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榆次往事》有感
文/张宁静
近日,由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晋中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文化晋中》主编武江波编著,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榆次往事》一书与读者见面了。国家一级作家毛守仁欣然为该书作序,著名书法家刘志杰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我和武江波是多年的文友、挚友。近日喜得老友赠书。总览全书计由”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往事悠悠"三大篇章共百余篇作品来表示该书的品质。这本三十多万字的巨著,视野开阔,文笔老沉严谨,史料性强,是作者在文学园地里多年辛勤耕耘的结晶。此书发行后,深得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学爱好者的一片赞誉,好评如潮!
《榆次往事》作者武江波,原籍平遥县,1953年出生在一位老革命干部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诚笃好学、酷爱读书。50年代随父工作调动来到这座魏榆古城,长大后,为生计,从事过各种工作,当过工人、教师,恢复高考后,凭着自己勤奋读书的功底,有幸考入大学深造。毕业后,一直就职政府部门,担任领导干部多年,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榆次这片热土,直至退休,是口碑甚佳的一位好干部。
如今,已经是退休的武江波,本应在家颐养天年,但他认为自己身体还好,还想给社会发挥余热,于是凭着自强不息对写作的执着,在文学园地里努力勤奋创作。随着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面世,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也正是这样,武江波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不断跋涉,如不倦的春蚕,编织着涅槃的网络,似扬蹄的健牛耕耘着丰收的土地,正是因他艰辛的历练,创作出许多接地气、百姓喜爱的好作品,奉献给社会,成为两千年后榆次文学领域升起的一颗文学明星,本地有影响的一位文化名人。
武江波在魏榆古城生活了一辈子,对这座古城有着特殊的感情,几乎是个″榆次通"。他的一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深刻的社会变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更经历与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榆次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和飞速发展。多年来,他风尘仆仆地奔波在古城这块热土上,无论是城内大街小巷,还是乡村的农家小院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满怀着挚热的情怀,几年间发掘整理出不少珍贵的榆次历史史料,为研究当地的人文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在所著《榆次往事》一书″晴川历历"篇幅中,诸如″追寻榆次历史印迹"、乌金山麓美后沟"、″漫步百草坡"、″湿地公园与敬畏大自然″、″潇河源头行"、″丰泽庄园的文化韵味"、″榆次城中139记忆公园”、等篇篇都追寻着历史的足迹;在″芳草萋萋"篇幅中,作者不辞辛苦发掘整理出不少榆次大地曾经的重要历史人物,诸如:″他描绘着巍巍太行山一画家梁斌先生"、″山水襟怀太行魂一榆次书画家杨宏涛先生小记"、″向天而歌刘红庆"、″点燃自己心底的那团圣火一冯骥才先生的后沟情结";在″悠悠往事"篇幅中,记录了很多贴近生活人世间的往事情怀,诸如:“七十年代的青春记忆”、″父母亲的时代风采″、″光彩照人的刘冠娥老师"、″校园生活的青涩回忆"、″恢复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在《榆次往事》全书中,作者凭着创作的激情,通过对榆次古城历史往事的发掘整理,进而也涵盖了作者同时代一路走过来的人生经历,如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或长或短,又如各种珠子,顺着时序串连在一起,进一步彰显了共和国一代人一路成长起来平凡而伟大的缩影。这是一部很成功的纪实作品,很有留给未来和让后辈儿孙了解古城的历史,可慰籍心灵以及供史学界研究浩瀚的历史参考。综览《榆次往事》一书,作者把古城全景摄入笔底,有广阔的背景,有清淅的线索,有前后一贯,始终如一围饶着古城,是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纪实文学作品。
武江波是一位有担当、品行正、平易近人的好老兄。他的做人品位和人生信念也是与我在多年的交往中感慨的,他那善良的好人品很值得敬仰的。他一生中,不管在何时何处,担任领导干部还是在平民朋友中,历历在目,口碑颇好!
