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写于1993年的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徐福贵是成长于旧社会的纨绔子弟,从抗日战争末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他经历了日嫖夜赌、纸醉金迷的腐化堕落,经历了财产败光、一无所有的穷困潦到,经历了九死一生、命悬一线的残酷战争,经历了大跃进、文革时代的社会阵痛,经历了亲手埋葬六名至亲的人间惨剧,最后,孤苦伶仃的福贵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凄凉地迈向自己的生命终点。
小说中,福贵的不幸是一步步被推向极致的,先是父亲因他败光财产气恨而死,继而母亲因他被抓壮丁无药医治而死,接着儿子有庆被不负责任的护士抽血致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而死,妻子家珍因软骨病而死,女婿二喜因工伤事故而死。最令人痛心的是,福贵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因吃多了豆子被活活撑死。作为福贵唯一的血脉延续者,苦根原本应该成为福贵活着的希望和幸福的开端。然而,冷酷的余华固执地为读者描述下最后一个死亡故事,用近乎残忍的故事告诉读者:死亡对于福贵和他的亲人来说只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活着反而成了奢侈的享受。
10年前,我第一次读完《活着》,被她极力渲染的苦难压得难以喘息,深感活着之不易,惊叹人生之艰难,主人公的惨痛遭遇几度令我掩卷落泪。那时,我以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反映特定时期的人们活着的艰难、活着的坚韧和活着的勇气,正如作者余华在中文版序言讲到的一样:《活着》是“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年轻的我欣喜地以为自己读懂了作品,理解了作者,并暗下决心:要像福贵那样直面艰难困苦,勇敢而坚定地活着。然而,当不久前我再次读完《活着》,曾经满脑晃动的生活苦难依然汹涌澎湃,但却没有那么震撼人心了,因为我开始对福贵承受苦难的能力感到无法理解,甚至怀疑作者所描述生活的合理性。
就在我茫然不解时,福贵吆喝老牛耕田的一幕令我豁然开朗。作者是这样描述的:“老人又吆喝起来:‘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呵’……‘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福贵以死去亲人的名字称呼老牛,表明福贵把对亲人的思念和感情寄托到了老牛身上,而老牛也以“亲人”的身份给予福贵活着的希望。于是我明白了,福贵之所以能够坚强乐观地活着,是亲人给予了他力量,虽然亲人已经死去,但福贵与亲人之间本能、朴素、温暖的亲情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在苦难的折磨下不断得到充实和升华,并成为福贵坦然直面人生变故的精神支柱。从这一幕场景中,我们还会发现,老牛并非福贵最后的“亲人”,福贵最后的亲人是他自己,因为“福贵”也是老牛众多名字中的一个。如果有一天老牛死去,福贵活着的希望依然不会破灭,他还要为自己而活着,而且会好好地活着。对福贵来说,善待自己就是善待死去的亲人。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小说的末尾,福贵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后事做出妥善安排:他死去后要在枕头下放上十元钱,以便发现尸体的人能够好好安葬他。福贵希望以这样的方式给死去亲人一个满意的交待,也给自己一个满意的交待。实际上,自从败光家产、洗心革面后,福贵一直是以他的活着带给活着的亲人以希望,带给死去的亲人以告慰,反之,亲人的亲情也成为福贵坚强活着的力量源泉。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贵丧亲之痛是祸,而在丧亲过程中不断积聚、发酵的亲情则是福。父母离世,既使福贵感受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也使他明白了跪乳反哺的孝义;妻子病亡,既使福贵感受到“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苦,也使他明白了相濡以沫的温馨;儿子、女儿、女婿、外孙遭遇不测,既使福贵感受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也使他明白了舐犊之爱的真挚。在福贵的人生中,苦难是亲情之母,苦难不仅使福贵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并把这种温暖转化为顽强的生命承受力,苦难还直接葬送了玩世不恭的败家子福贵,换来了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福贵。
读《活着》,我们不能只看到活着的苦难,而要深切体会交织在苦难之中并最终帮助福贵战胜苦难的亲情,我们也不要一味感叹福贵及其亲人命运的凄惨,是的,一条条整齐埋葬的尸体,必然带来撕心裂肺的痛楚,然而,一段段刻骨铭心的亲情,却又带来了阳光雨露般的滋润,于是我们能够理解,福贵娘为何在临死前会因为福贵不再赌钱而安心,家珍为何会因为福贵将亲手埋葬她而倍感欣慰,以及二喜在被水泥板挤死前为何要大喊一声“苦根”。余华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活着》展示的正是人与人之间弥足珍贵的亲情,并通过这样的展示使读者明白,活着是一个汲取感情与付出感情的过程,无愧于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也无愧于你自己,你便领悟了活着的真谛。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68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