大守府当过列掾和五官掾等副官属员,进入州里足当的从事史。王充不谋求闻名于世,不会为了个人的利害而拜访州郡长官。常常讲人家的优点,不大讲人家的缺点。专门推举还没踏上仕途的读书人,为已在官场的人开脱罪责。对那些自认为不好的人,也不会曲意逢迎,别人犯了错,即使不帮人脱罪,也不会加害。能宽恕人家大的过错,也惋惜人家小的失误。爱把自己的才华隐藏起来,不喜欢炫耀自己的才能。他勉励自己把德行操守当作人生的根基,而以恃才傲物为耻。
大家集会围坐一起,不问他就不作声,州郡长官接见他,不提及他就不说话。赋闲乡里的时候,倾慕蘧伯玉有气节;为官朝野时,仰慕史子鱼有德行。被污蔑、被中伤也不为自己辩护,官位没高升也不心怀怨恨,穷困得连一亩地大小的破房子也没有,心情却比王侯公卿还安乐;低贱得连一斗一石的奉禄也不得,心情却跟高官厚禄的人一样好;当了官不会欣喜若狂,丢了官也不觉有什么遗憾。身在安乐环境的时候不会纵欲,身在贫苦环境之中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志向。喜欢博览古文,爱听独到见解。那时社会上的流行书籍和通俗传说,有很多地方不恰当,所以他深居简出,考查论证这些书籍和传说的真假。
【译文】
王充做人清高又稳重,结交朋友时一定是有所选择的,不喜欢随便与人交好。所结交的人地位虽低,年龄虽小,但凡操行不流俗,就肯定同他结交。王充喜欢同一些德才兼备的人交好,不愿意跟庸俗的人交往。所以,一些庸俗的人,揪住王充的一些小过失,暗地里设计陷害他,但王充从来不去解释,也没有因为这个而怨恨那些人。
有人说:“你既然这么有能力和文采,又是无辜被陷害的,为什么不为自己作出解释呢?以前像羊胜那样的人,巧舌如簧,把邹阳弄进监狱,邹阳自己上书陈述,结果就获得了释放。如果自己的德行真的没有缺陷,那就不应该被人诟病;既然能够替自己作出解释,那就更不应该受到冤屈。”
王充回答说:不干净的东西就不会有被污染的问题,地位不高就不会受到陷害,面积不宽就不会被减少,装得不满就不会被消耗。有能力的人受到各种设计诽谤,被人所攻击,可能就是必然的。想要升官的人才去自我辦白,怕失去官职的人才去自我申辩。我既不想升官也不怕丢官,所以就不去辩解。羊胜说坏话,是受到了某种力量的驱使;邹阳免于祸难,是得到了某种力量的挽救。孔子是相信命运的,孟子是相信上天的,吉凶和安危,都不是人能够主宰的。
古人懂得这些道理,所以把它们看作是天命和时运,就能开阔心胸,内心安宁,不去抱怨什么。享了福,不觉得是因为自己而得,遭了祸,也不觉得是自己招来的。所以即使升了官也不会因为这样就特别得意,降了职也并不会因为这样就特别沮丧。不因看不起贫贱而去贪图富责,不要回避困难而去寻求平安,不耍小聪明来取得禄位,不用假借辞官的说法来骗取名声,不因贪图升官而表露自己,也不因怕丢官而把问题归结于别人。把安全与危险、去世和活着看成是一样的,对于吉与凶、成和败也同等视之,这样就算是碰到十个羊胜,也没什么所谓。我将一切都听命于上天,所以不去解释自己。
【译文】
王充的生性淡薄,不贪图富贵。被上司知院,越级提拔的时侯,不因高职升高而开心;当得不到上司的理解,被迫降职罢官的时候,也不因职位太低而心存怨恨。几次被任命为县里的官职,也没有回避挑选而不愿去做。
【译文】
一般俗人的个性都是喜欢高升而不愿贬谪,专门讨好得势的而背弃那些失势的。当王充被提拔在高位的时候,许多人像蚂蚁一样围在他的身边;当王充被罢免,家境落魄的时候,连原来的朋友也对他弃之不顾。王充为了嘲讽俗人的忘恩负义,所以在家闲居之时作出了《讥俗》《节义》十二篇。希望俗人能从读书之中得到醒悟,所以文章的目的很明显,并且运用很通俗的语言。有人就指责我的文章浅薄。
【译文】
王充讨厌俗人的作为,所以写了《记俗》等;又担心君王处理政务,只是想让老百姓归顺,而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法,不知道从何下手,尽管苦思冥想,但还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写了《政务》这本书。
王充又痛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大多数内容都是不真实的伪书俗文,所以又写了《论衡》这本书。自从圣贤去世之后,他们倡导的理念就发生了分歧,长期往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学者自成一派,就算是遍读群书的人读了他们的书,也无法分清是非黑白。这些流行的说法都是世代相传的东西,有写成书的,有用直接听来的,都是些年代久远的东西。
过去的时间越久,认为都是以前古代发生的事情,所说的大部分是正确的,对这些东西深信不疑,而无法自拔,因此我写了《论衡》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多,对问题的辩论很直接,对于那些浮夸错误的言论,全部都澄清改正。为的就是要让那些浮华的文字消失,留下朴实无华的本质,改正当时流行的不正之风,恢复远古时代那种纯朴的习俗。
【译文】
王充做官很多次都没有得到上司的赏识,只能通过写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人嘲笑他说:“才识深厚之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仕途亨通,本人受到重用主张得到采纳,能成就事业功成名就,这才能被称作高人。现在的你落魄潦倒,做官多次遭到贬斥,你的才能在事业上无法表现出来,你的能力也不能在你担任的职务中充分展现,所以只能费尽心思写文章,可著书的文采再美妙,对你自身又有什么补益呢?文章写得再多又想表达什么含义呢?”