综览《榆次往事》这部长篇纪实作品,文笔流畅,文字严谨,是很接地气的一部好作品,值得大家细读,学习,更能从中感受到作者阅历广泛,知识面之大,读后颇感耳目一新,亲切实,是展现时代画卷的一部优秀作品,我们给作者点赞!
老骥伏枥,笔下天地,用心栽下一棵树,大地必定还你一片森林,用心点亮一盏灯,夜空必定会还你一抹星辰,辛苦洒下几点汗水,河流必定会还你一汪清泉,你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生命定会因你更加精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武江波,你今天的成功,就是明天的起点,愿你在文学创作的园地里,不断总结,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社会,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岁月的吟唱,心灵深处的爱
——品读武江波《榆次往事》
宋承茵
书雅似人。内容丰富有内涵的书,本身就会让你心生敬意,不由得喜欢。
一个好人的魂灵贵为正义,一本好书的魂灵在于有情。
——题记
武江波老师我早闻其名,早仰其才。初识武老师,是早些年在《榆次时报》看到了他写的那篇韵味悠长的“青春的岁月像条河”。未见其人,先读其文。那篇文章灵秀生动、简洁流畅的文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有幸认识了武老师,尽管只是些断断续续的接触,但是从他馈赠我的书籍中,看得出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公务员,也是一位热爱文学创作的业余作家。他的文章我收藏了不少。因着他笔耕不辍的精神,心中自然多了几分对他的敬重。
十分感谢武老师在第一时间把他的新作《榆次往事》赠送了我。
书一到手,那书名的气势即刻就给了我捧读的渴望,作为老榆次人的我,对榆次的往事充满了好奇,于是就有一种先睹为快的冲动。再看封面,那是洋溢着诗意和美感的一幅自然风景画,传达出的是一种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意味的情韵,也显示出武老师的审美品质。
捧着《榆次往事》,认真地拜读每篇文章,敬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全书三个大栏目,内容厚重,篇篇精彩,文字严谨,旷达古今。评论与叙述,阐释与解析,或洋洋洒洒,或凝练生动,多角度、全方位,把榆次的生动往事尽写出来。那些温暖的记忆和曾经熟悉的情感,满满走进了我的心坎。个中有诗意之美与朴素之美,有情感之美与生活之美,有灵感之美与语言之美,有阅历之美与想象之美。怎一个“美”字了得!
那些出神入化的景物描写,把意境描写的如诗如画,情景交融,把景物的精气灵神全都点染出来了。他的笔紧紧地跟着心境走,明明已不复存在的一些景物,通过他的文章居然活泛起来。一字一句跟读武老师的文章,我仿佛穿行于时光隧道,徜徉在山水之间,遨游于历史苍穹。既有怀旧情结,又有思乡情愫。印在记忆中,烙在心底里。有的文章不仅是读,有时竟想读出声来。只有这样,方觉得能品出味来。武老师笔下的榆次故事,读来考据中有新意,叙述中动真情。折射出榆次唐风晋韵的灿烂光芒,使人敬畏,深切感受到榆次丰厚文化的无穷魅,给了我们对精神家园戍守的使命感。
榆次是我的故乡。我生于斯、长于斯、生活于斯、工作于斯,但几十年,我却找不出贴切的诗句写榆次的厚重、沧桑和风韵,武老师写出来了,叫我好生佩服,更自愧不如。我想,那些在外漂泊的游子,若读《榆次往事》一定更会产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乡愁吧!
故书不厌百回读。不忍释卷,一遍又一遍阅读武老师的《榆次往事》。
这本书,是他对岁月的吟唱、是他从心灵深处迸发出的爱!也是他对自己写作生涯的回望和小结,他把多年来记载的情感和经历的美好用文字记录留存下来,把心中感动,化成鼓舞人性的光芒,用文化温暖人心,让好书滋养心灵。这是作了一个新的文字创新,很成功!脚下有泥土,心中有光芒。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武老师,不简单!给你点赞了!
