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中的资本逻辑批判及其现实启示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起点并不仅仅是对其源起的剖析,更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内部,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资本逻辑对人的剥削,深刻阐述了导致无产阶级贫困及两极分化的根源,并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借助资本对资本的消解,才能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前,以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起点为切入,全面梳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共同富裕的追梦路上如何处理资本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对深刻理解和推进共同富裕这一重大命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资本逻辑批判: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是在批判资本逻辑的进程中阐述的共同富裕思想,资本逻辑作为资本主义时代一统天下的“座架”是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的解剖刀。正是借助资本这一座架,马克思的共同富裕思想才破除了“普遍永恒资本”的幻象,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动因——资本增殖和结果——贫富分化,寻找到破解贫富分化的根源——瓦解资本逻辑。由此可见,马克思基于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形成了人类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这一科学构想,从而开启了共同富裕的源起之路。
1.资本逻辑: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增殖逻辑。资本逻辑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方式,马克思主要是从“资本”这一作为资本主义社会里统治和支配一切的“商品的完成形式”出发,最终破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虚假性,形成了人类未来实现共同富裕的观瞻。
资本存在是资本逻辑发生作用的前提,只要有资本存在,资本逻辑就会毫无限度地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历史上,“资本”起初“表示资产(家畜)的物质存在和它们创造剩余价值的潜能。”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囿于时代和立场的限制,仅从“物质生产外观”来探究资本,并未深入其“价值灵魂内容”,从而遮蔽了“社会关系本质”这一形式规定。而马克思却揭开了这一迷雾:在他看来,资本真正成为资本,恰恰要摆脱“可感觉物”的规定性,获得以物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所拥有的财产,它还不是资本;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它们一旦进入“生产场所”充当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才成为资本。即,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占有广大工人的劳动而实现自身的增殖,“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因此,资本从表象来看是“物”,但其实质是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资本所蕴含的这一特质,赋予资本创造剩余价值、无限自行增殖的运行逻辑。
2.资本逻辑悖论:生产力发展与贫富分化。马克思在深刻揭示资本逻辑以增殖为目的内在本性的同时,进一步确证了资本逻辑在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财富积累方面的历史进步意义,但也批判了其内在无法克服的致命矛盾,即贫困的不断累积和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
其一,资本逻辑的内在运行推动生产力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在马克思的视域中,资本对生产力的发展最鲜明的体现就在于“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主要源于资本在追求无限增殖的运行逻辑中,以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原本资本只是工人阶级用来创造劳动产品,满足自身生活需要和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物质资料,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逻辑赋予了“资本”一种颠倒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统治下,攫取和增殖资本成了资本家致富欲望的狂热追求。一方面,资本家把“活的劳动力”转化为自行增殖的价值;另一方面,资本家奋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突破现有生产水平和生产资料的限制。这从客观上实现了人类财富的积累,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换言之,资本增殖的内在本性是提高生产力和增加社会财富的“助推器”,它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而共同富裕的显著标志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财富的积累,生产力发展必然带来社会总体财富的不断增长。
其二,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贫富分化的直接原因。资本逻辑作为统治和支配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力量,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其依托和附体的坚实基础——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逻辑与资本主义私有制融为一体,以一种实体性的形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剥削劳动者、资本奴役和追求资本最大化增殖等特点,使得“资本在精力、贪婪和效率方面,远远超过了以往一切以直接强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深刻论证了,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共同富裕在资本的生命限度内永远不可能实现。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支撑的资本逻辑主宰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然走向资本家与劳动者贫富两极分化的结局。同时,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狂热追逐剩余价值的驱动下,资本家掌握了对工人的绝对统治权,致使生产资料的资本化聚集和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导致贫富分化日益加大且无限积累。由此可见,贫富分化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产物。
3.所有制是克服资本逻辑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开解人们受欺压和奴役命运的根本途径就在于瓦解资本逻辑,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为全社会所有制,逐渐实现全体人类的共同富裕。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实际运作”进行解构,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共同富裕永远只能是一种假象,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财富的集中和垄断,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阶级对立和贫富分化。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改变以利润为使命的资本逻辑,开辟经济发展新道路,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的束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但是,所有制的变革并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不可或缺的手段。事实上,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要求。因此,资本在追逐自身无限增殖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为资本逻辑的消解提供了路径。
马克思认为,“资本逻辑”的宿命,就是通过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逐渐走向解体,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本身的“自然规律”。无产阶级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并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是,并不是说一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就能直接实现共同富裕的美梦。也应该看到,资本主义的贫富分化本身为共同富裕开辟了一条道路,然而走完这条道路不仅时间非常漫长,而且过程也极为曲折。从贫富分化到共同富裕并不是一条“铁的必然律”,而是要经过一个渐进性的历史过程,在建立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基础上,实现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体现为消费品劳动者平等占有到个人自由发展的这样一种社会阶段,即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二、资本与共同富裕的博弈:社会主义对资本逻辑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76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