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要素、动因与策略

【讲义文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要素、动因与策略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共鸣主要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更好地转化为民间的价值共识,并能获得民间的积极响应,以强化其在民间的影响力与感染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可从民间“共鸣频率”、民间传递载体、民间共鸣场和民间共鸣反馈这些核心要素入手加以分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的生成动因,则可从推动论、需要论以及实践论等维度进行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的实践是个系统工程,通过探索切实有效的实现策略,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到民间落地生根,赢得更为广泛的共鸣。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推动论;实践论;语言体系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的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在天边,而在你我的生活之中,需要到民间“落地生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民间,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价值追求与社会实践,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越发凸显。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要“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要“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2]。这就更为明确地回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更好地到民间“落地生根”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找准与民间思想的共鸣点,充分挖掘与民间思想的最佳结合点,才能更好地在广大民众中产生共鸣效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的核心要素
   共鸣原为物理学的术语,是指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共鸣对应的英文单词是resonance,拉丁词源是resonare,意为产生回响(resoun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共鸣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间思想成功对接,有效转化为民间的价值共识,引起了民间的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是一个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可从以下核心要素入手对其加以解析。
   (一)民间“共鸣频率”
   物理学上认为,物体都有其固有的频率,同频才会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输入民间,并要引起民间的有效共鸣,首先就需要把握民间共鸣的“固有频率”,充分挖掘民间思想的“兴趣点”,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间思想的最佳结合点所在。民间传承下来的各种美德,基层民众各种潜在的向善之心,以及什么事物最易引起普通民众心灵深处的震撼与共鸣,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民间,去发现,去挖掘。要了解这些就需要善于捕捉民间热点话题,认真研究与民众有利益交汇的、普遍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与社会动向,倾听他们的意愿与要求。从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小到民众的柴米油盐与冷暖安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要善于摸准民间的“固有频率”,戳中民间思想的共鸣点与兴奋处,便能引起民间的有效共鸣。
   (二)民间传递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效应的实现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传递载体建设。这就如同两个音叉的共振需要由空气作为载体来传递能量一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通过一定的介质作为载体才能向民间传递,将其输入到普通民众之中,实现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化。这就需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传递载体。例如,近来,在我国民间出现了“最美教师”、“最美爸爸”、“最美司机”等一大批“最美人物”,他们是民间平凡人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虽然他们都是来自民间的“小人物”,但他们用自己的言行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个个 “最美人物”便是增强民众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认同十分有效的民间载体,由于其来自民间,又更易被周边的民众所认同、所模仿。只有积极融入民间元素,充分发挥和挖掘民间这些有效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为有效地向民间传递,进而产生更大的共鸣效应。
   (三)民间共鸣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的共鸣场下,才能更好地引起民众的有效共鸣。例如,在革命博物馆或烈士纪念馆,通过现场丰富的图片资料与实物遗址,能给广大群众带来更为强烈的视听觉冲击,更能从心理与情感上引发人们的爱国主义共鸣,也能更好地激励大家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懈奋斗。再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艺活动中,现场热烈的气氛与雷鸣般的掌声有助于更好地激发民众的情感共鸣。总之,创设好的民间共鸣场,更好地利用周边的场景、声响等,能更好地将民众带入事件“现场”,激起他们的共鸣。
   (四)民间共鸣反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的实现并非总能简单地一蹴而就,往往需要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反复纠偏,再不斷尝试。要积极地深入民间,去了解和评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找到了民间的共鸣点,以及共鸣效果如何。如果未有效引起共鸣,还需具体分析造成障碍或隔阂的原因所在,看看是因文化程度、文化背景等影响造成的难以理解或无意误解,或是由于特定利益诉求而造成的有意曲解,还是受民众固有的意见、经验及态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都需要对反馈回的信息进行细致分析。同时,还要在对反馈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寻找相应的控制策略。例如,如果与民众原有的意见、经验方面存在一些冲突,则可以通过先传递符合其原有经验并乐于接受的价值观念,搭建起相互沟通的连接点,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消解防范心理,产生一种“自己人”的效应,在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后,再逐渐增加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起民间有效共鸣,需要耐心与坚持,及时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优化与调整,使民间能与之同频共鸣,最终实现“落地生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的生成动因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共鸣,可以从推动论、需要论以及实践论几个维度对其生成动因进行解读,以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的生成逻辑,更好地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共鸣何以生成这一问题。
   (一)推动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共鸣离不开“顶层设计”和“顶层推动”。从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出要“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再到***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都可以看到党和政府在这方面的“自上而下”的“顶层推动”作用和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同时,高层和政府机构通过协调和发动其所掌握的报刊、电视台以及通讯社等宣传机器,进行广泛宣传和引导教育,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输入到普通民众之中,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从而有效增进社会共识,激起广泛的社会共鸣。
   在“顶层推动”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共鸣也离不开“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民众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广泛的接受者,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推动者与实践者。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微博、微信、QQ等形成的民间舆论场逐渐成为民众意见的汇聚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通过网络宣传方式方法创新,打造“红色大V”、设立民间道德模范事迹网络发布厅等,能使这些草根力量与“平民舞台”成为传播、实践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也能有效打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传递的通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在人民群众中彰显出亲和力与影响力。民间组织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其提供的养老、社区建设、医疗保障等服务之中,能有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渗透力,使民众在享受其提供的多样化服务的同时,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
   (二)需要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民群众共同需要的最大公约数,反映了民众共同的价值需求与利益诉求,是先进政党的自觉倡导与民众共同价值期盼的有机结合,在民间形成了浓厚的氛围,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上对国强民富的期盼和要求,也代表着民众对建成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向往和追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列强侵略与欺侮的屈辱史,更加激发了中国人民对国强民富的热切渴望与不懈追求;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华儿女追求国强民富的百年夙愿,契合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良好期盼,是民众共同利益与愿望的集中体现,因而能在民间引起广泛共鸣,赢得民众的普遍认同。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反映了人民群众物质上的需要,还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精神富足”的追求及构建美好崇高的精神家园的需要。人不只寻求感官需要的满足,还需要道德上的坚守,需要自身精神价值的展现与精神家园的慰藉。物质生活富足而精神生活贫困,并不能使一个人真正感到幸福,只有物质上和精神上实现“双富有”,才会真正引起强烈的幸福感。***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众最普遍价值需求的反映,代表了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中的关键要素和全社会共同的精神坐标,可以有效激发和放大民众内心深处的向善之心,引导民众进行崇高的精神追求,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符合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文化心理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崇尚“和睦”“和谐”,讲求“以和为贵”,也赋予了中华儿女爱国、爱家,重信守诺以及崇尚正义等道德品质,这些价值理念深藏于中华儿女的内心之中,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言行。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3],其一经提出,便有助于唤醒埋藏于民众内心的价值共识,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引发广泛共鸣。
   (三)实践论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88345.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2023年5月8日
下一篇 2023年5月8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