这是一部有筋骨、有高度、有温度的文学作品,他举个人一身之力,积数年岁月之功,伏案挥笔,呕心沥血,以书写文字的形式,滋养了大家的精神生活,起到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作用。读它,给我增加不少知识;读它,给我增加对生活的热情;读它,给了我执着与追梦的努力。
这是一本更见真性情的文集。文字朴实无华,叙述娓娓道来,篇篇倾注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生动感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笔墨,最后成为一本厚重感人的书。是他送给我们的一份精神食粮,也是送给自己的的一份快乐。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咏表达,而是给榆次增色彩、赋光鲜,是功在当代,利己长远的一种无私奉献。
这是一本集史实性、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为一体,带着情感的心血之作,寄托了他的故土情、文化情、家国情。话榆次事、抒榆次情的鲜明特色,成为榆次人争相阅读的一本佳作。
在武老师笔下,人间万事皆可爱。有山、有水、有人物。有故事、有传说、有见闻、情趣闲适,好不恬雅。生活的味道,人生的意趣,人间的情味,他都付之以笔令人读来垂涎有之,感动有之,深思有之,就像听一位老朋友,缓缓讲述他一生所见所闻,幽默不失优雅,满是人生体悟和生活哲理。文中处处透出真情,文字背后的人情哲理也呼之欲出跃然纸上。这真是:“心中若有桃花园,何处不是水云间”。
武老师植根于生活的沃土,用大手笔写小文章,大大提升了散文的文化含量和品位。它的独特,吸引人之处,就在于文字清新自然、酣畅淋漓、曲尽其妙。善于从细微处着眼,平凡中见奇寻找灵感。展现了他的生活审美,人生态度。
他坚持用自己的笔,用独特的眼光,用全部的热情,用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审美追求,写人、写事、写景。他有较强的文学能力,还有一颗沉静的心,不浮躁、不赶时髦,不故作惊人之语,一切从生活中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才能酿出这么精美的精神佳肴。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流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就是这些特点,我不由自主沉迷其中。
武老师,他为文,博览群书,凝词练句、学养修为;他为人,多行善举,多交益友。
他就像一只鸟,用文字舞动其故事的翅膀,抖动出平凡情景高格调的节奏,给人们带来美好浓郁的享受,从而在精神层面上随他飞向一个高度。他通过作品的力量把飞翔在人们心里美好的情感不只是为自己留着,也传达到更多人的心里,这就是《榆次往事》的最佳效果。在他的眼里,那些形形色色的人、林林总总的事,都能使他“感悟生活,袒露情怀”的灵感无出不在,这种有感而发的写作习惯可谓老师的一大快事,更是一种文化心的驱使。
他对自己写作无比热爱,也敬畏有加。
搁笔念想,落笔成梦。多年来的写作给了武老师很多体验。我对此感慨:做任何事工作都需要事业心,需要忘我投入,更需要激情和热爱。
武老师用深情隽永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的榆次世界。实乃可敬可佩,亦属可贵与不易。老骥伏枥,笔耕不辍,退而不休,余热生辉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梁启超说:“凡人必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武老师的趣味就在他的写作中,衷心希望武老师持续做一个有趣而深情的人。愿你给时间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间。无为于心,有为于行。愿武老师的写作激情,在平淡的生活中永远都不要画休止符。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期待他的下一部文集问世。
一部“情书”
崔富春
这是一部“情书”,一位年近古稀的智者用心智与情怀抒 写的“情书”。
