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最初就是一部短文集,有文无名,时人泛称为《书》;汉代改称《尚书》,即表明它是“上古之书”意。此书问世的时点当在春秋中后期,因为最后一篇《秦誓》,写的就是公元前627年秦军惨败之后,如何对待败军之帅的事。
《书》的作者应是一位在苦水中泡透的穷孩子。为什么这样说?此《书》的主旨就是“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即国家的根本不是君王,而是人民。这种思想对吗?肯定对:因为人民爱你,谁都奈何不了你;人民恨你,连天帝都保佑不了你。谁能产生这样的思想?从孔子心里肯定冒不出来,因为他的思想核心就是“君君臣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及复礼、复礼、再复礼。所以,能把民当作国家根本者,必是被苦水泡透的人。至于为什么说他写此书时还是孩子,你先猜猜此人是谁,咱们稍后还会说到他。
既然民为邦本,怎么才能使本更加牢固?统治者必得施“德”。什么是德?很简单,就是使人民充分得到利益。有人对此不解:国家的财物是有限的,人民得到的越多,供统治者享受的不就越少吗?这种想法看似合理,实则荒谬:财富是谁创造的?人民。你让人民得到好处,他们就能暴发出更大的劳动激情,财富肯定会急剧增加,统治者得到的是多了,还是少了?这只是算的经济账,要是从政治的角度考虑,统治者对人民越关心,人民对统治者越感激。这种关心,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物资,一个好的政策,甚至远比巨额物资强得多。比如大禹分九州,九州的长官为“牧”,就是放牛人。有甲乙两个放牛人,甲的做法是:把牛赶进一大片草地中不管了,由它们随意跑着找草吃;牛吃肥了,长大了,甲的财产自然而然地也就增多了。乙的做法是:先把牛分成三等,第一等为特,就是强壮的大公牛;第二等是除特之外的强壮公牛;其余的牛均为第三等。三等牛必须依次进入草场,特吃饱了,第二等才能入场;第二等吃饱了,第三等才能排着整齐的横队按规定的路线往前去吃草,不准超出规定的范围,不准乱队。
你知道这两个放牛人是谁吗?甲是老子,他主张统治者要充分尊重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相信人民按照自己的路子一定能生活得更好。人民富有了,国家自然也就富有了。这就是“德”的本质:人民能得到小利,国家就能得到大利,这正是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乙是孔子,其治国主张就是礼,那个“特”无疑就是君王,他有至高无上的特权;第二等的就是臣,他们拥有次于君王的大小不等的权力;第三等的是民,想吃口别的牛吃剩下的草,还必得受到种种约束,稍有越规,轻者鞭打,重者砍头。故老子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故对孔子所说的“礼”不要理解成行为有礼貌,而是严重束缚人的礼法。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7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