【译文】
王充出身于低微的寒门小户。有人嘲笑他说:“你的祖辈没有雄厚美好的家底,也没有流传一篇文章,你虽然写了这些宏伟之作,却没有什么师承渊源,终究算不上高人。
气不是慢慢发展而是猛然出现的就称作‘变’,物不分种类而随意产生的就称作‘异’,不能经常看到而忽然出现的东西称作‘妖’,违背世人意愿而突然出现的就称作‘怪’。你又有什么样的祖宗呢?你先辈的姓名也没有记载在史册之中。何况你从来没有学过墨家的思想,也没有入过儒家,现在忽然写作了上万字的书籍,这应该看作一种妖变,怎么能将这类文章视为珍宝而赞赏有加呢?”
【译文】
王充回答说:鸟类并非都是风凰的后代,兽类并非都为麒麟的子孙,人不是祖上世代相传的圣贤,物不是常常出现的珍宝。才高人承受到屈辱,这是遭遇时运使然。人才稀有所以才单个出现,物品高贵因此才单独产生。如果文章的成就都是对贤人的效仿,这就是说甘泉一定出自旧源,良苗必然发自旧根。特別优秀的人出现,精美文章的产生,气质与世俗相异,因而庸俗的人无法对它加以衡量。
所以不常见的事迹,被记录在史书上,稀有的东西,经常被雕刻在钟鼎上。五帝不在同一个时代兴起,伊尹、太公望也不出生在同一个家庭。地域相差千里,经历各有不同,时代距离百年之久,情况也不一样。人才的高贵之处在于才智高尚而不轻易往上爬,不依靠家庭背景来取得显赫的地位。黄黑两种不同颜色的母牛生下了纯赤色小牛,并不影响用小牛来做祭品;祖辈不显赫而但后代出众,并不影响后代成为优秀的人才。鲧是恶人但禹却是圣人,瞽叟很恶毒而舜却神圣。伯牛生了重病,而仲弓却十分健康;颜路庸俗愚笨,但颜回却才学深厚。孔子、墨子的祖上都是平凡的人,而孔丘、墨翟却成了圣贤;扬家家族不显赫,扬子云却才能卓越;桓家祖辈官运不济,却出了桓谭这样杰出的人。这是由于重新接受元气而组成的人能有好的文采的原因。
【译文】
在元和三年,王充全家搬到了被征召的扬州丹阳、九江,庐江等地,后来在这里任治中从事史。职能低但责任大,主管检举弹劾,写书的想法,中断了好几年。在章和二年,他辞掉州里官位回家闲居年近七十,已经可以说是退休的时候了。为官的前途已经没有了,志向最终没能实现也没有办法。事情都有顺利或不顺的状况,身体也有好或不好的时候。
头发花白,牙齿脱落,日复一日时光飞逝,同龄人渐渐少了,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人了。生活贫困,没人供养,心情不悦。时光荏苒,到了庚年、辛年交替之际,虽然恐惧于最后会死,但我还是充满激情,于是写下了《养性》这本一共十六篇的书。蓄养精气保持身体状況,适量进食节制喝酒,闭目塞耳不问世事,爱惜精力保养自己,适当地用药物辅助,并做做导引操,希望延长寿命,暂时不老死。
已经晚年了没法返老还童,所以只能著书立说留传后代。只是人的生命,不论长短都有一定的期限,人也跟动物一样,生和死都有一定之期。寿命快要走到终点了,谁又能留得住呢?我会化为尘土和灰烬。上自黄帝、唐尧,下到秦朝、汉代以来,我都把圣人之道作为准则,用博古通今的人才分析事物的方法,对它们一一作出评价,好比公平的秤,好比明亮的镜面,所有老幼生死古今的事情,无不囊括。寿命已经不能延长了,真叫人叹息悲伤啊!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66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