夜已深,万籁俱寂,我又一次翻阅着这部厚达寸许的巨 篇“情书”。作者武江波,年近古稀,与我有相似的阅历。都 曾幸运地在历史转折时刻登上了邓公恢复高考的时代列车, 又同在三尺讲台及宦海耕耘,稍有不同是年少迈入社会第一 站时,他到工厂做工人,我插队下乡当知青。数月前,他赠 我他的新作《榆次往事》,未及详阅,便被朋友索去。他闻之 后,很快便又送一本与我,忙忙碌碌,一直未予拆封。兔年 春节,由于三年大疫,出于安全计,未让孩子们回来,便有 了大把的空余,除了看看电视,便是认真拜读江波先生的大 作。自小的毛病,一翻便又放不下了。将《榆次往事》所收 入的 110 篇散文逐一阅过,便愈加生发出对江波先生由衷的 敬佩;愈加感到这部书是江波先生用心而为,动情而为,真 正是一部“情书”。
江波先生的《榆次往事》,分“晴川历历”,“芳草萋萋”, “往事悠悠”三部分而作。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引用 唐朝诗人崔颢所作的脍炙人口的《七律 黄鹤楼 》之颈联句 为开篇题目,引起读者与作者的共鸣;第三部分,则让人自 然联想起九十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歌 曲《悠悠岁月》,想起那些年难以忘怀人和事。我之所以称江 波先生的《榆次往事》为一部“情书”,且听一一道来。
晴川历历,情系千年乡梓地。江波先生幼年随父母迁居 榆次,在这片热土上,他上幼儿园、上小学,到工厂做工人, 又上大学,到后来做共青团工作,当领导干部,工作和生活 的时间长达一个甲子之多,对这片热土有着及其深刻的了解 和深深的情缘。退休之后,他情系千年乡梓地,孜孜不倦地 在漫漫史海中苦苦《追寻榆次的历史印迹》,将榆次之名的由 来渊源以及众多村庄寨堡街巷铺号的名称娓娓道来;他告诉 读者,榆次的山川地貌,河流众多,“二十四水汇流”,“五水 出山”,便有了龙王的传说。他遍访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榆次 古村落、古官道,《古官道上的什贴村》、《八缚岭情思》、《藏 龙卧虎的西左付村》、《驻足相立古村》等一篇篇美文在他的 笔下流淌,仅全国罕见的传统农耕经典村落——后沟古村, 就有《后沟古村探幽》、《后沟古村与古道》、《后沟古村的老 树“拦路”“出墙”》、《后沟古村庙宇多与中国人的信仰》、《后 沟近邻:南河村三记》等五篇之多。在《榆次往事》里,众多 古村落环绕下的榆次老城,那些淳朴的民居、街道与曾经耳 熟能详的商号铺面,“东湖井,西湖井,富户街,南寺街, 新集街……,北谦亨,瑞隆裕,德新成,万顺号……”一个个 如走马灯一般在眼前掠过,即使是匆匆一览,也能勾起无尽 的情思。榆次历代人文荟萃,载入史册人物众多:战国的荆 轲聂盖论剑,赵国名相蔺相如,后汉高祖皇帝刘知远,荀藐、 文彦博两位政声卓著百姓爱戴的县令,明代的寇天叙、褚鈇, 清代的张彪、桑芸以及清末民初的贾继英和晋商常家、王家 等等,这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在《榆次往事》里栩栩如生; 他满怀深情地记录下抗战时期抗日民族政权所在地,打响榆 次抗战第一枪的八缚岭以及全国闻名的知青点杜家山,缅怀 先烈的丰功伟绩,触动着一代人的知青情怀。
芳草萋萋 深情写景写友人。有人说“热爱生活,就是 热爱生命,热爱生命,生活才会绽放光辉”。江波先生就是一 个热爱生活的人,读一读《榆次往事》,你必然会与我有同感。他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爱好文体活动,喜欢打乒乓球,唱 歌,当兴之所致朗诵起自作诗词时,更是激情澎湃。他将生 活中尽情绽放时的情景深情地记于笔下,《学唱歌随想》、《舞 动生活的精彩》、《街头毽缘情长久》、《饭局听歌也心爽》、《展 现人生的老年风采》,这些尽数收入《榆次往事》中;他毕业 于大学中文系,文学底蕴深厚,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 都能在他的妙笔下生花。茅盾先生一篇散文《白杨礼赞》名 扬四海,江波先生则将《榆次与榆树》、《沧桑的老槐树》、《柔 美的柳树》,《枣树之美》以及《格桑花之美》等等,描绘的 淋漓尽致。写榆树,他不仅写了榆树坚实的树干所展示出的 挺拔与高傲、坚毅与坦然的特征与风范,而且,将榆树木质 的坚硬,枝皮的坚韧以及榆树叶、榆树钱儿、榆树皮、榆皮 面这些榆树浑身上下的宝贝,如何在饥荒年代为人类的生存 倾情奉献,使无数的生命得以延续,如数家珍般的一一道来, 让我们不忘那艰难困苦的岁月和共克时艰的历史。