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延续确实是有法则的。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依照这条法则,其实可以推导出很多文化上不言而喻又或者说是被默认的习俗。
无论人类社会,亦或者其他群居动物,与独居动物的生存方式是不同的。从这两种生存方式上,我们可以大略的归纳出两条生存法则:团结或者自强。我们尽可以用我们直观的感受或者浅薄的认知去思考,在自然面前,究竟是群居更利于种族的延续还是独居更利于种族的延续。支持群居的大概会用蚂蚁,灵长类,牛群,马群,羊群去做为自己的论据;而支持独居的人大概会用老虎,大熊猫等(恕我见识浅薄,所知甚少)来作为自己的论据,必要时还要引用一句:牛羊才会成群,猛兽从来独行。外加一个轻蔑的眼神。
但文学表达不能篡改人类身上的生物特征,例如:缺乏锋利的爪牙,没有体毛保暖,肌肉缺乏爆发力,恒温需要更多能量,夜间视野受限,超长的孕期和哺乳期以及成长期;同时又拥有灵巧的双手,唇舌可以发出复杂的声音,利于同类间的沟通,发达的大脑。我想这些生物特征天然的为人类划定一条生存之道:群居。
人类在群居的道路上,并不愧为万灵之长。因为种群要保障生存的可靠性,必须要做的就是扩大种群力量,一个是增加种群数量,另一个则是增强种群改造环境的能力;而这两个方向又衍生出各种各样群体行为,例如直接决定繁衍的交配权:在狮子的社会中,狮王拥有所有雌性的交配权,这种情况注定狮子的群体不会扩大到超越类比于人类的小家庭关系,甚至达不到人类家族的规模。反而多数鸟类能做到家庭规模的共存,比较于企鹅,我想这可能源于它们所处的严苛的生存环境。
游牧式的迁移成了早期人类应对严苛环境的方法。而游牧又因自然所能提供的物质资源而限制了种群的规模和不同种群间的合作。因此,不满足于大自然直接的赏赐,耕种成为了人类继续扩大种群的手段。为了维持庞大的种群数量,人类利用自己的大脑,不断的创造着更多的物质资源。当种群扩大到一定规模,唇舌间的交流,已不能满足种群共存的稳定,因为物资的分配,种群间的分工,个体间的体力、年龄、性格上的差异,都随着种群的数量变的庞大。所以,宗教,道德,政治,法律分分诞生。这些并不是人类灵光乍现的发现,而是现实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社会动物,而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因为时至今日,人类生物性的特征不断退化,野生已然不可能。因为不接受社会的培育,不可能掌握生存技能,而即便是离群索居,也不可能脱离养植,采摘,熟制,储藏。而这些知识,无论总结、学习或者传承都是个体穷极一生而绝难实现的。否认人的社会性,本身就是不理性,缺乏逻辑的。
因此,团结始终且永远是人类生存最正确且唯一的道路。
前面的铺垫,即是为了说明:流浪地球式的团结和好莱坞式的孤单英雄所反映的两个文明的选择:大禹治水故事代表的人定胜天与诺亚方舟故事代表的上帝旨意不可违的自然选择的差异,这也是两个文明从根本上的歧义和冲突。
现实的矛盾就在于走团结道路的一方在人类发展的意识形态中属于弱势的一方;而在走自然选择的一方在人类发展的意识形态中属于强势的一方。
少部分人看不出自然选择有什么问题是因为他们尚且年轻,强壮的身体和涉世未深的天真让他们不能深刻理解现实世界的残酷,他们相信自己是社会的支柱而意识不到当自己活到后半生时自己也是后来者眼中的淘汰品。他们讨厌团结所带来的集权是因为他们尚未获得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团结所带来的对个性的压抑压制的又是他们仅存的可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东西。
所以,对年轻人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引导,多一些解释,是这个时代的任务。流浪地球,恰恰以电影的方式表达这种引导和解释。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67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