写槐树, 他写出了老槐树历经世事沧桑,仍然像一把巨伞似地在天空 撑开,托起一片蓝天,给人一种傲立苍穹的气魄。“问我祖 先在何处,山西洪洞老槐树”,把根留住,留住故乡的眷恋, 留住我们共同的家谱。写柳树,他寻觅着古人和民俗谚语中 “咏柳”的佳句,描绘出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柔韧而又坚韧、 刚强的特性,吟诵出“岁岁春风暖,年年柳色新。沿河堪入 画,无酒亦醉人”的新的五言《咏柳》诗。枣树很普通,是 中国的原生树种,在江波先生的笔下,它没有白杨的挺拔, 没有楠木的高贵,缺乏红木的伟岸,也没有梧桐树的雍容, 但它仍然很美。它美在躯干,身姿形态婀娜遒劲;美在枝丫, 疏密有致,好似镂空的画;枣树的美更在它的生命力,它耐 寒、耐旱、耐贫、耐盐碱,它不挑不拣,随处可安家落户, 片片成林,无私奉献;尤其是它的果实,“大红枣儿甜又香, 一颗枣儿一颗心”多么温馨,多么动情……
江波先生善交际,重情义,特别是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 又担任晋中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更加注重广交 各路文化精英,对他们知其才、识其性、颂其人,一篇篇看 似信笔的人物述记收录在《榆次往事》中达二十余篇,在三 晋大地赫赫有名或小有名气的诗人、书法家、画家、作家、 金石篆刻家、歌唱家等各类文化名人在他的笔下跃然纸上, 如丰碑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既表现了他对各路英才的厚爱 之情,又传播了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为读者树立了学习的 榜样。
往事悠悠 悠悠岁月话真情。《榆次往事》的第三部分,江波先生写下了少年的记忆、青春的梦想和人生的思考。在悠悠往事的时代回忆中,他的笔下流淌着对故乡、对亲人、 对师长、对同学的无限深情。《过年的仪式感》、 《曾经亲切 的土炕》、《少儿时的乡村记忆》,勾起了多少人美好的回忆, 触动了多少人柔软的心扉。读着它们,脑海里闪现出的是一 幅幅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张灯结彩,欢乐祥和,其乐融融的 暖人画面。《七十年代的青春记忆》、《七十年代凭“票证”生 活琐忆》则以写实的手法,将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火红 的年代”又一次展现了出来。《记忆中的榆次寿安里小学》、 《校园生活的青涩记忆》、《寿安里学校文艺宣传队给予了我 们什么?》、《恢复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青春的岁月 像条河》则以饱蘸浓情的笔墨,记下了他在小学、中学和大 学的生活剪影。他打开思念的过往,回忆青春的时光,令人 想起课桌留下的回忆,黑板上记录的情谊,舞台上的歌声, 操场上的“战争”。令人惊讶的不仅仅是他行云流水率真质朴 的文字,更让人震撼的是他令人惊叹的超强记忆力,时光穿 越了一个甲子,他仍然清楚地道出了每一位为他们传道授业 的师长。和蔼可亲、才华横溢的班主任刘麾老师,气质儒雅、 富有激情的冀振德老师,风度翩翩、循循善诱的赵佑庵、张 铎老师,其时已年近花甲的梁福田老师,体育老师张昉、左 真德,活力四射、才华过人的音乐老师刘冠娥以及军训的高 班长、敲钟的老刘大爷等等,都在他满怀感恩之情的笔下, 如屏幕切换般地一一掠过。青春往事的回忆,自然不能少了 难以忘怀的同学情谊,同学的友情是最高尚、最纯洁、最浪 漫、最永恒的情感。在《榆次往事》里,江波先生情真意切 的回忆,将一个个同窗好友以小传的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出 来。诸多同学的乳名绰号、校园趣事、情场轶闻以及家庭出身、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职场修为、生活现状,都在他的 笔下像条河一样在眼前淌过。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读小学以 致中学时,恰逢“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课桌上都要划条 “三八线”,惊叹他如何能对女同学了解的那样深刻透彻,表 述的那样自然贴切。
江波先生所著《榆次往事》,还有很多篇章写下了他的工 作经历《政事记忆》和所经历的特殊年代的记忆,无一不是 真挚而深情的回忆。正如他所说:“那是如歌岁月的一种记 录,是人生情感的一种激发,是生命的一点感悟,是灵魂的 一种抚慰!”“是浩瀚生活的提炼,是漫漫岁月的总结,是经 过时间磨洗后留下的真金,是经过大浪淘沙后留下的实感真 情,是对人生深深的印象,是对生活浓浓的、依依的深情, 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感悟。”“漫漫岁月的人生需要回忆, 岁月深处的往事也并不如烟。”
读完江波先生所著《榆次往事》,深切地感受到,江波先 生不仅仅是写出了他个人的人生经历,而是写出了一代人的 历史记忆,它激活了在这块热土上乘坐着时代列车一路同行 的乘客的共同记忆。在这趟永不返程的列车上,有人沉睡养 神,有人玩耍笑谈,也还有人心怀叵测地盯着其它乘客的腰 包或口袋,而他则面对着窗外迅疾而过的一帧帧历史画面, 用手中的笔,心中的情,记录下一个个闪亮的瞬间,进而汇 集了一部厚厚的“情书”,在时代列车奔驰的途中,深深地刺 中了众人的心和眼……
莺啼序?读武江波先生《榆次往事》随笔
田培杰
榆城漫长岁月,说悠悠往事。序言引、咳唾成珠,好奇翻卷吟对。沧桑远,翻天覆地,年年碧柳潇河水。诉衷情,坦荡胸襟,化为文字。
梦幻童年,钟情学问,有印记。那年代、幼稚音容,侧听风雨声里。好时光,匆匆度过,常回忆、青春言志。向天涯,昨日追求,几回尝试。
乡村古道,市井新街,探人物阅史。路走过、可知长短,弄懂因由,把酒临风,别有滋味。后沟雁断,前村麦秀,相逢且莫推辞醉。座谈时,蓄势沉潜贵。人文自信,传承国粹精华,可养浩然之气。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献策群英会。愿把那,真情所寄,昼夜勤耕,戴月高歌,醉情不已。流光易逝,桑田沧海,文辞典雅怀高远。百篇文、集册谈何易。几回掩卷沉思,快语吟怀,发扬蹈励。
写给岁月的一封长信
文/周俊芳
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在一地住了很久,却总以客居自称。即便心理上认同是故乡,但对其渊源也不甚了解。我们对身边人和事,常常忽略,有时淡忘,偶尔记起。能潜心研究、记录留存,并锲而不舍地书写表达,并非易事。
处处留心皆学问。学问,对寻常人而言,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好奇和对事物的专注。由中国文艺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的《榆次往事》,便是作者武江波对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的榆次的反哺和馈赠,是对过往岁月的殷殷回望和深情眷恋。全书30万言,分三部分。晴川历历,书写了走访榆次山水地理、人文历史的考证和思考;芳草萋萋,记录了与作者有交集和熟识的榆次文化界人士;往事悠悠,追忆了对亲朋故旧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这种回忆录似的个体化写作,于大多数读者并没有太多价值。对作者本人是具有记录人生经历的意义,对所记事物也有立传记载的些微价值。殊为难得的是,《榆次往事》对榆次的人文历史、古迹旧址等做了一次详细的梳理校勘和重新表达,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对研究地方文献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地方文献,指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软文化,均属地方文献。在历史上,地方文献多来源于官方县志、碑文、家谱等。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下,个人表达的能力日益增强,写博客网文、撰文述著、口述笔录、视频录像等,方式多种多样,更新迭代,但以正式出版的方式,将所走访考察的成果留存下来,不啻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相信对后世研究地方文献,将有不小的助益。
作家武江波原籍山西平遥,自小跟随父母在榆次长大,当过工人、教师和公务人员。年近古稀,仍活跃在晋中文化界,任晋中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秘书长,《文化晋中》杂志主编;退而不休,竭尽全力推广和传播晋中历史文化,讲述晋中故事;笔耕不辍,辑集有《七十年代的青春记忆》《旅游散记》《文趣散得》《岁月印痕》等多本诗歌、散文集。
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作者苦心孤诣,走遍榆次大小山梁沟峁,访问了许多当地文化名人,记录了行走的所见所闻。在他笔下,榆次人熟悉的地名,乌金山、杜家山、后沟古村、要罗山、古官道等赫然在目,翻开其中一篇,便能详细了解到其背后历史渊源、典故传说。不必费心查找考证,就能知道个七七八八。若有机会向外地人介绍榆次,大可现学现卖,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远香近臭。常常,我们愿意跑好远的路去旅行、去考证,却对近旁的风景、事物熟视无睹。应了那句“只缘身在此山中”,日复一日生活在其中,抬头不见低头见,也便司空见惯,少有好奇心了。还好,有很多像武江波一样的作家,把目光聚焦一地一城,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敏锐的眼和勤勉的笔,发掘不一样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体验。
吾心安处是故乡。在《落叶归处是故乡》一文中,武江波写到“地球上有着许多好地方,但是其他地方我只是去旅游,因为那是他乡,最后还是要回到我生活着的地方。”“人是大自然之子,随风而来,御风而去,只要曾经在这块土地上真情挚爱地生活过。”
武江波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认真地记录下来,发表在网络平台,传阅者众多。当有人问他写作的奥秘,他的回答是:真实的东西是十分感动人的。天地之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你的人生别人无法替代和复制,你写下的便是你的独特的人生体验。作家冯骥才曾说过,如果你一生一直去掏自己的心,拿它去写出一篇篇文章、一本本书来,最后以为把自己掏空了,可你会发现你的一切都跑到你的书里,“你的书就是你。”
这句话何尝不是在说武江波,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相同的,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是不堪回首也需要回首。“记忆是我们生命中的财富,有着我们走过的路途,有着我们情感寄托,所以有人忆起一些感情深处的记忆时,才会不由得热泪盈眶。”
退休多年,他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爱好广泛,认真生活。周围吸引了一大批文化工作者,集腋成裘,为宣传和传播晋中文化发光发热,献计献策。《榆次往事》描写了许多活跃在晋中文化圈人的生活情状。有爱好书画诗词的,从事传统文化传承的,喜欢舞文弄墨的,其中不乏小有成就,颇有造诣的名家新秀。也包括爱踢毽子的运动达人、爱唱歌的古稀老者、有故事的师友故旧……
武江波的文字世界,勾勒出小城的市井百态,如同一页页速写,简约而多姿;呈现出多彩的众生相,林林总总,说不定哪一个便是某一行某一处的翘楚,是榆次人熟识的邻居旧友、他乡故知。作者不吝笔墨,情绪饱满地讴歌和赞美榆次山川人文,不仅表达了他对所居之地的深情眷恋,且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自信。自信,是一个人创造力的前提和基础。地域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而其创造和发展,更需要以自信为基调,弹奏出更强劲的旋律。
读罢掩卷,眼前仿佛出现一幅水墨长卷,有山峦河流,有沟壑纵横,有房舍庄稼,还有一群或远或近的人……可以说,《榆次往事》是作者写给岁月的一封长信,是生于斯或长于斯或生活于斯的人,回望故乡、留住乡愁的一本手边书。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68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